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114/280页)
建设法治财政,增强依法理财能力。建立"线下+线上"联动机制,将普法学法有效融入"财政大讲堂"和"会前学法"。严格执行党组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办法,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财政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惩戒机制,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公开59项行政权力、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17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实现行政审批"全程网办""一次办""即办件",按时办结率、政务服务评价满意率均达100%。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按时在政府网站公开各类财政政策、预算执行和重大民生支出等情况,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
(六)全市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支出情况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落实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落实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明确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标准,助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在继续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减免力度,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93亿元。落实降低社保综合费率政策,全市新增减免企业缴费负担2.73亿元,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
支持产业培育振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和促进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措施,全市统筹安排3.9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6.5亿元,兑现科技创新券、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财政金融互动等奖补政策,支持"1+3"主导产业和市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动资金安排由无偿向有偿、直接补助向基金引导转变,市、县(区)财政通过资本金投入、保费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年内实现为经营主体担保8.1亿元,在保余额19亿元;全市设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8000万元,累计撬动金融资本4.77亿元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
保持投入总体稳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市到位中央、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亿元、较上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8.1%,保障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执行五年过渡期"、帮扶政策延续三年的相关政策。全市投入5.49亿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统筹1.9亿元,支持67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和2个美丽乡村、2个红色美丽村庄、34个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推进87个村"厕所革命"。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民收益,全市完成农业保险签单1.75亿元,同比增长95%。各县(区)分别设立3,000万元防止返贫致贫专项基金,探索推出"防贫保"和临时救助金。
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市统筹各类建设资金89.04亿元,支持重大交通、水利、城镇等项目规划,保障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镇广高速、米仓大道、黄石盘水库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后续融资,推动巴城环线、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兑现土地"两费"和拆迁补偿资金。全市投入15.35亿元,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全生命周期履约管理,全市开工建设PPP项目39个、总投资392.88亿元,已竣工验收项目16个,入选财政部PPP示范项目4个、省示范项目13个,民营资本参与项目22个、居全省第一。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民生支出占比达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拨付41.28亿元,支持实施省下达"30件民生实事"和市自选"20件民生实事"任务。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全市拨付就业补助2.31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6亿元;兑现稳岗返还补贴664.85万元,惠及职工3.55万人。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全市安排53.62亿元,推动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支持实施教育和体育建设项目,兑现营养膳食补助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安排1.27亿元,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免费开放,保障"精品剧目进巴中"和"巴人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开展。突出完善全民社保体系,当期实现社保费收入55.6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77.9亿元。突出保障基本民生,为全市35.87万名低保对象发放救助补助资金6.32亿元,其中兜底保障15.36万名脱贫人口;拨付资金1.93亿元,落实孤儿、残疾人及困难群体救助政策;安排资金2.98亿元,用于购置防控设备和物资、医疗救治、发放疫情防控人员补助、支付新冠疫苗及接种经费。突出解决城区住房困难,全市拨付10.93亿元,启动285个老旧小区改造,支持棚户区改造及租赁补贴9011户。突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全市投入1.61亿元,支持"雪亮工程""天网一期"续期、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基础设施、综治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及维护;拨付6,227万元,保障粮食储备及食品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重点方面的财政投入统计,部分项目存在归类口径交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疫情冲击和减税降费政策性减收影响持续,减收压力不断加大;支柱财源匮乏,财政自给能力弱,人均财力水平仍然偏低;"三保"、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项目建设等刚性支出有增无减,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各级财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预算绩效管理及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还需加强,资金使用绩效有待提高;市、县(区)债务风险指标和风险等级普遍较高,政府存量债务进入还本付息高峰期,政府偿债压力特别巨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在新的一年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编制好2022年财政预算,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支持维护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财政收支形势
2022年全市财政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国、省层面出台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确定我市为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这些国、省对我市的特殊政策机遇,以及全市上下正全力推动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将支撑牵引全市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回升。另一方面,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困难和风险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家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导致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同时,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民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资金需求较大,财政支出刚性与支出规模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运行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过紧日子"、压缩一般性支出的政策将长期存在且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