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综述-13篇(第3/6页)
二产"进",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21年,XX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80.78亿元,为2012年的2.5倍。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0%,对GDP的贡献率为61.0%,工业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主导优势产业发展稳健。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从零起步迅速崛起,鼎信实业、鼎信镍业、鼎信科技、海和实业等镍合金及不锈钢深加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浦众钢铁有限公司不锈钢深加工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形成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不锈钢制造行业突破千亿大关,成为福建省首个千亿民营企业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不锈钢行业产值1548.90亿元,年均增长约27%。
三产"优",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优势显现。十年来,XX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低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旅游业、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有了较快发展。旅游业不断升温,白云山成功创建4A级景区,廉村被省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晓阳镇被评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西北部乡镇生态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695.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9%,旅游总收入60.72亿元,比上年增长8.7%。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港口物流业和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XX青拓实业物流仓储基地、白马军联200万吨散装水泥中转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顺利建成。"互联网+"经济发展较快,2016年电商企业开始纳入XX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2021年纳统电商企业数量21家;2021年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XX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9.32亿元,同比增长6.8%。
四、坚持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97,比2015年缩小了0.42。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2021年城镇化率为66.2%,比2012年提高6.9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平衡,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100所,比2012年增长44.9%;义务教育迅速发展,2021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8.28万人,比2012年增长42.9%。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卫生医疗条件持续改善,2020年底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拥有医生数分别比2012年底增加0.44张和1.57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广播电视、宽带实现村村通。交通出行更加便捷,依托白马港通江达海、南北延伸、辐射内陆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连接"三区六组团"与周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五、基础设施突破瓶颈,城乡面貌喜换新颜
十年来,XX市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项重大项目,持续加快补短板、破瓶颈,全市综合交通设施跨越式发展,通达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28亿元,使得全市焕发新的面貌。
路网建设迅猛发展。十年来,XX市不断加大对交通领域的投资,2016-2021年交通运输投资年均增长8.7%,在促进经济腾飞和便捷群众出行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来,XX市不断加快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航运的闽东交通枢纽地位初步显现;宁武、福寿、沈海复线XX至柘荣段高速公路和富春大道一期、五福大道、白云山旅游大道、天马大道、环城东路等一大批城镇重要交通主干道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互通超10个;连接城乡互联互通路网不断优化,城市通乡达村路网提级改造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城乡面貌喜换新颜。"一市三区六组团"新型城市主体框架和以城区为中心的面江向海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溪北洋、富春溪西岸城市新区和赛岐"小城市"试点。山海联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成效持续显现。2021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流域省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2021年共创建初级版绿盈乡村"70个,中级版"绿盈乡村"43个,高级版"绿盈乡村"9个,累计已创建初级版"绿盈乡村"376个,占比达85.6%。2021年XX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6%,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强根铸魂促发展,踔厉奋发谱新篇!XX市国资国企助力珠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步履铿锵,规模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共享发展硕果丰盈......党的十九大以来,XX市国资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建领航,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计民生,践行国企担当,围绕打好改革、创新、提质、投资、增效"五场攻坚战",引领国资国企在扎实做好强党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等工作中下功夫、求实效。5年间,一批实力更强、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的国有企业已成为珠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顶梁柱"。
