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文稿汇编-43篇(第12/1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18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40分钟

三、以协调运转为要,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权

厘清主体权责边界。国有企业按照公司章程建立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落实过程中还是不同程度存在"不到位""不规范"等问题,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三重一大"事项的细化等问题仍需要操作层面的进一步明确。应理顺并强化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逻辑链条,完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管理,规范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会一层"运行机制,动态修订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议事规则,科学合理划分权力范围,厘清优化各个治理主体权责边界。例如,明确党委会在决定重大事项上"该不该干"的权力,明确经理层决定重大事项"怎么干"的权力,以细化的程序规范保障各治理主体的权力以及应尽的义务,避免权责不对等、边界模糊现象。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各治理主体行权层层递进、逐级细化,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规范前置研究程序。"先党内、后提交"的前置研究,为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提供了制度平台。但部分企业党组织前置研究只顾制定清单,不研究程序及具体标准的可行性、有效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应当准确理解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决策的关键点是把好政治方向、改革方向和发展方向,使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前置研究不等同于前置决定,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并动态调整完善企业党组织前置研究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做到有事项、有内容、能把关,特别是准确把握好三个程序原则:一是党组织按要求进行前置研究讨论,但不是最终决策;二是党组织"议"的是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而非一般性日常经营管理事项;三是党组织前置研究明确不同意的重大事项,不再提交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避免党组织前置研究程序泛化、模糊化、形式化。同时,兼顾好组织决策效率与企业风险管控,结合实际合理简化商议程序,避免同一范围人员对同一事项反复听汇报、重复作研究。

四、以有效制衡为方,畅通行权监督路径

构建协同高效监督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明确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充分说明监督嵌入是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应当认真审视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的基本状况,将内部治理与合规监督有机融合起来,既要体系健全,又要有效监督。应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推动纪检监察、内部巡察、审计、法律等各类监督更加贯通融合,监督体系与治理体系有效对接融合,切实发挥联动作用,共同织密监督网络,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抓住监督严格重点内容。党组织的监督权宏观上重点监督决策事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符合性,与国家战略部署的契合性;微观上重点监督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是否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职工群众权益等。国有企业应当做到工作职责和行使权力管到哪里,"监督严格"的职责就延伸到哪里。重点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确保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国有企业争做"三个排头兵"等重要指示精神,保障党中央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及企业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等的顺利实施、落实落地;二是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有效监督,制定形成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加强同级领导班子监督、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监督等方面具体措施,强化监督刚性约束,完善权力运行监督,确保"头雁效应"得到最好发挥;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精准监督,紧盯投资经营决策、采购招标、工程建设、资金管理、选人用人、干部作风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强日常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国有企业"做正确的事""选合适的人""正确地做事"。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推动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抓好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构建政产学研融合新格局,以"三联三共"为载体,创新开展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互动、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的发展新路子。

一、党建联建,共筑组织堡垒,提升党建引领力

学校党委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深化高校、企业、地方三方资源的协同互补,实现"培养要素融合、培养渠道融通、育人资源融汇"的育人格局。一是开展组织联学。建立组织结对制度,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探索成立"校企""校地"功能型党支部。坚持党建联建,校企地共享党建资源,建立互帮、互学、互助长效机制,学校院系、学科等基层党组织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学联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群活动,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发党员内驱力。二是探索品牌联育。整合校企地优势资源,开展党建联建、人才联育、项目联建,形成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样本。学校与办学属地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产学融合体+创业集聚地+品牌文化圈"共同孵化"党建创立方";成立杭州首个"志愿服务学院",开展党建实践基地、党员创业就业服务等党建孵化项目。三是突出示范引领。共建过程中突出党组织统筹协调、党员带头示范,把党组织、党员的作用发挥贯穿到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开展"百个支部进百企""博士党员进企业、技术服务零距离"等活动,为企业破解难题700余项;学校上百支学生党员志愿团队奔赴省内各地,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活动,了解国情省情,增长本领才干。

