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人才工作合集23篇,含方案意见、领导讲话、经验交流、心得体会(第5/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87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0分钟

二是识人才

温家宝总理曾经有一句话说:"人才不是评出来的,是靠实践、成果检验出来的。"我们评审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一定要克服人才管理中的"官本位、行政化"倾向,从"谁是人才由领导定"的惯性思维和模式中跳出来。这次在评选的过程中,很注重科研成果。有多少科研成果能变成钱,才是生产力。我们是要抓现钱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好。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关键在"用",不能用的不要引。在这方面不要盲目,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一定要心里有数,再有的放矢地去做。这样我们引入的人才就会管用。

三是育人才

育人才是一个很费神的事情。人才都是特质人,特性都很

强。别说个性了,已经是个性之上的个性了。育人才的时候,就要包容人才。就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不能拿要求干部的标准来要求人才。还要包容人才的一些"毛病"。这些"毛病"在纪律和法律范围之内的,都要包容。所以,在育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包容人才作为很重要的事情来做。

第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一个高端人才就是一个项目、一个产业、一方市场。"招才引智"比"招商引资"更具战略意义。

一要靠政策机制引进人才

人才总是先看政策、比政策,只要外边都能得到,人才就会在第一时间流失、走人。我们找感觉,人才也找感觉,人才除了找感觉之外,人才都有自尊,都要被社会承认。做这些事,都不要讲大话,具体的事例能说明一切,不看文件怎么写,更看你是怎么做的。比如,以前在国外,留学生见面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的房子在哪"?如果你说"要回国了",对方惊奇之余,肯定会觉得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而现在,留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美国人到浦东,看到的全是美国培养出来的人。过去孩子出国留学大家都羡慕,现在没有经过高考到国外去留学,是要打问号、打折的。因为中国高考是很硬的,虽然大家对高考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都明白"一本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

过的。所以我们也在探讨如何建立选人用人的"一本线"。政

策不仅是要出台,关键是怎么做,自己做还不行,很多要靠各种方法"猎取"得到,猎头公司就是抓人才的一个有力抓手,他知道人才到哪去找,哪里的人才最适合。要在这方面有作为,把这个打造成比较优势。市场经济,政府不能总是做领导,要学会放下,主动放下。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和政府绝对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准确的描述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这个亲密程度要有规有矩,不能勾肩搭背,该给企业做的,我们要做到位,而且要做得很过硬。

二要靠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习近平同志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我们做的一切,都要记住这一告诫,让"近者悦、远者来"。在这方面,不能犯急,更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这都是得不偿失的。要认真梳理,找到我们缺的、需要的、对路管用的人才。在这方面,不能盲目,不能拼数字,一定要讲实用。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底气,好环境引来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

三要靠产业发展聚集人才

"人才找业"是固定模式,人才是要干事的、干大事的,没有干事创业的平台,你花再多钱,给再多福利,都留不住人。对人才来说,事业才是最大的福利,只有事业能留人、产业能留人。所以,产业的兴起、产业的培育,为人才提供各类舞台,

使人才有用武之地,这是我们在抓人才工作的过程中始终都不

能偏离的,要认真思考、认真做。通过事业来凝聚人才。第三,用好人才,爱护人才用人才是大智慧,爱人才是大胸怀。坚持人才"以用为本",

是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机制,把人才用好用活,为我所用。

一要搭建广阔舞台

把人才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岗位,使人尽其才。把人才用好,关键在知人善任。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信任,意想不到的信任才是大突破。解放战争的时候,从西柏坡发出的408封电报,几乎每封都有一句话,"如遇特急情况,请某某、某某全权酌定"。对比一下,60年前蒋介石谁都不放心,飞来飞去,安插亲信,在那盯着,不是盯事,而是盯人。这样哪能把事办好,人人自危,谁都不信谁,都没人干事了。我们干人才工作,也要从中汲取经验。需用的人才就要予以信任,并给位子,位子"合身"也很重要。位子不"合身",对人才来讲,小则屈才,大则误事。要求贤若渴,还得为人才提供各方面的服务。邓小平同志当年都能那么做,我们今天还有啥做不到的事情?