2021年,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及子企业共计56户,其中一级企业为15户,资产总额353.03亿元,同比增长14.24%;所有者权益249.82亿元,同比增长13.67%;实现营业总收入13.56亿元。
十里银滩绵延成片。
一、党建领航国资国企强根铸魂焕活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资国企的"根"和"魂"。
党的十九大以来,XX市国资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严从实抓好国企党建工作,深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推动监管企业建章立制,积极打造党建联盟,有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地落实清廉国企建设等重点任务,打造"一企一品牌"。目前,已有11户企业建立了"向海先锋""景区党旗红"等党建品牌,先后有15个单位和个人荣获自治区、XX市"两优一先"称号,党建品牌的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推动旗帜带动作用逐步星团覆盖,凝心聚力争上游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
同时,市国资委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为主线,着力推进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多措并举清退"两非""两资",不折不扣做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有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建章立制取得新进展。市国资委落实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出台印发系列文件,不断细化国资国企党委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国资国企治理各环节,把党组织内嵌到企业治理结构之中。企业全面完成"党建入章",7户一级企业全部制定党组织研究决定、前置研究讨论和负面事项"三张清单",修订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党组织议事规则,完成率达100%。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明显。市国资委出台47个配套文件,涵盖党建、企业改革发展、财务监督、产权管理和企业领导人管理等方面工作,推动国企改革行动走深走实。2021年,已有市城开集团等6户市属国企发展了混合所有制经济,3户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国有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及子企业共计17户,其中直接监管一级企业7户,涵盖了基础设施、能源、水务、交通、旅游、乡村振兴、海洋养殖、矿业等涉及我市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市国资委干部重走习总书记视察XX路线。
通过整合资产资源,优化监管方式,提升国企资信等级,激发企业发展动能。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企业逐步形成以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融资模式,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体系。如今,XX市城投公司、XX市路港公司、XX银投公司已经实现公司主体信用AA评级,可实现直接融资82.5亿元。
盘活沉淀资产。国资委"因企施策"予以指导支持,逐步建立"有进有退"的资源灵活配置机制,建立"僵尸企业"破产、工商注销"绿色通道",加快了"三去一降一补"速度,推动监管企业高效有序退出非主业,实现闲置国有资产盘活增值。截至目前,已安置"僵尸企业"职工897人,累计补缴下岗职工社保欠费2900多人次。
二、向海图强国之重器奋楫破浪绘蓝图
"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殷殷嘱托,言犹在耳。5年来,市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时提出的发展向海经济的要求,勇立潮头争当排头兵,奋力勇做服务经济发展的先行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临港临海产业配套服务、码头航道建设等方面出招发力。党的十九大以来,国资国企充分发挥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压舱顶梁的作用,市国资领域累计洽谈项目61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17亿元,同比增长207.14%,市属企业完成项目融资116.03亿元。
打造好向海经济,深耕城市资产资源。5年来,市城开集团投入约68.68亿元,完成各类公园场馆、医院学校、城市路网等123个项目建设。随着市图书馆、市体育馆、市博物馆等的相继投入使用,XX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质大大提升。XX火车站提质改造、西村港跨海大桥建设、XX职业学院异地搬迁项目等多个项目顺利推进,一个"现代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蓝图逐步变实景。
近5年来,市路港公司全力推进27个道路桥梁、铁路管网、航道码头以及环保设施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350亿元。向海大道、廉州湾大道海城区段项目相继开工、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经营LNG三期、20万吨散货码头等众多经营发展项目,构筑串联XX一县三区交通、畅通产城经济融合、协同陆海区域发展的"向海图强"大格局,为珠城扬帆蓝海注入"新动能"。
XX旅游集团火力全开推进银滩改造提升项目、旅游集散中心、公共交通、足球公园等三大板块共建设项目26个,"蝶变"银滩澎湃归来,城市公共交通提档升级,大江埠、东郡两大足球公园投入运营,"旅游+"模式加速产城融合,崭新业态落地开花,XX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呼之欲出。
XX银投公司5年来勇当"向海建设先锋",参与了全市学校、"两路五桥"、雨污管网工程、市政道路工程以及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36个,填补了XX国际足球场地的空白,完成投资21.07亿元。为我市承接大湾区溢出产能打下坚实基础,助推我市"南向、北联、东融、西合"迎来质的飞跃。
三、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守土尽责勇担当
市属企业临危受命,历时60个小时交付XX市第一方舱医院,全力推进集中隔离点改造任务,累计改造隔离点项目68项,完成隔离区(房间)9697间。供水、供粮等近千名职工24小时奋战在保供一线,国有粮企投放大米76吨,植物食用油39吨;17家国有农贸市场供应"平价菜",全市"菜篮子"、"米袋子"稳定供应;市国资委调派至市防疫指挥部,在盲区盲点组开发了2个应用平台和3个程序已经申报了国家知识产权,为我市疫情防控大数据精准化、可视化提供中坚力量。
市属国资国企凝心聚力战"疫",全力以赴防控疫情和护航经济,以守土有责的韧劲,战疫情、保供应、稳生产,切实扛起国资国企担当。XX"7·12"疫情期间,市国资委及市属国有企业尽锐出战驰援战疫一线,集结598名国资国企干部志愿者下沉数十个社区网格,697人参与保运转,几乎倾尽国资系统全部力量。
