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在2024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6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分钟

在2024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回顾前一阶段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推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盘点总结编制工作成效,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一)创新管理,建立编制周转使用管理新模式。为进一步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市委编办积极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探索统筹优化编制资源的新路子,研究出台了《××市市直行政事业周转编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市市直行政事业周转编制核定管理操作规程》,建立起需求引领、临时增配、存量优化、动态调整的编制周转管理新模式。目前全市教育编制周转池规模1500名,已使用670名;全市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规模1000名,已使用490名;市直编制周转池规模600名,已使用163名。同时注重跟踪问效,将周转编制使用情况作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对周转编制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动态监管,确保周转编制用在刀刃上。

(二)放权赋能,提升县区进人用编工作质效。为进一步提升县区用编质效,××市委编办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区进人用编备案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县管校聘"编制使用备案管理的通知》,对县区用编备案做出优化调整并进行规范。一方面,强化县区进人用编自主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县区自主制定用编政策、适当放宽进人用编资格条件。另一方面,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始终坚持"简政不是减责,放权不是放任"的基本原则,压实主体责任。同时对县区教育领域编制管理进行进一步明确,切实保障教育部门编制管理自主权,对"县管校聘"、招教等调编、用编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以上举措,最大程度凝聚了行业间及部门间工作合力,确保了编制管理使用科学高效。

(三)严守"红线",积极消化超编。进一步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按照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的原则,指导超编单位制定消化、分流方案并监督落实。比如,指导市城管局园林绿化中心超编人员往系统内部空编单位分流调整,绝不再形成新的超编,推动人员总数逐步回归到编制限额内。对超编严重的县区给予指导、督促,确保厘清人员编制情况、拟定消化超编具体举措,推动消化超编工作落实到位。

(四)强化支撑,全力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编制保障工作。××市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常态化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相关精神,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引才用才自主权。在《××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短缺人才"绿色通道"操作办法(试行)》文件基础上,联合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出台了《××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短缺人才"直通车"操作办法(试行)》,简化引才程序,提高引才效率。同时,为助力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拿出50名财政全供事业编制专项用于"政录企用"人才引进工作,指导县区做好"政录企用"用编服务保障工作。

二、认真分析面临的风险挑战,居安思危破难求变

近年来××市直行政事业编制与实有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因环保系统垂改上划事业编制略有增加,××市在控编减编、统筹优化编制资源方面总体是有力有效的,但客观来讲,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编制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一些市直单位编制闲置,空编率较高,而一些单位编制刚性需求十分迫切。有的是工作任务重,人员老化,编制紧缺,人手紧张;有的是因干部任命、政策性安置等造成结构性超编,一些人员身份待遇无法落实。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严控机构编制总量是不能突破的"天花板",由于忙闲不均,部分闲置编制得不到合理利用,机构编制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二)个别县区、部门超编运行。超编问题,客观上多是由历次改革中机构撤并、中小学教职工动态调整等原因造成的,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消化超编人员的举措,但由于超编人员多、时间周期长、遗留矛盾多等因素的存在,消化超编难度大、进度慢等情况普遍存在。

(三)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市直在编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比21.7%,本科学历者占比63%,硕士学历者占比15%,博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0.3%。人员学历分布主要集中在本科这一层级,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偏少,难以满足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还需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用编保障力度。

(四)人员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目前市直在编人员年龄最为集中的年龄段为46岁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比19.7%,36~45岁的占比32.3%,46岁以上的占比高达48.0%。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单位甚至出现年龄断层现象。如市国动办平均年龄49岁,35岁以下的0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平均年龄51岁,35岁以下的0人。近年来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也在有序推进,年龄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但空编较少,招录人员也比较有限,人员老龄化现象有所改善,但整体趋势变化不大。

