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6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64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分钟

2022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汇编(6篇)

目录

1.把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 2

2.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5

3.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8

4.着眼战略全局提振发展信心 11

5.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15

6.坚定信心奋勇前行 20

把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

--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面对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的多重考验,如何把舵中国经济巨轮航向?如何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给出了明确答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必须坚守的根本性的大原则、大道理。

两个历史镜头,蕴意深刻。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2018年4月,党的十九大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潮头掌舵,走过新时代10年,一条主线愈加鲜明。党中央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确保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始终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

实践的成功,是最有力的支撑。"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一个"极"字背后,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然而,中国经济总能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今年以来,走出一条"V"型曲线,总体保持恢复态势;5年以来,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10年以来,总量翻了一番,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难"与"成"的对照,正是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证明。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引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昂首屹立在世界东方。

"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明年经济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决定着新征程的开局是否平稳、起步是否扎实。聚焦当下,一方面,困难挑战不小: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产生的影响正在加深;另一方面,优势机遇在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危"到"机"的转化,尤其需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关键要战略得当,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关系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要任务,瞄准的是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对应的是练好内功的紧迫要求,驳斥的是歪曲中国经济的杂音噪音,表明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方向,彰显的是发展和安全并举的忧患意识。

在不断思索中前行,也要在细节落实中实干。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势必要战术精准,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要求,呼唤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在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上下功夫,发挥协同效应,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努力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手。

斗罢艰险又出发,中国经济航船把稳舵、加满油、鼓足劲。风雨无阻向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踔厉奋发,中国经济巨轮定能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我们定能继续开创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历史伟业。

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纲举目张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既需要宏观政策多管齐下、加力提质提效,也需要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将法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以法治的确定性促经济之"稳"、改革之"进"的重要工作部署。

法者,治之端也。作为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法治天然具有可预期性。基于规则认同与法律程序,法治能够规范权力运行、依法保障权利,守护公平正义这条生命线。在可预期的法治化环境中,市场主体对行为决策更有预见性,从事创新创造活动也更有动力和信心。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凸显法治的重要价值。

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须臾不可离开法治。市场经济越完善,越要有法治护航,以维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等市场原则,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有法治引领,以确保改革有秩序推进,蹄疾而步稳。改革与法治,一个重"破",一个重"立",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只有形成一套更加完备、稳定、高效的法律制度,才能营造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经济发展局面。

市场主体呼唤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新时代10年,无论是编纂实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等法律,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等重点领域法规,还是将"有恒产者有恒心"写入中央文件,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等重要论断......这些生动实践都有力诠释着,只要有了良好的法治环境、透明的市场规则、稳定的经营前景,市场主体就能大展拳脚、焕发生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1.63亿户,比2012年净增超1亿户。对于企业而言,补贴、优惠等扶持只能解一时之困,真正对树立长远信心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要靠法治。

立足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部分企业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提供更加优渥、坚实的法治土壤,增强市场主体抵抗风浪的底气。

"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清晰信号和行动指南。必须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坚决把"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落实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要素分配,还是参与竞争,要让各种所有制企业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遵循职权法定,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自觉在法律约束下作为,在制度笼子里用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对市场活动和自主经营的直接干预,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各类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心无旁骛谋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意在着眼长远,绝非权宜之计。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理念,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让法治发挥更加基础性、持久性作用,助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篇章。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和利用外资,是稳定经济增长、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一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下一步对外开放作出明确部署,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重大要求,既是对发展规律和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指明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方向。

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年,稳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持续举办高水平经贸盛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开放的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世界开放报告2022》显示,中国开放指数提高了5.6%,排名上升8位,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这一年,也是新时代10年的缩影。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一些国家大肆鼓吹"脱钩""断链"之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是我们反复重申的立场。面对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国内考察调研,对扩大高水平开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多个国际场合强调,中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中国市场,成为了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置于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的高度,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战略部署。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更高阶段,也意味着新的内涵与更高要求。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们要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才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体谋划,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同步列入明年重点工作,通过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等举措,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为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拓展空间,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更大力度"。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应有之义。重点落实好自贸区提升战略,主动且深度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加快形成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等等,都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切入点。至于如何把切入点变为发力点,一靠对内的制度改革,破除制度约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性政策,二靠对外的制度开放,加强国际规则协调,提供更多制度型公共产品,争取制度建立的主导权,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和新规则,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要在拓展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中国不同区域的开放水平不同,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就成了有力抓手。落脚到实践,就是要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同时,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也是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方向。近日,沈阳等6个城市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释放出的正是拓展深度和广度的鲜明信号。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明中国态度。阔步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正以非凡的决心、扎实的行动,凝聚更多开放共识,让开放为中国经济、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

着眼战略全局提振发展信心

--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经济发展离不开信心的支撑。非常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信心放在战略全局的出发点、经济工作的切入点,直面经济领域重大热点问题,如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等作出明确回应和具体部署,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也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发展预期发挥了"定心丸"作用。

