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地区高质量发展讲话汇报汇编99篇(第23/57页)
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理念和方向方面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改革的动力和发展的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重庆金融改革开放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面向未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保持3个定力。
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打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是营造金融创新环境的重要前提。我们将继续把握好中央授权与地方事权的关系,增强地方金融政策创新与中央金融改革顶层设计的互补性,在贯彻执行中央金融监管政策的基础上,体现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将发挥好地方政府的作用,稳步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支持金融市场、机构、产品、服务的迭代升级,破解金融服务的梗阻难题。
二是保持竞争的活力。竞争是金融市场形成和发展永恒的主题,是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内生动力所在。我们将把握好政府准入约束与市场可为有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用竞争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改善市场营商环境,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是保持开放的理念。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我国金融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变、地方金融开放的尝试和探索不会停。我们将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地方金融体系参与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服务好国家金融开放战略。
围绕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任务,重庆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将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争取突破。
一是完善地方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探索建立对接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合作机制,开展创新债券、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产品创新,建设私募基金西部高地,形成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地方资本市场体系。
二是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接欧盟绿色金融标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之间的绿色金融合作,引导各类资本向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有序流动,探索环保领域跨境合作新路径,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三是拓展金融科技应用。以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区块链应用为抓手,推进国家金融科技应用和金融标准化创新试点,建设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探索发展金融科技新业态,探索开展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助力重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四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遵循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合作与跨境金融创新,探索外汇管理改革,打造中新金融峰会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点带轴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扩大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
最后,衷心感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搭建的这个平台、提供的这次机会。我们热忱欢迎各类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到重庆投资兴业,共享改革机遇和发展成果。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多到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谢谢大家!
邵阳市1-5月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邵阳市认真对照《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市州重点工作绩效评估改革方案》的通知》(湘办发〔201X〕16号)要求和201X年市州重点工作绩效评估指标框架,采取有力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工作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我市今年1-5月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数据):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86亿元,同比增长8%,与全省增速持平,排全省第9位。
2、财政收入:1-5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25764万元,同比增长2.64%;其中,税收收入205910万元,同比增长24.54%,非税收入153622万元,同比下降了33.73%。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
3、产业投资:1-5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53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工业投资104.56亿元,增长12.5%,占总投资26.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07亿元,下降了19.4%,占总投资的1.8%,工业技改投资完成31.53亿元,下降了8.5%,占总投资的7.9%;民间投资完成243.3亿元,增长6%,占总投资的58.5%。
4、城乡居民收入(一季度数据):一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9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1元,同比增长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7元,同比增长10.6,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3个百分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今年全市计划安排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312个,年度计划投资598.79亿元,增长8.9%;其中产业项目220个,年度计划投资307.3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的51.32%,项目数量和年度投资额较2017年分别增长55%、23%。从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看:1-5月,全市312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98.12亿元,为年计划的33.09%,较上月进度提高8.49%;全年计划新建的145个项目中,有7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工率为48.97%;57个项目实现全部投产或单项投产,投产率为18.7%。从重点产业项目进展情况看:1-5月,全市220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2.41亿元,为年计划的33.33%,较上月提高9.69%。其中,市本级78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0.77亿元,为年计划的26.74%。九县(市)142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1.64亿元,为年计划的37.27%。主要做法有:
