经济社会发展综述-13篇(第2/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辉煌三十年,砥砺再出发,XX16万干部群众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步伐稳韧性强动力足--前三季度XX经济发展亮点综述
风起古城,潮涌汉江。欣欣向荣的XX大地上,企业、项目工地......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时时展现着奋进的力量。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8.4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居全省第一,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
一、亮点多数据实、经济发展势头更足
看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好不好,更要看稳不稳。"稳中有进",靠的是扎实的经济发展基本盘。
前三季度,XX成绩斐然,投资、工业、社零、外贸等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牢牢稳住了基本盘。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较上半年回升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54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较上半年回升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增长加快。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309.2亿元,同比增长44.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市企业活力持续释放,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居全省第二,总数达到46家。三环锻造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市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增至5家。创新应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统讯智能成功获评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万洲电气、美利信、航鹏化学动力3家企业工业管理平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组组客观的数字见证着克难攻坚、加油奋进的力量。这份成色十足的成绩单,展现出XX经济发展稳的根基、好的预期、质的提升,彰显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二、底盘稳基石牢、稳的趋势更加明显
工业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工业兴则全局兴。
回首XX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发展之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砥砺奋进的壮阔画面。
在东风日产XX工厂,第一台全新天籁(准八代)轿车正式下线;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XX工厂,随着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富康销量稳步增长,神龙XX工厂的动力总成也产销两旺;在XX生产的东风汽车股份EV30、EV35、EV45、星云四款轻型商用车亮相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其中EV45已获得欧盟整车认证,能够在欧洲正式销售,使得东风汽车股份海外产品线更加丰富......
产业一线的繁忙景象,彰显着全市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的进中向好。
数据显示,1至9月,汽车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3%,增速较1至8月加快0.03个百分点,实现逆势稳步增长,对全市工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不仅如此,全市各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和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项目培育扶持力度,项目含金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带动力明显增强。
一系列关联转型升级的结构性指标呈现较快增长,XX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在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1至9月,我市以航空航天、资源综合利用、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2.79%、21.8%、15.73%、14.98%、13.35%,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三、抓项目促投资、进的动能持续提升
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塔吊林立......一个个重点项目在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涌动着聚力攻坚、加快发展的热潮。
产业为纲,项目为王。我市始终把项目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动力引擎,围绕产业链谋项目、抓招商、扩投资,以重大项目牵引高质量发展。
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03个、总投资5758亿元,新开工571个、总投资4660亿元,新投产247个、总投资1023亿元。数据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而取得的成果。
今年以来,我市强化"链式思维",着力推动大员上阵、全员招商,在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补齐短板,精准招商,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全市招商工作呈现出大招商、招大商的生动局面。
国电投农光互补、吉利谷城硅谷、东方雨虹绿色新材料综合产业园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上市公司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投资25亿元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投资20亿元的芯片封测和智能装备智造产业园项目、投资20亿元的5G智能产业园项目等一批产业链上重大项目纷纷落户......