急难险重显担当,是国资国企服务XX发展大局的生动注脚。一直以来,XX国资国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义不容辞履行社会责任,在文明创城、乡村振兴、社会公益、低碳环保等领域担当作为,积极发挥国企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市国资委主动担当,今年以来,先后158次到各监管企业、农贸市场、"三无"小区、物业小区等创城责任点位开展综合调研和具体督导,协调推进54个点位创建工作落地落实。今年以来,积极推动国企"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成立XX乡投集团,搭建综合性多元发展平台。推进铁山港2个高标准农田(约9500亩)建设,已完成80%工程量。搭建XX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平台,完成选址等前期工作。
四、聚焦民生共享发展硕果丰盈创佳绩
"现在进市场买菜像逛超市,环境整洁明亮,功能分区设置科学,各类菜品应有尽有,购物体验令人惊艳。"市民们纷纷感慨,"脏乱差"的国有农贸市场旧景已一去不复返,一个个现代化智慧农贸市场令人耳目一新。
"小市场"保障"大民生"。农贸市场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党的十九大以来,XX市国资委落实"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以国有农贸市场民生窗口为切入点,通过自筹和合作开发模式,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扎实有序推动全市17个国有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紧盯市场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助推文明城市创建,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目前,该项目于今年9月28日基本完成。"菜篮子"越拎越舒心,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大提升。不仅如此,市国资委还联手企业逐步搭建起XX市农产品高效流通网络,科技赋能XX农海产业,促进向海农业提质增效,奏响XX农海产品"致富经",受到农户商户好评。
顺应民生之需,答好民生之问。党的十九大以来,XX国资国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配置机制的改革创新,全面完善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累计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54.24亿元,推动供水管网改造、北郊水厂二期等103个重大民生项目建成交付使用......交出了一份份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强工业行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今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量增长、质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上半年,甘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7%,规上工业增速高出全国平均3.7个百分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一、建立健全强工业政策体系
金昌、平凉、武威等6个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实现两位数增长;
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煤炭、有色、石化等19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占全省工业总量75%的50户重点调度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5.1亿元,同比增长21.8%;
......
上半年,全省多数市州、多数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工业产值都实现较快增长,成绩令人鼓舞。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强工业行动安排部署,省工信厅牵头制定《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并督促各市州工信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出台强工业措施,形成推进强工业工作合力。
围绕省委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省工信厅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服务保障机制,将全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货运司乘人员全部纳入"白名单",目前共梳理2批333户"白名单"企业。
截至6月底,2309户规上企业中,正常生产企业超过九成,1254户企业达产率80%以上。
电煤气等要素保障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今年以来,围绕"保安全、保民生、保重点",我省全面发挥省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电煤调度监测力度,制定并落实保障机制方案,积极应对要素供应风险与挑战,实现全省电力电煤和天然气稳定有序供应。
上半年我省生产原煤2780万吨,其中6月份日均产量15.71万吨。全省电厂存煤平均可用天数35天,统调燃煤电厂存煤均在20天以上。
二、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压舱石"作用
省属企业是甘肃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各省属企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生产,全力以赴稳产增产,产能充分释放,继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后,顺利实现"二季度双过半"目标。
今年1-6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54.14亿元,同比增长30.59%。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集团等11户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窑煤集团工业总产值完成年计划的51.8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
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77.0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2.01亿元,同比增长18.08%。金川集团、白银集团、靖煤集团利润总额实现大幅增长。
上半年,各省属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稳步增长,离不开投资这辆"马车"的有力拉动。
今年以来,各省属企业加快实施"强工业"行动,金川集团加大三元前驱体、电池正极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投入,投资同比增长92.3%;酒钢集团加快发展高品质碳钢、不锈钢、铝等产业链建设项目,有力推动"原字号"向"材字号"转型。甘肃电投集团加快推进金昌紫金云数据中心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50亿元,满负荷年用电量将消纳25亿千瓦时......