二、平台联育,共培人才队伍,提升党建聚合力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拓宽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渠道,形成高校与地方人才共育"强磁场"。一是拓展渠道建平台。学校与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成立浙江省科技人才与政策研究院,重点围绕"科技智库共建、学术论坛共办、科普基地共强、科技人才共育"四大重点工程,聚焦科技人才理论和政策研究,更好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二是创新机制重育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要求,坚持社会实践育人,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全过程,不少学生尚未毕业就手握多项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经过多年积累,探索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昌模式",教育部在新昌召开现场会,并将该模式在浙江省全面推广。三是交叉锻炼强队伍。联合开展专业型技术人才培育工程,学校同舟山、岱山党建共建,开展人才联育,建立"菜单化"学习教育模式,成立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职场体验基地,定期互派学生代表、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年轻干部,每年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向培训、顶岗锻炼。实施高校、地方政府双向挂职、校企地干部人才"交叉锻炼"计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做好党建与业务"复合型""双强型"干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项目联培,共破科技难题,提升党建战斗力

学校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指引,对标省域发展实际,构建校企地"党建+科研+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一是探索供需"无缝衔接"机制。通过建立地方、企业重点技术需求清单和高校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团队供给清单,打通校企地信息孤岛。学校信息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为推进科学防疫、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久,教师马汉杰临危受命带领科研团队48小时内研发上线余杭绿码系统,为疫情防控积累了先行先试经验。沈炜教授为宁波市税务局破获出口骗税案提供技术支持,为国家挽回重大损失。这些生动实践,让师生党员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探索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整合学校学科力量集中对接特色行业,构建"学校布点、院系建点、团队蹲点"三级联动机制,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学校同淳安县屏门乡、三门县亭旁镇开展党建共建,建立"高校+基地+农户+企业"合作平台模式,帮助地方企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形成社会经济效益近千万元。与柯桥区打造"实验室+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地党建共同体"四位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入选全省首批、省属高校唯一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撑浙江现代纺织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三是探索项目"联合揭榜"机制。针对国家战略所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社会需求,改革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通过校企地三方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服务联合体"进行合作揭榜。学校党员教师团队揭榜挂帅为企业解决卡脖子科技难题的事迹受到央视《焦点访谈》深度报道。2022年初,学校积极响应浙江科技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向山区26县免费开放了50件发明专利,努力为山区县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张进财

当前,干部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一是任务面前"推拖绕"。有的干部工作中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致使任务石沉大海,反馈杳无音信,工作被动和忙乱;有的追求四平八稳,事业心、进取心退化,放松了自我要求。二是自甘平庸,工作标准不高。有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学习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少,存在本领恐慌,难以胜任岗位职责要求。三是缺乏动真碰硬的担当,工作敷衍应付。有的不敢直面矛盾,遇到问题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有的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少、时间短,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搞应景式调研,对基层情况掌握不全面、不真实。四是拖沓低效,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单位对上级重大决策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不及时,执行上级决议部署搞变通、打折扣,问题积重难返,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本位主义和狭隘思想作祟,不注重沟通协调,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单位团结。五是制度观念不强,日常管理不规范。有的单位按照制度规定抓工作抓落实抓管理的思想认识不高,满足于制度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抓制度落实力度弱,缺乏有效措施手段;有的习惯于等待上级文件,照抄照搬上级要求,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精力不够集中,落实工作纪律不够严格,等等。

党的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关乎党的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任何人不敢有一丝的松懈。能不能实现发展任务目标和伟大梦想,关键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实干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和实干的能力。

让实干作风强起来,就要体现在实干状态上。强作风主体是干部队伍、落脚在群众,作风强不强,要看干部履职状态好不好。现实中,有些同志小富即安、小进即满,重形式轻成效,习惯于触手可及的低端目标,满足于不上不下的中游位次,在岗位上甘于"躺平",与群众筑起一堵无形的墙,从而脱离了群众。我们要及时反躬自省、主动作为,树牢"干字当头、业绩为王、用干说话"的理念,真下功夫、下真功夫,敢于比更要敢于干,在服务群众上比拼、在发展上比较,坚决打破不慌不忙的节奏和不上不下的心态,破除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不良心理,在实实在在抓改革、抓落实、谋发展、谋创新中体现担当和作为。要突出强化效率意识,做决策、办事情、抓落实提倡紧抓快办、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对上级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及督查督办事项,要第一时间学习传达、研究谋划、作出安排、抓好落实,切实在第一时间将决策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要知不足而勇为、明目标而力行,快字当头、抢字为先,事不过夜、争分夺秒。要探索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对重点工作任务坚持清单式管理、问询式推进、穿透式检验,加大推进力度,提升工作质效。要着力强化工作督查督办,提前调度情况,及时督促提醒,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要在持续转作风、改作风中规范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严格按政策办事、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每项工作都做到严格、严谨、严密,确保零失误、零差错。