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开花,我市产业链日渐完备,产业实力日益强壮。同时,我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使全市产业发展形成集群化态势和规模化效应,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茶乡奏响奋进曲壮志XX谱新篇--XX县享受自治县待遇3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三十载筚路蓝缕,春华秋实。
半甲子砥砺奋进,沧桑巨变。
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XX县享受自治县待遇,XX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间,XX抓住百色撤地设市机遇,赶超跨越,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来,XX县充分利用党的民族政策,众志成城,奋力前行,谱写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群雁高飞头雁领。XX县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开展"茶乡旗帜工程""头雁引领先锋行""组建党群共同富裕联合体"和第一书记夜话、第一书记进校园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该县采用全域党建引领全域乡村振兴模式,成为全区典型亮点。
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XX县作为百色市乃至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决战脱贫,同心攻坚,经过持续奋斗,全县5万多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奔小康。XX县列入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全区巩固脱贫成果交流会现场考察点,在自治区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五年四次获"好"等次。
三、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XX县坚持全域党建引领全域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发展短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2021年,在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XX县分别获得综合评估"好"等次和"优秀"等次。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XX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立足县域特色产业基础,打好绿色牌、长寿牌、生态牌,农业总产值比2012年增长40.4%。"XX白毫""XX乌鸡""XX牛心李"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XX县成为百色市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获评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蚕桑之乡。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坚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齐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重点引进茶酒、桑果酒等低碳产业。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重点企业由5家增至10家。预计2022年二产总产值19.6亿元,年均增长28.5%。新增国家AAA级以上景区7个,建成"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示范带,获得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全国异地长寿养老养生旅游名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五、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质而美。享受自治县待遇30年来,XX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建成投用,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茶乡大道、镇洪大道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背街小巷道路"白改黑"提质改造,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一件件事关XX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成为精品工程、惠民工程。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XX县下甲镇平怀村曾因为贫困落后被称为"笨村",能出去的人都不愿再回来。现在通过"特色产业+农文旅"模式,发展成为美丽宜居的村庄,一个网红打卡点。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到乡村游打卡地,平怀村的美丽嬗变,正是XX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的一个缩影。
XX县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扮靓"三级客厅"行动,深化开展"干部回乡·扮靓家园"大行动。构建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网格化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获评全国文明村镇3个、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个。
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XX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区前列。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巩固在84.36%,排全区第三,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经验获得在全区推广。与中广核集团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让碳汇资产实现收益,探索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七、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XX县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造福人民群众作为一切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群众期盼解决的就业、就医、教育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保障体系更为健全。构建起较完备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着力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以来,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万人、城镇就业80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落实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实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应保尽保。
教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新建XX县民族小学、深圳盐田镇洪小学,创办民办高中1所,建成幼儿园56所,新增学位1万余个,在全市较早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建成镇洪体育文化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镇足球场等体育文化设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举办了"两会一赛""庆丰收"等大型赛事活动,多次承接全国、全区、全市赛事活动,有效提高了XX知名度。
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健康广西行动,成功创建广西健康促进县。推行"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以联结共建的方式推动全县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格,持续保持全域零疫情的良好防控态势。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乐百高速公路、凤山到田林二级路、弄福公路等多条大动脉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XX城乡交通瓶颈的制约。村村通水泥路,20户以上的进屯道路全部硬化,农村公路建设走在全区前列。