二要尊重关爱人才

邓小平当"后勤部长"的时候讲过,"一定要在党内造成

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宽容失败。这些抓人才工作的基本理念,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样才能把人才紧紧的团结在党的周围,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所用。没有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恐怕吸引不到人才。"以实绩论英雄,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置",这是别人的好做法,我们要把对头管用的拿来用、用好用足就行了。这次机构改革中,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统计师、总审计师、总经济师等岗位,把党组成员都去掉了,什么意思呢?这些人才不能光在党内找,还要跑到党外去找,这是从机制上做了保障。没有专业人员把关、运作,有时候是要犯错的,不懂技术、净说外行话,是干不好事的,轻则犯错、重则犯罪。关爱人才,也要有一定的投入,就是给"位子"、奖"票子"、发"牌子"。

三、做强人才必须形成强大合力

党管人才是建设人才强市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体制下,党一上手,就是最强手,办不成的事能办成,办得成的事能更好。所以要在党管人才上下大功夫。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着重强调一下三个"一把手",即党委、政府、组织部门三个"一把手"齐抓人才"第一资源"。党委"一把手"抓战略、抓规划,把人才工作摆到转型发展全局中的优先位置去谋划、去推动;政府"一把手"抓投入、抓保障,确保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

激励等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确保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组织部

门"一把手"抓协调、抓落实,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增加工作合力。三个"一把手"齐抓共管"第一资源"的工作格局,要尽快形成,分工明确,有序推进。只要"一把手"重视,以上率下亲自抓,就没有落不实的事情。

干部、组织、人才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三驾马车"。谈到组织工作,大家把焦点都放在干部上。其实。组织工作的"三驾马车",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最多的基层党建、干部工作这两个,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强项。研究世界政党组织的人有这样一个体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最严格、最严密,最管用、最有效。从开始闹革命的时候我们就懂得"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新时期以后,人才工作也是组织工作的重头戏,由于有了人才工作,才使得原本和组织部门从不打交道的部门,开始和组织部门紧密合作了,人才开始向往组织部了,有人才的向往、党员的向往、干部的向往,组织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组织部的干部要通过努力学习、刻苦实践来使自己成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组织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的作用。

讲这些的目的就是,只要全市上下都重视人才、聚力抓人才,就会打造成人才高地。只有成为人才高地,转型发展大业才会早日实现。

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讲话

网络

讲话 人才

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台《人才新政七条》,产生了积极效应,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二是围绕做好两篇文章集聚了人才。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总的来看,全市人才工作有招数、有措施、有成效,值得充分肯定。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短缺甚至匮乏。康养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多,金融类人才难找,管理型人才、经济类人才不足,有的干部能力不强,不会干事、不能干事,"推一下,动一下""工作永远在路上"的

现象比较突出,延误了发展良机。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党政干部人才在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三是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吸引人才、招揽人才的政策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缺乏竞争优势,需要增强政策级

差效应;在干事创业的环境上,还要进一步鲜明选人用人导向,不转观念就换位置,不转作风就调岗位,不提能力就摘帽子。

当前,国与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

争。党的十九大把人才强国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

之一,把人才摆在事关民族振兴、国际竞争的战略位置,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直接联系起来,赋予了人才工作新的战略定位。我们要自觉把人才工作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去审视,放在更好地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去谋划,放在更好地落实省委"一二三四"战略谋划、市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中去推进和抓好落实。

第一是"招",即招揽人才

一方面,要分领域、分层次开展宣传解读,宣传好、落实好《人才新政七条》,增强在市內外的知晓率、影响力,充分发挥其招才引智作用;抓好政策落地和跟踪评估,发挥好引领带动效应;实施差异化引才策略,注重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人才流向,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重点面向东北、西北等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招才引智。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业招人力度,善于筑巢引凤,既筑好温暖的"巢穴",又提供干事的平台,让人才能够大展其能;加大对已引进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他们干事创业的典型事迹,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引领和带动效应;强化服务保障,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待遇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二是"借",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要破除"大山意识""峡谷意识",不断提升干部人才工

作的对外开放水平。去年,我们在借才引智方面走出了坚实的

一步,今年要继续作为重点来抓,进一步推进与名校、名院、名企和发达地区的合作,结合"五个一工程"建设、五个"康养+"产业发展,对接争取中科院局级、处级干部和高端人才到我市挂职,选派干部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上级单位、大型企业学习锻炼、提升能力,积极推进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人才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大力引进先进理念、高端技术和优秀人才。

第三是"培",即培养现有人才

招人才、借人才的数量有限,更重要的是抓好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持续推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提升能力。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力度。"走出去"方面,市委、市政府将组织党政代表团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各县(区)也要行动起来。同时,要积极把有发展前途的干部和人才送到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培训,探索开展委托培养。"请进来"方面,要积极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来攀开展访问、交流、培训。要抓好优势工业人才、"大地飘香"现代农业人才、"情满金沙"康养产业人才等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在学中培养,在干中提升,造就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第四是"用",即让人才各尽其能

