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全国“两会”热评-19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1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4分钟

目录

1.【两会热评】XX: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 3

2.【两会热评】XX: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应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7

3.【两会热评】XX:持续优化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 9

4.【两会热评】XX: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夯实发展内生动力 12

5.【两会热评】XX: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14

6.【两会热评】XX: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夯实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 16

7.【两会热评】XX: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20

8.【两会热评】XX:今年减税降费政策走向 22

9.【两会热评】XX:厘清权责关系 统筹支农资金 25

10.【两会热评】XX: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仍然取得傲人成绩 28

11.【两会热评】XX:强化绿色贸易产业链条 稳步推进节能降碳 30

12.【两会热评】XX:全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加快实现财政治理现代化 32

13.【两会热评】XX:提高"三个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34

14.【两会热评】XX:推动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工具运用重在激发市场活力 36

15.【两会热评】XX: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38

16.【两会热评】XX:稳定产业链需要因链施策 40

17.【两会热评】XX: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扩大汽车消费、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42

18.【两会热评】XX: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 44

19.【两会热评】XX:支出结构优化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46

【两会热评】XX: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五年来主要工作时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自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来,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有质量教育、更高质量教育等概念与促进教育公平、公平教育、更公平教育等概念多次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和财政政策经过长期实践发展渐成体系。教育作为民生支出的第一大领域,教育财政支出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各领域中占比最高。自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连续11年高于4%,且还在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支撑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也为实现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劳动力供给提供了经费保障。

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3年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支出重点用于:一是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二是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三是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四是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五是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加大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目标、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发展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人才队伍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上述作为多种形式表达的政策话语被高度凝练、统一概括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之中。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学龄人口呈现减少趋势,为进一步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和促进教育公平带来了契机。今后,我国政府要继续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是经费投入要注重促进教育质量与公平并举。首先,各级政府要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等问题,更加关注教育机会平等,让弱势群体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成果。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加大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家庭、孤残儿童等弱势儿童的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其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完善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模式,各省应从实际财政状况出发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供给模式;允许差异化的同时,始终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构建多元经费投入模式,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供给的稳定性和充沛性;追求教育公平,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课后服务费用减免力度。

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财政拨款机制。首先,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可逆,人口流动的趋势、城乡教育格局的变化,扩大了人口流入地与人口流出地财政教育支出之间的差距。要解决这类问题,未来教育经费的拨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跟着学生走,这就需要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支出责任,提高教育转移支付的合理性和精准度,健全"学生与经费挂钩"的财政激励机制,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人口流入地市县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补支持机制,促进教育领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提速增效。而人口流出地政府缺乏教育支出动机,既有转移支付体系和地方治理模式也亟待改革。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拨款机制还需要在教育系统内部,打造更具办学活力,更能满足高质量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模式,这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财政制度改革,支持学校更加主动去回应家庭的个性化教育诉求,构建基础教育阶段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格局。

三是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首先,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通过财政经费保障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次,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作用,构建职业教育人才与市场对接的通道。最后,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在此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双一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