1、健全了工作机制。在原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市产业项目建设年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召集人,常务副市长、分管工业副市长任召集人,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常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根据实际相应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领导,初步形成了"县为主、市统筹、部门牵头、发改抓总、园区落实"齐抓共管的产业项目建设年工作格局。
2、推进了规划编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产业组牢固树立产业发展"一盘棋"思想,14个专项产业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各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不仅包含了重点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企业、重大招商项目清单,而且细化到具体产业门类、具体县市区、具体年度投资计划和年度产值,基本做到了产业现状底子清楚、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推进措施切实可行。
3、完善了考核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考核细则,对在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工作中,着力优化项目结构、突出质量优先、效率第一的县市区和市直责任单位,实施数量加分、结构加分、投资加分、进度加分、影响力加分,上不封顶。极大的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兴产业、抓项目的工作积极性。
三、省"五个100"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情况
今年,我市纳入省"五个100"重大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亿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1-5月,累计完成投资12.7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9.81%。其中,特种玻璃制造项目完成投资1.31亿元,为年计划的65.5%;家用厨电智能制造项目完成投资2.1亿元,为年计划的42%;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完成投资0.51亿元,为年计划的17.00%;邵东县廉桥医药制造基地项目完成投资4.98亿元,为年计划的49.8%;新邵桑德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为年计划的32%。武冈市帝立德智能制造项目实现投资0.64亿元,为年计划的32%。从项目开工情况看。邵阳经开区特种玻璃制造项目主厂房主体已竣工,完成形象进度65%。家用厨电智能制造项目,4栋厂房、2栋仓库已完工,正在安装设备,完成形象进度40%。新邵桑德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线项目2条高分子塑料改性生产线正在安装设备,完成形象进度40%。邵东县廉桥医药制造基地项目,已完成园区2条道路硬化和管网铺设,完成形象进度35%。邵阳经开区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完成征地拆迁和3000万方土石方还原,完成形象进度15%。武冈市帝立德智能制造项目,完成了施工道路,正在做房屋拆迁和三通一平建设,完成形象进度的20%。从竣工投产情况看。邵阳经开区特种玻璃制造项目预计9月份一期建设的两条生产线能够投产,投产后年均产值2亿元左右,全部建成后年均产值8亿元左右。家用厨电智能制造项目预计今年4季度一期建设的年产100万只智能家电生产线能正式投产,投产后年均产值8亿元左右。新邵桑德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线项目3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条环保设备生产线已经投产,201X年再建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左右。主要做法有:
1、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暨产业发展大会对"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强调和部署。为更好地对标省"五个100"工作,组织开展好我市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在原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邵阳市201X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市产业项目建设年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召集人,常务副市长、分管工业副市长任召集人,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与市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由常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要求各县市区根据实际相应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切实加强对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领导,形成"县为主、市统筹、部门牵头、发改拉总、园区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局面。今年来,我市先后召开市重点项目工作调度会、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产业领导小组会议、县市区委书记工作调度会,安排部署和调度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
2、进一步加强了规划引导。为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省建设"1274"行动和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在邵阳经开区和邵东经开区规划建设智能家居、特种玻璃、智能机械制造、智能小商品生产等四大智能产业园区。市政府与中电彩虹集团签约的中国(邵阳)特种玻璃产业谷项目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占地3000亩,利用3-5年时间建设年产值300亿元的中国特种玻璃产业集群,致力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集研发、制造、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特种玻璃产业基地。全市14个专项产业组对照产业发展工作目标,高质量编制了201X-202X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编制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不仅有重点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企业、重大招商项目清单,而且细化到具体产业门类、具体县市区、具体年度投资计划和年度产值,做到了产业现状底子清楚、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推进举措切实可行。
3、进一步加强了统筹调度。市产业办按月分析和调度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及时跟进掌握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实施推进情况、招商洽谈项目落地情况、前期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情况。年初以来,我市就亚洲富士电梯、发制品产业园竣工投产,邵阳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分享集团智能小镇、武冈帝立德、隆回惠电科技、和硕智联运动用品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举行了集中竣工和开工仪式。邵东县在邵东国际五金机电博览会签约22个项目,拟投资30亿元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五金工业园;近期签约的智能制造科技小镇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城步、绥宁拟引进国内知名企业规划建设竹制品产业园。4月初对各县市区、各产业组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重大产业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督查和调度,并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加大产业项目考核比重,对投资额度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工业制造类项目实施加分奖励,上不封顶。5月16日,我市召开了由市长主持召开,县市区政府和相关市直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参加的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工作调度会议,对我市前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和强调。邵阳日报、新闻网、电视台等市主要媒体开辟专栏,市产业办定期编印工作简报,集中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全方位营造产业项目建设年氛围。