对人才要用其长、避其短,让有文字功底的去搞文字工作、

会协调事的去搞统筹协调、有点子有思想的去搞策划、懂群众工作的去做群众工作。要营造好"用"的环境,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受激励和重用,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坚决调整,对乱作为的坚决处理。要用当其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结构,继续建好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孵化、专家服务基层等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要加大人才服务基层和脱贫攻坚力度,鼓励和引导人才到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等问题,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最近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改进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让有真才实学、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现"名利双收"。

同志们,人才聚则事业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务实高效地抓好人才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城市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聚焦脱贫攻坚大局

探索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新路径

网络

交流发言 人才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紧扣脱贫攻坚大局,坚持人才工作向中心聚焦、向大局聚力,推进人才工作创新突破,探索出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新路径。

一、规模集聚各类优秀人才,着力打造人才"洼地"

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构建比较优势,千方百计招贤纳才。一是做优政策招才坚持优秀人才特殊对待,对刚性引进人才给予一次性8万

元至200万元安家补助和每月400元至1万元工作补助,对柔性引进人才给予每年1万元至20万元生活补助;在全省率先建立引才专项编制,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引才带编进入,名校博士、"海归"人才可直接挂任或调任副县级领导职务。

二是拓宽渠道引才

主动出去"引",引进清华、北大等高校20名专家领建新型智库、17名博士主研特色产业;定期集中"考",面向全国

招考硕士以上人才479名;柔性合作"请",坚持不求我有、

但求我用,先后引进18名两院院士、310名专家、29个科研团队来广引领创新;乡情召唤"归",回引2.7万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家发展。

三是建强平台聚才

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57个,人才创新基地、孵化园区等创业平台9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服务中心等智力服务平台29个,人才公寓千余套,为各层次人才搭建多样化创新平台和阶梯式成长空间。

二、大力实施人才扶贫工程,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贫困地区引进人才不容易,我们聚焦经济建设"三大主战场"等重点领域排兵布阵,用其所学,用其所长,人尽其才。

一是在脱贫攻坚中挑重任

实施千名人才下基层扶贫工程,分领域分区域组建扶贫小团队,到脱贫攻坚一线常态开展医教帮扶、科技指导等。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和"乡土人才超市","订单式"开展科技扶贫,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开展成果转化。调配优秀人才担任县乡领导干部、村第一书记,交任务、压担子,确保带富一方百姓。

二是在项目投资中显身手

实施项目扶贫人才引领工程,采取"外聘院士专家+本地专业人才+创新型企业家"模式,组建新型智库,为项目投资献策

把脉;统筹调配市直机关干部人才,组建30个重大项目包装团

队、招商引资团队、协调监管团队,全程服务项目建设。三是在产业发展中当领军实施特色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围绕我市五大特色优势工业

产业、"6+1"农业特色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开展"千名人才服务千家企业"活动,支持"致富能手""行业明星""电商精英"等实用人才落户园区创办实体,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三、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筑人才吸附"磁场"

贫困地区硬环境先天不优,唯有营造良好软环境,方可留住人才。

一是靠激励机制留

持续开展创新人才、科技拔尖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选活动,给予一次性10万元至30万元奖励和管理期内每月500元政府津贴;对离岗创业的科技人才保留人事关系;对脱贫攻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具备聘任资格而未聘用的,可享受相应经济待遇;对选派到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提拔重用,让作出贡献的人才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二是用真情实感留

定期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定期组织青年人才交友联谊、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休假疗养、实施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计划,

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扎根贫困地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

意识。三是以优质服务留制定优秀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

在平台搭建、政策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在配偶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切实让人才感受温暖和阳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为推动我市从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提供强力支撑。

以"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为抓手

不断推进人才增量提质

网络

交流发言 人才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人才工作坚持以名医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不断推进人才增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落实党组主体责任

按照市委决策部署要求,委党组认真履行党管人才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理念,聚焦"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细化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将人才工作纳入直属单位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清单,真抓实做、持续发力,力促人才总量质量全面提升,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医务人员为守护疫情防控"北大门"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

二是用好用活政策,海纳百川引才聚才

用好刚性政策引才,积极采取公开选调和公开招聘(考试招聘、考核招聘)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等编内人员,医疗机构还通过自主招聘补充员额管理人员,

组织市县医疗机构参加引才宣讲活动、省内外高校组织的双选

会等招才引智活动20多场次,发布岗位200多个,引进高层次人才80余人,签订意向协议书200余份。用活柔性政策聚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引智,吸引一批专家团队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强化科教兴卫,多措并举育才强才

创新"1+X"培训教育模式,依托市级规范化培训主阵地,采取外派学习、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全科转岗等方式,大规模培养卫生技术人才。落实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与开展支医和巡回义诊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帮带基层专业能力大提升。开展战略合作,落实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名校名院在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环境留才用才

