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在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第3/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5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分钟

三、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锚定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重点抓好六条实施路径。

第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洪水产流一汇流一演进以流域为单元,防洪工程体系必须按照流域单元来规划建设和调度运用。要从流域整体着眼,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该工程体系主要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滞洪区组成。

一是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以河道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持河道畅通,提高其泄洪能力。

二是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加快实施一批流域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提高江河洪水调蓄能力,努力争取流域洪水防控的主动权。

三是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从流域洪水整体考虑,当上游水库调蓄洪水作用充分发挥后,仍有洪水不能通过下游河道安全排泄,此时就必须使用分蓄洪区。因此,要坚定地推进分蓄洪区建设,使之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要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一是做好"纲"的文章。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准确把握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抓紧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设计,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二是做好"目"的文章。结合国家、省区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提升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

三是做好"结"的文章。加快推进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

第三,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社。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要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一是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在于流动。要按照重塑和保持河流健康生命形态的要求,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划定落实河湖空间保护范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分区分类管控,实施河湖空间带修复,打造沿江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二是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水位控制指标的基础上,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实施超采区地下水回补,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三是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长江和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坡耕地、淤地坝、侵蚀沟治理等工程,提升治理效益。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

第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一是构建数字李生流域。以自然地理、干支流水系、水利工程、经济社会信息为主要内容,对物理流域进行全要素数字化映射,并实现物理流域与数字流域之间的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保持两者的同步性、李生性。

二是开展智慧化模拟。在数字李生流域的基础上,集成耦合多维多时空尺度高保真数学模型,构建数字李生流域模拟仿真平台,支撑水安全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

三是支撑精准化决策。构建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在流域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生态过程调节等预演基础上,生成决策建议方案。

第五,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节约用水涉及各行业各部门,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要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健全水量分配、监督、考核的节水制度政策,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制度。合理确定重要河湖主要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加快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健全区域用水总量管控指标体系,规范明晰区域、取用水户的初始水权,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建立完善水权市场化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培育和发展用水权交易市场,引导推进流域间、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用水权交易。创新完善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深入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

二是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规范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水资源用途管制,暂停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严格用水强度控制,完善水资源监督考核,推动将节水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全社会节水制度。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加强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健全节水技术转化推广机制。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知识普及、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鼓励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爱水、惜水、节水行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