四、优化发展环境情况
今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导则》(湘办发电【2017】137号)。一是拟制下发了《邵阳市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实施方案》;二是参照省里做法建立重点任务台账管理制度,要求县市区和相关市直单位每季度末上报进展情况;三是对行动导则中88项重点任务中涉及市州的19项重点任务每季度末向省优化办上报进展情况。
一是没有收到政务失信方面的投诉举报材料;二是在湖南省网上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中没有出现黄牌、红牌警告的现象;三是及时受理企业投诉举报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没有出现对企业投诉举报转办件办理不及时和对投诉举报反映的问题整改、处理不到位的情况。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典型案例51起,没有出现被省里通报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典型案例;四是没有出现因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被国家、省通报或被中央、省媒体曝光的现象。
五、乡村振兴情况(市农业委提供)
1、品牌强农方面。201X年,市农业委积极配合省农委推动湘南脐橙品牌整合,加速推进新宁脐橙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建设。继续支持"洞口雪峰蜜桔、新宁峎山脐橙"参与201X年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重点支持武冈铜鹅做大做强,打造为全国知名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现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同时,根据省农业委通知要求,6月份市农业委推荐"武冈铜鹅、洞口雪峰蜜桔、宁峎山脐橙"3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申报汇编到《中国农业特色农产品精萃》,现各项资料已上报到省农委。
2、特色强农方面。一县一特目录省里正在制定,还没正式定稿发下来,市农业委正在制定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的实施方案,下半年在省里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的基础上,市农业委将根据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实施方案,在各县市区评选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3、质量强农方面。省农委年初下达的"三品一标"(含复查、换证、续展、再认证)任务50个,针对省农委的任务,市农业委在年初下达的《201X年农业质量年工作实施方案》(邵农委字〔201X〕19号)《201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邵农委字〔201X〕20号)及县市区政府对市政府签订的《邵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中均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和强调,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新认证(含续展)的认证产品10个,25个认证产品材料已经上报到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无公害农产品网上申报系统因审批权限调整,目前还处于关闭状态,一旦开放,我市还有1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可以立即申报。从发展势头来看,今年我市在确保完成省农委下达的"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省定任务的基础上,有望超额完成。
4、产业融合强农方面。大力推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推进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拉长产业链,扶持湖南省天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古楼雪峰云雾茶有限公司、隆回县百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宁崀山果业有限公司等4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4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均过5000万元;全市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过15亿元。注重加快推进邵品出邵,以"绿色产品、健康生活"为主题,在市湘西南物流中心主办了邵阳市第二届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组织了162家农业企业、14家电商企业、50余家商贸企业参展,实现现金交易和合同成交总额3000万元。展会期间还举办了"邵品出邵"电商扶贫专题讲坛。
深化改革创新,深挖自身潜力全力推动公交高质量发展
--扬州公交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X-08-14
一、发展回顾
1970年,随着"新北门-湾头轮船码头"的1路线开通,开启了扬州公交集团的发展之路。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进公交一体化、规模化经营,历经与金元巴士、时代公交、江都公路运输有限公司相继整合和改制后,成为扬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截止202X年6月末,集团总资产19.44亿元,职工3777人,在册公交车2559辆,营运公交线路191条,线路长度3801.2公里,2019年度客运量12757.21万人次,年行驶里程10969.6万公里。先后获得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39项市级以上殊荣,近两年连续在运营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通过交通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考核验收。涌现出国家级"巾帼文明岗"6路线、全国"工人先锋号"23路线、江苏省"十佳文明线路"26路线等先进集体41个,市级以上先进个人132名。
(一)发展成效
1、线网结构不断优化,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每年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超过20条,线网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2X年6月末,公交线网覆盖范围现已扩大到东至江都区与泰州接壤的郭村镇,南至邗江区润扬森林公园,西至仪征市汽车客运站,北至高邮市菱塘客运站,总服务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公交线路网比率超63.5%,公交线网密度超2.7km/km2,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超95%。
2、惠民服务不断突破,乘客满意度稳步提升。创建"好巴士"快速公交运营系统,88路日均客运量达2.8万人次。实现支付宝、微信扫码和银联卡刷卡支付功能,方便市民乘车。实施现役军人、"绿扬英才卡"、江苏省献血荣誉证、消防员证,高校新生免费乘车或刷卡减半优惠措施。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开通大学城专线、园博园专线、亲子专线等特色线路。服务游客,市区3A级以上景点公交全覆盖,实行观光巴士旅游旺季免费乘坐,在清明、五一、国庆小长假期间,实施外地人凭身份证免费乘车和市区换乘中心免费公交接驳服务等。配合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通古城至古渡的游2线。乘客满意率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级。
3、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连续第12年以1号文件下发《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要事项。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司的安全管理网络和责任体系。公共汽车电车责任事故死亡率低于"双市同创"标准。顺利通过了交通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考核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荣获交通部"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证书。2016年、2017年先后荣获江苏省和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