(五)部分领域性别比例失衡。市直在编人员中男性占比54.8%,女性占比45.2%,男女比例基本均衡。但教育领域男性占比36.7%,女性占比高达63.3%,比男性高26.6个百分点,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现象较突出。机构编制部门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依托实名制数据库,积极配合市教育部门,在调整教师性别、年龄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助推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谋划不足。超前谋划和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习惯于等上级指示、等部门请示、等改革精神,在主动贴近各单位的机构编制需求方面、在用编事项及时调整等方面还有欠缺,机构编制龙头和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二是约束不够。机构编制监督检查震慑力不够,在日常的机构编制管理中,各部门因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被问责乃至处理的情况较少。一方面对违反机构编制执行纪律惩处的措施不够明确、具体,另一方面惩处力度小,一般是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等方式,强制性和约束力有限,机构编制管理震慑力彰显不够,没有形成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高压态势。三是历史遗留。近年来××市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类改革等相继推进,一批单位被撤销、合并,对机构改革中涉改单位人员,按照方案要求有的难以立即安排,只能采取暂时超编过渡等措施,争取尽快消化解决。

三、锚定目标巩固良好势头,抓住关键躬身实干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市编办系统要加大编制资源统筹力度,科学用编,精准用编,规范用编,高效用编,消化超编,将编制资源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编制保障。

(一)科学用编,切实抓好编制统筹调配。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不断强化动态调控,深度挖掘编制潜力,有效实施编制周转管理,促进各类机构编制资源盘活利用和统筹使用。一是统筹编制资源。在严控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市委编办统筹整合机构改革收回编制和单位存量空余编制,建立行政、事业、中小学教育、人才等四类编制周转池,涉及多种编制类型,覆盖人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服务保障全场景用编需求。目前,从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收回的编制中调剂1500名(市本级300名)建立了教育编制周转池;逐步加大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规模。二是坚持靶向发力。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靶向配置编制资源,优先保障民生重点领域、承担重点工作任务、引进高层次人才等用编需求,强化风口产业编制供给,助力全市中心工作高效推进,在保民生促发展中彰显机构编制工作担当。去年,共为市教育局、体育局、工信局等民生部门和重点领域核定周转编制163名,实现严控总量与重点保障相统一,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强化入口管理。严格审核把关,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审慎核定周转编制。对适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用工等方式补充人员的,不予核定周转编制,既防止"一哄而上"挤兑周转编制,又杜绝借周转编制之名变相增加编制。对周转编制下达后一年内未使用或使用效益不明显的,及时予以收回,充分发挥周转编制的机动性、灵活性优势,实现编制资源跨部门、跨行业统筹调配和合理使用。

(二)精准用编,助力人员结构调整优化。立足职能职责,建立健全实名制系统数据常态化分析制度,以数字化赋能为抓手,坚持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并进一步强化对现有数据的挖潜分析研判,为精准使用编制资源、合理调整人员结构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完善数据强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质量,实现部门间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用大数据思维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市委编办会同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拟制《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若干举措》,从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动态维护、强化机构编制信息比对共享、深入开展机构编制核查三个方面着手,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做好规划布局,完善标准配套,将维护好、使用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数据作为工作基础和出发点,建好基础数据库,实现单位数据信息及时更新、部门数据共享共用、数据功能有效发挥。二是强化分析重应用。将统计分析与机构编制工作相结合,依托实名制管理系统,客观、准确分析各单位,特别是民生和基层一线等单位的编制构成情况、超(空)编情况及各行业实有人员情况,测算机关事业单位拟退休人数,精准把控人员编制变动趋势,根据数据分析情况制定各类用编计划,有效推动用编需求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为科学合理制定用编进人计划提供依据,不断提高编制资源统筹使用能力;通过对在编人员的年龄、学历、性别、岗位及各行业领域在编人员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调整方案和用编补员规划,均衡各年用编进人数额,渐次有序补员,防止"扎堆""断档",为优化人员结构提供参考。三是靠前服务抓落实。在各类用编事项中,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变单位办事找上门为编办服务送上门,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办理标准、提高工作质效。一年来,先后深入教育、卫生、交通以及工信、科技等民生部门、重点行业调研,了解单位运行中机构编制方面的问题及诉求,先后为教育系统核增周转编制140名解决教师结构性短期性缺编问题,配合卫生系统为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补充专业技术人员500余名,为交通系统执法队伍补充人员20余名,缓解人员老化问题,为工信局核定7名周转编制,解决急需短缺硕士研究生人才补充问题。