让实干作风强起来,就要体现在务实谋事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谋事要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在工作中,要强化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做显绩,更要做潜绩。要大力营造一起干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时时处处为维护集体荣誉而奋力工作,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克服"牵头干就是自己干""配合干就是配而不合,实则不干"等现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他们带着干的"头雁效应",在抓工作落实中不当二传手和甩手掌柜,带头研究,深入思考,形成领着研究工作、带着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业放在心上,把任务抓在手上,在担当作为上做表率、能力素质上当标杆、真抓实干上树样板、遵规守纪上做模范。

让实干作风强起来,就要体现在狠抓落实上。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把干事作为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坚持干字当头、干字当先、干字当家,以狠抓落实的实际行动,进一步鼓舞士气和干劲、凝聚智慧和力量。要勇于创新抓落实执行,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努力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创新。要提升标准抓落实执行,始终高标准严要求,迈开步子跑、甩开膀子干,事争一流、唯旗是夺。要攻坚克难抓落实执行,涵养事事争先、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面对困难不敷衍,坚决向庸懒散宣战,向推拖慢诀别,向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开刀,把越来越多的不可能变为一定能,把越来越多的办不到变为办得到、办得好。

让实干作风强起来,就要体现在实际成效上。党员干部工作干得怎么样,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拿成果来表明、以实绩来检验。要进一步强化答卷意识、保持赶考心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努力干成几件大事、办好一批实事,干出不含水分、经得起后人评说的成绩,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有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本领,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持续提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要坚决抵制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懒惰思想,养成严肃、严格、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工作热情调整到最大、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工作劲头调整到最足,把每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出彩,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在攻坚克难中奋勇争先、争创一流。

(作者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吴政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围绕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等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我们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迈进新征程,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努力创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新业绩,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一、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必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在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也日益加剧,一些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紧紧扭住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个根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低端落后产能,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过去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7.6万亿元提升至11.6万亿元、增加了50%,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不偏向,以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成果更加满意,让江苏的发展更有动力、更有活力、更有价值。

二、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必须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视察江苏,都对造福人民、改善民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当前和长远、显绩和潜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工作布局、政策安排、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力推进民生建设,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注重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的事,通过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目前,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已实现城乡全覆盖,城镇年新增就业占全国1/9,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21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9.32岁,均处于全国前列,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我们坚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紧扣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盼,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更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三、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切实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江苏既有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差异问题,也有城乡空间的差异问题,同时也存在发展与民富、平均数与大多数的不平衡问题等。我们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大力推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深入实施南北结对帮扶,加快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着眼于缩小收入差距,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启动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努力提升全省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五年来,苏中、苏北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全省城镇化率由68.9%提升至7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1万元提升至4.7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28∶1缩小到2.16∶1,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持续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切好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充分惠及全体人民,让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更加充分体现。

四、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刻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这一鲜明的人民立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宗旨。面对世纪疫情跌宕反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这个"国之大者",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切实维护人民安全,着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各领域风险隐患,牢牢守住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承担好"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坚决维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始终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让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五、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必须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全部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符合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在近年来一系列大战大考中,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群干群合力夺取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但一些地方和干部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有的甚至对群众困难不闻不问、漠然置之,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坚决纠治。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做任何工作首先要考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情绪,群众"咧嘴笑"的事情坚决做好,群众"撇嘴怨"的事情坚决不做。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关注新业态和新就业群体,推动治理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六、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必须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奋斗是一种幸福,以"无我"的状态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最大的幸福,有了为党为民矢志奋斗的心,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坚定以身许党、以身报党的信念,努力做到舍我、忘我、无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要不负组织信任,始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夙夜在公、勤勉敬业;不负人民重托,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永葆清廉本色,始终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努力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真正从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中感受幸福,从党的根基不断巩固中感受幸福,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和坚定步伐中感受幸福。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林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