4、车辆结构持续优化,低碳绿色公交成效显现。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从2014年起,集团新能源汽车整体规模快速增长,车型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2X年6月末,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辆已达2360辆,占集团总车辆数的比例达到92.2%,每年减少碳排放量超过6000tCO2e,交通领域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5、公交场站建设稳步推进,场站管理日趋标准化。
中心城区已建成公交场站40个,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陆续解决了超过25条线路的车辆进场回转和夜间停车的问题,车辆进场率达85.3%。场站后勤物业管理基本专业化,车辆摆放,加油、充电设备使用管理、维修服务趋于标准化。
6、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二期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2013年结合文昌快线项目实施智能化建设,推进智能调度系统,全面取消手工路单,实现公交车辆海信车载智能调度终端和监控设备全覆盖。2019年正式建设智能化二期,陆续完成场站视屏管理系统和116块电子站牌建设,实现主要场站和站点实时监控。升级改造智能调度中心,设立了基层智能调度分中心,实现一级管总、二级抓专,宏观合理,灵活调度。公交信息查询系统趋于普及,日均浏览量近10万人次。公交ERP系统、公交移动办公系统、OA系统近期已陆续投入使用。
7、完成江都公交整合,持续推进深度融合。
2019年1月1日完成江都公司与集团的整合,运营、财务和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融合,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江都区与市区公交"同城同行同价",初步形成一城一公交的布局。202X年4月26日,对江都公司进行重组,新成立五、六分公司和修理分厂,进一步加快了江都公司融合发展步伐,有力地促进集团实现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扬州公交在近几年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企业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严峻形势:
1、百姓需求与公交供给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受交通拥堵、公交场站不配套、公交路权优先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公交的准点率还不高,线网覆盖面还不够广,公交服务标准还不够高,与老百姓"可靠、舒适、便捷、安全、普惠"的公交出行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快速发展与资金保障之间的矛盾。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政策性亏损和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集团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资金的短板已成为制约公交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3、企业规模扩大与管理粗放之间的矛盾。现有的工作纪律、督办检查、车辆运营、招投标、资产等方面还管理存在管理粗放的情况,与公交规模扩大、层级增多和管理精细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显现出规模、实力扩张与治理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互相背离现象。
4、创新发展与传统职工队伍之间的矛盾。现有公交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传统的守旧性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和创新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着企业深化创新改革的进程和质量。
二、当前形势分析
(一)集团仍处于规模扩大、服务扩张的扩增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强调,继续优先发展公交,鼓励引导绿色公交出行。随着宁镇扬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扬州城市规模仍将扩大,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公交也要在人员、车辆、线路、场站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服务覆盖区域。
(二)政府和群众对公交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公交内涵、外延越来越丰富。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就要求公交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群众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以后,乘坐公交不仅要走了、走好,更要走的舒适、走的体面。公交不再是单纯的出行方式,已更多地融入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民生方面的内涵,这要求公交要顺应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化的趋势,努力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三)公交成为城市交通组织创新、技术变革、产业升级的主战场。随着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的建设,新能源公交车的推广,公交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发展,要求公交加快新技术引进、营运模式创新和智能化建设步伐,促使公交摆脱简单操作、粗放管理,逐步实现产业、管理和服务的提档升级。
(四)社会文明进步倒逼公交企业改革,以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加速质量效率革命。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新形势要求公交必紧密联系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把握责任与使命,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
加强企业治理精细化,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公司制度,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
三、高质量内涵
结合扬州公交的实际,我们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总结为"四个提升":基础是理念的提升、保障是管理水平的提升、核心是员工素质提升、特征是企业业绩提升。
1、理念的提升是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应将传统的发展理念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理念转变。
2、管理水平的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强化措施,努力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和系统化发展,推行切实符合企业本土的、具有特色的基础管理工作,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迈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员工素质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4、企业业绩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特征。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学术语来描述,就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而公平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发展。效益和效率(业绩)是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对于城市公交企业而言,业绩不单纯的是经济效益,更多的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即为社会和居民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公交服务。
四、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坚持以推动公交高质量发展为主方向,加快公交内涵式发展。坚持以"三有一树"为主目标,加快提升公交服务质量水平。坚持以牢记宗旨、服务民生为主使命,加快公交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创新为第一动力、人才为第一资源,加快公交改革步伐,强管理,优服务,促规范,提效率,推动公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坚持量入为出,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做到积极审慎、蹄疾步稳、逢干必成。坚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能力作风,为公交事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