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区政府工作报告-10篇(第14/2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18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73分钟

(八)纵深推进平安建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圆满完成平安护航亚运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前三年平均下降20%以上,道路交通亡人事故起数实现三年连降。更换燃气用户金属软管4.8万户。中石化安工院项目注册落地。石化区获评全省首批较低风险化工园区。平稳承接直辖港区监管职能下放。稳妥有序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实现停工项目全复工,完成"保交楼"2455户。完善防汛防台联合指挥体系,成功防御台风"杜苏芮""卡努"。高标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省市试点,动态清零信访积案,群众信访件同比下降33.8%。获评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立案数、治安案件受理数同比分别下降13.2%、4.8%,招宝山派出所获评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通过市级验收。

一年来,我们高标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压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切实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和"七张问题清单"的整改落实。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监督,高质量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与建议170件、政协提案175件。不断强化作风建设,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招投标、征迁安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持续强化。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同时,我们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审计、对台、保密、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等工作有效加强,工青妇、工商联、残联、老龄、慈善、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为XX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镇部队官兵、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XX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稳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实体经济发展承压,部分企业效益下滑,个别指标完成不及预期。产业链韧性有待提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支撑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需下更大功夫。生态环境质量仍有波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民生领域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公共服务配套仍需加强。规划统筹还不够全面,城乡品质仍需提升。安全基础尚需稳固,风险源头防控、快速响应与闭环处置机制还不够健全。"四风"问题隐形变异仍需警惕,个别干部在践行正确政绩观上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再出发之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面对深刻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统一部署,聚精会神做好自己的事,努力把"稳"的基础夯得更实,把"进"的步子迈得更大,把"立"的方向树得更牢,把"破"的时机把得更准,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改革破难、开放兴局,更加突出稳定持续、群众有感、安全韧性,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入推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建设,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征程中作示范当标兵。

综合考虑,建议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新的一年,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巩固提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还需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把握重点、连续攻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以XX的"稳"和"进"为全国和省市大局多作贡献。必须坚持创新引领、项目为王,将创新理念贯穿各领域各环节,积创新之势,抢占新赛道;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聚项目之能,开辟新空间。必须坚持扩大优势、争创一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挥先发优势,放大比较优势,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奋力在更大发展格局中担当作为。必须坚持战略眼光、久久为功,准确把握大势,始终保持定力,既做让百姓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决不急功近利,让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更稳、百姓的幸福指数更高。

围绕以上要求,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更高质量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强化项目的谋划论证和统筹协调,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全年安排亿元以上项目3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以上。推进XX炼化150万吨乙烯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甬江实验室九年一贯制学校、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建设。凝聚全社会招商合力,发挥驻外招商机构作用,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等模式,实际利用外资XX亿美元以上、市外内资XX亿元以上。聚焦绿色石化、集成电路、制造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推动更多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想投、敢投、放心投"。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和重要区块发展的财力保障,做好中央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申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和省市重大项目盘子。

着力激发消费潜能。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增长。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持续擦亮"镇潮购"促消费品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活跃提升商圈经济,推动商业综合体设施改造、业态互补、良性发展,加快蛟北商业邻里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陈倪路等4个特色商业街区,建设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日常大宗消费。点燃城市"烟火气",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安排各类商贸节庆活动100场以上。

拓展开放广度深度。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大工业、大港口发展大贸易,支持企业稳住传统市场份额,开拓中亚、中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稳步提高进出口总额全国占比份额。加快搭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工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培育省级公共海外仓1个。发展特色品种大宗商品配置中心,做强保税B型物流中心,推动大宗商品贸易提面扩量。主动参与宁波舟山江海联运中心建设,拓展长航线外贸运输,国际海运货运量占比20%以上。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