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7%,高出年度预期目标41.7个百分点;省属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8.01亿元,同比增长10.69%。
同时,各省属企业抢抓有色、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利时机,加大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投入,推动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据统计,今年1-6月,全省270个"三化"改造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3.9亿元。
"我们将强化投资拉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督促各省属企业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把握好速度与结构的平衡,把握好增长与效益的平衡,全力以赴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在保增长过程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省政府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三、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3月,我省印发《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若干措施》《甘肃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为我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6月,我省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包括加强纾困资金支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等共20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业新生力量不断涌现,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入库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倍,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2274户,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32.1%,增速同比增长12.8%。
今年以来,我省工信部门不断完善企业反映问题调度台账,发挥好工作专班和驻企业联络员作用,进一步加强涉企联络,落实重点问题抄告制度,强化部门协调会商机制,采取"一企一策",全力帮助企业纾解困难问题。截至6月底,全省工信系统梳理问题1527件,协调解决问题1325件。
同时,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为各类中小微企业缓税、减免失业保险费、减免工伤保险费、发放稳岗返还21.2亿元。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开展"一起益企"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2184场(次),服务中小企业3.6万家(次)。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450.27亿元。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年目标作出新贡献。
锐意进取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XX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7年XX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五个现代化XX"建设。五年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市场活力积蓄释放,民生福祉持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XX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稳中有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11477.2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69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五年年均增长3.9%,保持在合理区间。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全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2020年生产总值增速好于预期,2021年同比增长6.6%,恢复态势更加巩固。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突破10万元,2021年达到11.3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4.8%。财税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1.0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621.87亿元,占比达到75.8%,比2016年提高16.2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17年增长32.9%。能源利用更加高效清洁,以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五年年均下降2.3%;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2021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42.9%,连续五年低于50%,且比重逐年降低,比2016年降低7.1个百分点。114个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二、三次产业稳定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制造业立市",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XX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5∶38.0∶60.5调整为2021年的1.4∶37.3∶61.3。
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395.5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09.2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2.4万亩,建设提升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小站稻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30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101.9万亩,小站稻和宝坻区列入全国全产业链重点链和水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小站稻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基础夯实,粮食总产量自2016年起始终稳定在200万吨以上,2021年达到249.9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蓟州区、宝坻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市26个村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制造业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市",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制造业能级提升,不断唤醒XX城市的制造业基因。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比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5.1%,快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持续壮大,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信息安全、动力电池两个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4.4%。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深入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链长制",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对全市工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2021年,12条重点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增长9.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2.7%。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4.9%,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3%,比2016年提升0.8个百分点,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以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4.4%,2021年末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3.5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元,分别为35903.09亿元和41054.1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6%和7.4%。租赁商务、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领跑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分别增长21.5%、11.5%和5.5%,均快于服务业年均增速。数字赋能提速加力。实施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出台数字经济"1+3"行动方案,"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成功上线运营。
三、内需结构优化升级、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积极扩大内需,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有效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内需支撑作用稳定,XX"双循环"发展格局根基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