今年以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疫情等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处于艰难时刻。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最重要的就是千方百计改善预期,着力夯实信心根基。通过顶层设计释放积极政策信号,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提供尽可能多的确定性,使广大市场主体更好规划行动路线,以市场活力的强劲复苏、内需潜力的强大释放,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最澎湃的动力、最坚实的支撑。这也是"纲举目张"透出的深意所在。

信心,源自党的坚强领导和制度优势。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应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过去10年,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及时、科学的判断,以一系列重大决策和举措为引领、以经济战线坚决落实为成效,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乃至发展全局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也为我国经济培育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当前,克服疫情冲击影响、推动经济持续复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振兴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的各项任务都很艰巨,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时刻。发挥好我们的独特优势,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保证,把"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经济蓬勃向上就有了源头活水,发展潜力、改革红利也将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信心,源自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科学判断。历经新时代以来的10年奋斗,我国经济发展达到新高度:2021年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到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升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11,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制造业攀上新高度......对这样体量壮观的经济巨轮,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都将是阶段性的、短期的、外在的,无论外部如何"千磨万击",都不会改变既定的目标和航程。

信心,源自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过去10年,我们党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在改革大考中真刀真枪啃下了"硬骨头",刀刃向内攻克了"突破口",为民造福凸显了"含金量",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了总体效应、取得了总体效果。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显示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义无反顾的信念、砥砺奋进的姿态。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舍此,别无他途。

信心,源自稳中求进、全力拼经济的上下一心。为了"把失去的三年抢回来",近日,多地政府牵头组团、出国"抢单"的消息冲上热搜,激发了全社会复工复产的热情和信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越是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较大的时期,越是需要实打实的政策支持,需要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服务精神。不少企业的"抢单"成绩,也为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以稳应变、以进固稳,上下一心、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必将汇聚起最强劲的发展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历史地看,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次次履险如夷、化危为机,也证明危机之中确实蕴含新的重大机遇。坚定信心、因势利导,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这是一条成功的实践经验,也是历史交予我们的重大考验。时势在我!抛却疫情的阴霾,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里大有作为,我们将继续创造新时代的气象万千!

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会议凝聚了党和人民的智慧和向往,清晰地表达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声音。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来自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趋势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信心来自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已经具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优势,已经具备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已经具备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对此,我们信心十足。

一是我国拥有雄厚经济基础,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根深叶自茂。2010年开始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达到114.4万亿,相当于美国的77.1%,占世界GDP比重达到18.5%,远远高于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今年有望突破12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还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以及商品消费、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二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投资者都有强大吸引力。

市场是稀缺资源,大国市场更是全球性稀缺资源。发展经济学认为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相比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由于大国的人口多和市场容量大,有可能形成一个内向化的态势,也就是国民经济具有一个自我可循环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在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的能力。

从总量看,我国人口规模超过1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达到18%左右,在封闭的条件下,这么多人口能量无法充分发挥,可能就成为一种负担,但在开放经济的状态下,就可能成为一个推动构建超大规模市场的关键条件,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从结构看,我国现在拥有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下一步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人群有更多的人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支撑并形成全球蓬勃向上、最具成长性、最具竞争力的超大规模市场。

从趋势看,我国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有可能翻一番达到8亿至9亿人,强大的购买力会持续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将形成全球最优质的市场优势。

三是我国拥有丰富人力资源,能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今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

从数量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超过8.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63.4%,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超过30%,我国的"人口红利"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质量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1亿人,位居世界首位,而且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红利"叠加"人才红利",展示出更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人才引领驱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是我国拥有强劲发展韧性,走向高水平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拥有强劲的发展纵深,具备强大的战略回旋空间,梯度发展潜力大。

从城乡看,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近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低,与发达国家动辄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文化寻根等,焕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和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潜力。

从区域看,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2021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超过43.1%,东部与中部、西部的人均GDP比值分别下降至1.53、1.68;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圈等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引擎。

从行业看,扎实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正在有序展开和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和乡村振兴正在深化发展,城乡融合和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基石,大国重器推进了制造强国进程,形成东部地区引领、中部地区承接转移和自主培育、西部地区快速增长、东北地区转型升级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迭代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正在深度展开,正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服务业迅猛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经历了三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天下百姓特别强烈地希望我国经济社会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上,希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声音更响亮一些,旗帜举得更高一些。因此,把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抓好落地执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各项工作,实干兴邦。

坚定信心奋勇前行

--深圳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起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企业提振了信心。

深刻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把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开足马力,加快企业发展,担当起深圳企业新作为。

这次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体现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在深圳,民营经济是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民营企业是经济增长绝对的主力。作为民营企业家,我认为一方面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大力激励和宣传民营经济对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的重要作用。

坚定信心,奋勇前行。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团结奋进中展现新作为,以实际行动助推深圳高质量发展,把深圳民营企业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奋力谱写更加美好、壮阔的时代新篇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