八、民族文化更加繁荣
XX县以创建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契机,不断挖掘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各族人民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3人,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示范乡镇1人、示范村2个。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打造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项目9个,列入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全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达10260个,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已是常态。
享受自治县待遇30周年是XX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既是30年的礼赞,也是XX再铸辉煌的新起点。
新时代新征程,XX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宜居家园、产业富民、工业倍增、法治乡村、效率XX"六大战略",努力打造富裕文明、生态宜居、团结和谐、美丽幸福新XX,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谱写XX新篇章。
多维度塑造冰雪强市--我市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新雪季到来,我市各大雪场再次精彩开板。北大湖滑雪场、万科松花湖滑雪场新雪季雪卡预售火爆,分别同比大幅增长,显示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冰雪热还在持续升温。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东北振兴大计,多次指导鼓励东北发展冰雪经济。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明确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吉林要做好雪文章"等重要指示精神,抢抓2022北京冬奥会重大机遇,整合独有的寒地冰雪资源,充分发挥"粉雪、雾凇、寒江、林海、温泉"五大优势,通过建设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试验区、松花江雾凇观光旅游休闲带、温泉康养旅游休闲带"一核两带",多维度发力塑造"世界级冰雪度假城市",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增添新动能。
一、提升高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世界一流的冰雪资源,是我市发展冰雪经济最大的底气。
在充分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专业机构参与编制了《冰雪产业发展规划》《滑雪场资源空间布局规划》等区域规划和业态规划,为全市冰雪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遵循。
万科松花湖滑雪度假区、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全面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打造自然条件、设施功能、接待能力、服务水准等各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滑雪度假区。
万科松花湖滑雪度假区单体雪道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引进国际化运营的西武王子酒店,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佳滑雪度假区"称号。新雪季万科松花湖滑雪度假区提升接待能力,青山酒店升级换牌国际品牌酒店瞻云萨罗蒙户外运动主题酒店全新开放,新雪季可提供床位数超过4000个,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万人。
单体雪道面积位居全国第三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拥有国内落差最大的专业滑雪赛道,是亚洲自然条件和竞技滑雪品质最好的雪场。这里不仅引来国内国际滑雪发烧友,还引来酒店运营管理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地中海俱乐部入驻。
今年开工的总投资310亿元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二期工程,在新雪季到来前完成本年度建设任务,使这里一跃成为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滑雪度假区。除了雪道、索道承载能力的提升,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还新增了五星级酒店极乐汤旗下百万石温泉度假酒店,实现滑雪与度假完美结合。预计新雪季这里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5亿元,带动全市冰雪旅游实现新突破。
二、增加厚度丰富冬季旅游体验
"吉林雾凇"在冬季旅游市场享有盛名。依托松花江、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等,我市打造百里雾凇观光旅游休闲带,重点发展休闲旅游、雾凇观赏、雾凇体验、冰雪文化创意等产业,提升"一江三湖"旅游综合能力。
九大雾凇观赏带地处重点冰雪景区周边及市区内松花江沿线的雾凇高发区域,极大方便了游客出行规划线路,提升了观赏雾凇的体验。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越办越有影响力,受到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
结合冰雪旅游,我市打造"中国最美冰雪温泉带",发展温泉养生、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温泉度假养生产业集聚区、温泉养生度假旅游经济带。神农庄园、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圣鑫世外桃源温泉谷等7个温泉度假项目各具特色,最大日接待游客能力合计达到1.5万人。
冰雪民俗旅游蓬勃兴起,丰富了冰雪旅游生态,也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目前,韩屯村雾凇岛、曾通村雾凇岛、北大湖南沟村、舒兰二合雪乡和吉林俄式冰韵小镇·舒兰南阳5个冰雪民俗景区粗具规模。韩屯村和南沟村还被评为省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村。
滑粉雪、赏雾凇、泡温泉、添装备、过大年,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增添了冬季旅游吸引力,让吉林之行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三、升温热度打造冰雪城市品牌
每个雪季,我市精彩冰雪活动和赛事不断,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冰雪经济业界人士和冰雪运动爱好者的目光。
2021年12月,我市抢抓北京冬奥会重大机遇,高水平承办了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世界滑雪度假·吉林北大湖峰会。峰会期间,在世界旅游联盟·北大湖对话上发布的《2021中国滑雪度假消费发展报告》中,我市入选"最受欢迎的我国十大滑雪度假城市"第一梯队,同时被评为"雪质极佳的滑雪度假城市""高端体验型滑雪度假城市"。
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我市冰雪经济影响力,而且成功推进了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整体开发项目、吉林万科松花湖滑雪度假区建设项目、索道设备生产项目等20个冰雪产业重点项目签约落户我市。
我市冰雪竞技氛围浓厚。近年来,随着深入实施冰雪奥运冠军培育计划,短道速滑、单板滑雪平行回转等14个优势项目全面建强。"十三五"期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60枚,其中国际级32枚,实现亚冬会、世界杯、世锦赛、冬奥会等重大冰雪赛事金牌全覆盖,涌现出冬奥冠军李坚柔、武大靖等一批优秀运动员,提升了我市在冰雪体育界的地位。
近年来,我市冰雪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精彩纷呈,有效推动了"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世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全国大众高山滑雪冠军赛、全国冰球联赛、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吉林冰上龙舟赛等高水平精彩赛事不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观赛。
今年,我市还将高标准筹划第二届世界滑雪度假·北大湖峰会和28届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初步计划举办23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冰雪赛事。"雾凇之都滑雪天堂"的城市品牌,通过顶级赛事和高端商务活动声名远播。