(二)坚持强链提质,更快速度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高水平推进制造业"122"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90亿元。倾力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贯通以有机原料为主体、高端精细化学品为特色的上下游产业链,确保1100万吨炼油项目投产、高端合成新材料项目建成中交。做强先进制造装备产业,推进液压、紧固件、轴承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扩张提能。强化优质企业梯队培育,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8家,"小升规"企业20家,动态培育"浙江制造"团体标准6项。加强企业发展要素保障,探索"工业上楼"等新模式。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新建2个小微园区,改造提升工业区块400亩以上。高质量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甬江科创区XX片区、新城核心商务片区、老城后海塘片区、九龙湖生态旅游片区等4个特色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推动石化区两业深度融合,谋划打造蛟川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推动厚恒物资城等专业市场特色化、平台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鼓励实体企业分离设立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企业。加快建立服务业总部经济体系,吸引更多头部企业落户XX,阶梯孵化亿元楼宇1座、XX万元以上楼宇2座、XX万元以上楼宇3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35%以上。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实施智能制造"125 +"工程,推动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新增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2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新增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重点企业2家。加快布局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材料、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半导体涂层、智能传感器等项目落地开工,集成电路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持续打造化工产业大脑,完成石化行业数改项目20个。

(三)坚持一体推进,更大力度构建协同创新格局

加快创新能力提升。深度融入甬江科创区开发建设,服务保障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中国环科院合作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申报全省重点实验室。争创省石墨烯未来产业先导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企业研发机构50家,发放科技贷4亿元以上。推动营收X亿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5%以上。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900件,同比增长9%。

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科教产共同体,支持甬江实验室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开展重大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实体化运行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甬江芯谷"建设,发挥创维双智双创产业园、启迪科技园等平台作用,积极承接高端人才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省市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更加匹配,新增合作项目10个以上。深化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创新职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公共实训体系,加快区技工学校建设。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高质量构建人才引育新格局,新引育顶尖人才5名以上,建成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市级及以上院士工作站1家。健全重点项目"投拨联动"机制,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高端人才项目占比超70%。开展人才生态提优行动,提升甬江科创人才服务专区、宁波人才之家等服务载体效能,健全子女就学、人才安居等"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新增人才安居专用房300套以上。

(四)坚持改革赋能,更深层次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发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加快涉企政务服务事项集成进驻,推动企业需求"一个口子"受理,打造特色"一类事"服务场景,加快政务服务向"增值服务""集成服务""精准服务"转变。构建三级贯通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型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00%全覆盖。整合为企服务高频应用,进一步集成政策、项目、人才等10大领域增值服务。健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一体化审批进程。推进基层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线上全覆盖。强化企业上市辅导,加快推动企业上市。

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扎实推进省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区建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按照"非禁即入"要求,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加大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政策直达快享、无感兑换,安排区级惠企资金8.2亿元。加大民间投资项目用地保障力度,支持产业用地"带押过户"。落实"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推行"信用+执法"等监管服务新模式。优化个体工商户转企业变更手续,降低转换成本。完善"亲清直通车"等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全力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城市区块开发、重点民生服务保障等关键领域集中。强化部门、镇街、国企三方联动,加大国有资产清点和盘活力度,新增AA+信用评级企业1家以上,区属国企营收超125亿元。稳步推进基金运行机制改革,基金群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以上。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整治高耗低效、低散乱污企业200家以上,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0个,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区镇两级执法指挥体系,推广应用"简案快办"执法模式。

(五)坚持绿色低碳,更严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大气环境系统治理,深入实施"1246"提级治气行动,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持续推进"镇有碧水"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截污纳管改造,新改建污水管网5公里,建成一体化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污水零直排"住宅小区30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水质优良率保持"双百"。开工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持续完善石化区三级水污染防控体系。创建省四星级"无废城市",建成"无废城市细胞"50个以上,推动石化区创建国家级"无废石化基地"。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深入实施绿色制造"521"工程,建立减污降碳评价指标体系,创建三星级以上绿色工厂40家、绿色低碳园区1个。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推进减排项目23个。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招宝氢谷",新增氢能车100辆、光伏装机2.5万千瓦。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统筹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化交易。

高效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动态更新"三线一单",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完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体系,打造一体化指挥中心,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实现重点点位计量检定全覆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物种类本底调查。统筹实施废弃矿山、海洋岸线、湿地的生态修复,开工建设石化区防洪排涝工程,全力推进万弓塘河贯通与生态化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建成明海闸站。深入实施"森林XX"、幸福河湖建设,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万平方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