(三)规范用编,持续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加强部门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交流壁垒,强化机构编制联合监督检查,凝聚部门监管合力,进一步提升编制使用的规范化水平,逐步形成事前充分协商、事中协作配合、事后结果共享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权威性。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与组织、人社、财政部门间信息和数据的交换通道,加快推进四部门数据共享共用,从源头做好编制核定、岗位设置、人员进出等全过程、闭环式、实名制管理,形成权力运行的综合制约机制和封闭运行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组织部门实时了解领导职数核定和干部配备情况,避免超职数配备干部;人社部门根据编制计划和人员编制信息核定岗位;财政部门根据单位类别、在编人员情况等,合理拟订财政预算、核拨经费。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行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人事调整同步监测、动态管理,不断规范编制使用管理。同时加强组织、编制、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作配合机制,通力合作,形成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合力。充分利用机构编制核查、选人用人专项检查、专项审计、信访、联合督导等途径,持续强化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切实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编制使用管理规范化水平。

(四)高效用编,积极推进机构编制评估。认真开展机构编制评估,检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机构编制使用效益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从而有效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推动编制高效合理使用。一是建立评估长效工作机制。将机构编制评估工作列入市委编办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印发相关实施细则、实施办法,明确评估内容、方法、程序、结果运用等;成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机构编制评估的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和实施执行等工作。二是制定评估工作指标体系。开展机构编制评估工作,关键在于确定评估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分值,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机构编制评估体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机构编制评估指标体系,将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纪律执行、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使用、履职尽责等情况纳入指标体系,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细化量化评分细则,将评估结果分为不同档次,形成机构编制评估报告,为后续结果运用奠定基础。三是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好的、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高的单位,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编制资源倾斜;对执行情况差的、使用效益低的单位,暂时冻结机构编制事项,限制编制资源使用。分析评判当前编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程度,加大挖潜增效力度,进一步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同时对机构编制评估中发现的编制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找准问题根源,明确整改方向。属于机构编制部门应该分析研究或协调解决的,及时进行综合协调、调整优化;属于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和短板的,聚焦薄弱环节,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改进不足之处;属于被评估部门应该整改或者改进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明确整改时限,注重跟踪问效,确保整改到位。对被评估部门整改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基本策略。

(五)消化超编,拓宽思路方法破解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对超编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堵住超编源头,采取多项举措,扎实做好超编人员消化工作,推动编制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一是把好人员入口,从源头上杜绝新增超编。坚持"编制前置审批"的原则,对进人用编加强管理,明确规定超编单位人员只出不进、满编单位人员先出后进、空编单位人员按需进人的原则。用编进人严格按程序审批,按照申请、初审、实地审核、上会、批复等程序,严格控制各部门进人入口,坚决杜绝违规超编进人,从源头上防止人员无序增长。同时会同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对超编运行单位进行重点关注和督促检查。二是拓宽消化渠道,多种方式消化超编存量。利用自然减员、编制下沉、编内选调、编制调整等多种消化方式,在积极消化超编的同时,使一部分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超编人员,通过多种渠道转换身份性质,进入其他单位,以此有效减少和解决结构性超编问题,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创新管理,加强编制动态统筹调配。强化编制资源一盘棋意识,既注重通过机构改革对编制资源配置进行整体性重塑,也注重通过常态化的编制资源动态调整和存量挖潜,使编制资源在行业、部门、单位间得到合理调配,实现动态平衡。实施"基础编制+周转编制"模式,在编制总量内,以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量核定正式编制作为基础编制,同时根据阶段性工作任务增加、短期内人员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核定相应周转编制作为补充,满足其阶段性需求,缓解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短期性超编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