四、增加黏度带动相关行业合力并进
雪的黏度越大,越容易滚成大雪球。我市大力推进"冰雪+",多行业多领域合力并进,把冰雪经济做大做强。
近年来,我市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大做强冰雪产业实施方案》《冰雪装备产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打造冰雪产业发展政策洼地。
我市组织协调两所驻吉大学、12所职业学校合作,开设了19个冰雪相关专业,每年培养上千名专业冰雪人才。同时,我市推进与北京体育大学战略合作,调动北华大学、吉林医药学院、东北电力大学等驻吉高校积极性,开展冰雪运动康复、冰雪装备等相关领域研发。
近年来,以吉林市为拍摄背景的电视剧《冰雪之名》已由中央电视台客户端播出。市歌舞团创排的大型音舞诗画《凇雪情缘》,生动展现了吉林雾凇与冰雪的神奇与美丽、城市精神与人文情怀。
乘北京冬奥之风,我市冰雪运动水平更上一层楼。国家级冰雪特色校达到75所,已组建起速度滑冰队112支、短道速滑队40支、高山滑雪队29支、单板滑雪队20支、越野滑雪队18支和校园冰球队19支,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
依托碳纤维、合成树脂等产业优势,我市积极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产业,规划建设了15万平方米的冰雪装备产业园区,投资1.4亿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吸引冰雪装备制造企业落户,为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上个雪季,我市接待游客1943.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9.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1%,冰雪旅游止跌、回升、增长态势明显。
按照"世界级冰雪度假城市"战略定位,我市将持续提升"雾凇之都滑雪天堂"城市品牌形象,放大特色旅游产品优势,逐步提高在滑雪度假领域的品牌知名度、高质量产品供给、游客接待量、游客满意度。到2025年,全市冰雪旅游业综合收入力争达到700亿元,让"冰天雪地"真正变成推动振兴的"金山银山"。
贯彻发展新理念奋力谱写新篇章--XX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XX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宁德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记"全家XX"的美好愿景,持续推进十九个专项行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改善民生补齐短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践行了"当标杆、走前头、做贡献"的使命担当。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十年来,XX市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亿、400亿、500亿、600亿元大关,由2012年的27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80亿元;年均增长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2021年为11.15万元,比2012年增加6.35万元,年均增长8.3%。
财政实力跃上新台阶。XX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2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62亿元,增量超过30亿,年均增长11.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比宁德市高0.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跃上60亿、30亿两个平台,政府财力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投入保持稳定。2020年,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1%。2012年,"国家火炬福建XX中小电机特色产业基地"获科技部批准,列入2012年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基地认定名单之中;2013年,XX市闽东中小电机产业集群列入2013年度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是福建省唯一被列入试点的集群;2014年,再获"全国生产力促进(服务贡献)奖"。XX市地震办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三等奖、二等奖;2016年,XX市圆满完成国家火炬福建XX中小电机特色产业基地复核工作。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创新型企业21家、"福建省科技型"企业115家、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宁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0家。研发成果丰硕,2021年底,全市拥有发明专利211项。
二、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2021年,XX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090元提高到43748元,高于宁德市平均水平,位居宁德市各县市区前列,年均增长9.0%;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11元,比宁德市平均水平高929元,比2012年增长153%,年均增长10.5%。
民生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参保人数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实施低保、五保、高龄补贴扩面提标,城乡"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低保供养,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村级主干新农保补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实现全面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继续实现全覆盖,重大疾病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敬老院、幸福园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十二五以来,XX市落实积极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构建人才创新平台,促进就业培训,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保应参保续保任务17.62万人,完成续缴率89.22%。综合参保率达100.25%。制度覆盖率达100%。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1332人,比上年增加601人。
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十年来,XX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5:60.2:27.3调整为2021年的8.5:63.2:28.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
一产"稳",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2021年XX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7.73亿元,同比增长3.6%,占GDP比重为8.5%,比2012年下降4.0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012年的56.9:7.3:7.8:26.8调整到2021年的52.8:7.3:7.1:31.6,农业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和其他经济成分比重差距进一步缩小,"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显著改善。XX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区域优势,有XX优势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全市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从2012年的51.4%提高到2021年的56.7%。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XX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巨峰葡萄、水蜜桃、芙蓉李、东魁杨梅、脐橙等优质水果,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拥有"XX巨峰葡萄"等4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水果产量23.57万吨,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