搭建平台用好人才,立足区域医疗中心、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和全省十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优势,着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让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有用武之地。实施名医引领工程,落实"英才工程",牵头组织评选第三届"名医"

50名、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20名、优秀乡村医生100名,以"名医工作室"助推重点专学科建设。扩容高层次人才储备库,完善医疗卫生人才专家数据库500余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推行公立医院员额管理,稳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医疗卫生领域人才评价工作,实行分层分级领导联系

优秀人才和专家制度,搭建好服务平台留住优秀人才。

化危为机 云端引才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

网络

交流发言 人才

今年以来,我区创新做实云端聚引人才工作,全区引进院士专家团队2个、国家级领军人才13人,落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43个,投入各类人才资金1.29亿元,人才工作在争先创优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强化"云支撑",下好人才集聚"先手棋"

一是区委重视

常委会把人才招引作为重要议题专门研究,成立"云招聘"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云端"代言人才工作,向海内外推介"人才品牌",诚邀各路英才创业创新创未来。

二是组建专班

抽调230名机关干部组建海外引才团、跨省招工队、就业专列号等6个专班,"点对点"落实人才招引举措,探索形成"三包责任""三单服务"等有效做法。

三是完善机制

实施《加强疫情防控期间人才招引工作的八条意见》,推行"云上"设摊招工、"线下"包车接返等"招工八法",为

2105家企业解决用工31076名,有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二、组织"云招聘",打好人才招引"主动仗"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开展项目引才工作,上半年全区共签约重大项目60个,其中一个"云签约"项目,国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就带来高层次人才20多名。

二是瞄准供需两端

持续深化"三驻三服务",442名驻企服务员深入摸排用人需求,借助人才网,发布315家企业9808个岗位需求;发挥校企联盟和引才基地的纽带作用,聘请引才大使15名,"云"上宣讲人才政策,累计收到各类人才简历8530份,储备高层次人才203名。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

为人才和企业提供"跑零次"服务,52件人才事项实现"掌上办"。实施高层次人才项目云路演、云答辩,意向引进人才项目147个。推出"一校一码"云选才平台,举办10多场线上招聘会、153场次线上专场推介和人才项目洽谈会。

三、推行"云签约",形成人才落地"组合拳"

一是"不见面"签约

通过"键对键"洽谈、"屏对屏"会商,架起链接人才、企业的"云桥梁"。总投资30亿的半导体产业平台项目通过"云

签约"成功落地,另签约海外引才工作站3家、高校引才基地2

家。

二是"不见面"揭榜

组织参加"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布,首批10个揭榜项目中已有7个项目完成揭榜签约,如由中科院半导体所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揭榜并签约。

三是"不见面"接才

在"解封"第一时间,组织参加全国首趟"专列",接回

304人。经"云"上对接联系,开出首趟"人才大巴",专车为防控物资生产"战略兵工厂"接回老员工53名,还为它从各地新招引员工207名。这让企业老总倍感信心,感到复工扩产、为打赢防控战作更大贡献有了基础和支撑。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网络

交流发言 人才

市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了一批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为全市各项事业"提档升级、争创一流"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多管齐下,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吸引人才

制定实施了《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工作十项措施》,完善了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认定办法等配套措施,提高了人才政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设立了100个市直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建设1300余套人才公寓,设立2亿元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人才经费,对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持。

二是工程引领培育人才

积极支持本土人才申报国家、自治区各类人才评选项目,全市现有"千人计划"专家20名、"万人计划"专家4名,"草原英才"专家204名、团队90个、基地14个。同时,构建了

"领航校长、卓越教师""名医人才"等人才培育工程体系,

共评选出"英才"个人481名、团队97个、示范点23个,评选出各领域优秀人才429名。

三是优化服务留住人才

制定了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意见,市委常委直接联系服务25名专家。对建国初期为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18名老专家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推动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人才培训、咨询等提供集中服务。为"英才"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在项目申报、子女入学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细微处感受XX的城市温度。

二、筑巢引凤,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国内5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稀土研发中心、北大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工研院、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研究院等15家产学研用合作机构,成建制引进300多名专家学者来包实施合作项目200余项,联合培养本地硕博214人。

二是搭建柔性引才平台

注重采取"柔性引进、刚性培养"的人才引育模式,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43家,柔性引进院士47名、团队专家363人,实施关键性技术开发等项目195项,培养本土人才532人。通

过举办"稀土论坛"、开展"千人计划""海外博士"等活动,

吸引各类高端人才来包开展项目对接、学术研讨、创新创业。三是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创建各类研发平台,

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9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汇聚专家人才300余名,组织实施科研项目90余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