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建评论-28篇(第2/8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今天,无论是实现"双碳"目标、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无论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是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都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都呼唤城乡、地区、行业间协同配合,这就要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尝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进入新时代,"河长制""湖长制"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得到珍惜保护,以小切口撬动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商事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了经营主体的活力潜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敢为人先,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更应看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在加强顶层设计时,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实践需要,立足基层实践的顶层设计,才能扎根中国大地、指导火热实践;在进行实践探索时,不能一叶障目、迷失方向,契合顶层设计的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形成合力、服务全局。既从全局着眼谋篇布局、做好制度设计,又从实践入手笃行不怠、进行大胆探索,真正做到在战略决策上坚持顶层设计、在战术选择上鼓励实践探索,才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惟其规模巨大,更需整体层面的战略谋划;惟其国情复杂,更需具体落实的灵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登高望远,以顶层设计定向把舵;脚踏实地,以实践探索踔厉奋发,我们就一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性、艰巨性可以进一步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正确性。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伟大实践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领导。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坚持理论创新并且使得创新理论成为全党全国的广泛共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纳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格局。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战略规划的领导。生态文明战略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规划:一是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二是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这些规划或者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或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规划。中央和地方就主体功能区划分、生态红线划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等形成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形成了专项规划层面的协同效应。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重大工程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解难题。党领导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党对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领导。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我们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追求高质量发展,逐步走上了"绿色且经济""循环且经济""低碳且经济"的道路。没有党的坚强领导,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把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作为重点;2015年下半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全部都是体制改革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建立起来了。我国首创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一系列极富中国特色的制度,并且已经有效发挥作用。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领导。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力度最大、制度体系最完整、制度绩效最显著的10年。2018年宪法修订,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更高的法律地位。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跨行政区域联合防治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还就政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与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出了系统规定,法律条文也从原来的47条增加到70条,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被誉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了7部法律,修改了17部法律。另外,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组织保障的领导。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有组织保障。一是党的领导体制设置。如2013年中央设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上升为"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也设置了相应的组织。由此决定了凡是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事项必须上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决策的机制。二是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中央印发的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把涉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责,由原来分属七八个部门调整为一个部门。三是党对"三重一大"的领导。各级党委会议事规则明确规定,凡是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项都要由党委会决策。这就从制度上保障了党的领导。四是党对干部和人才的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性硬仗,我们建设了一支生态文明建设铁军。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宝贵经验
坚持系统观念、学会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这一"子系统"纳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大系统"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又是由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必须考虑生态文明这个"大系统"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发挥系统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我们坚持"条"与"条"的统筹兼顾,做到工业化与绿色化、低碳化的统筹,做到治山和治水、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的统筹,做到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的统筹,做到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统筹。我们坚持"块"与"块"的统筹兼顾,做到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地表地下、流域上下游的统筹,做到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整体和局部的统筹,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的统筹中做到抓关键带全面。我们坚持"条"与"块"的统筹,建立了"以块为主,以条促块"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做到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分离。这些观念层面、思维层面、方法层面上的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
守住生态文明建设定力,弘扬"接力棒"精神。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长期的接力战斗,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生态省建设,就是"接力棒"的传递。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诗画浙江,这些表述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主线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坚持生态文明内涵迭代升级。正因如此,浙江通过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此,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战斗意志。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要强调的是党的全面领导,并不是党包揽一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政府要承担起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责任;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让企业在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海权、碳排放权的市场化配置中发挥作用;必须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让社会组织和公众承担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监督的责任。
加强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实现激励与约束并举。必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督察和问责就是要通过激励和约束并举的奖惩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张力。通过监督和问责,彰显的是共产党人严于律己、敢于碰硬的作风。生态文明建设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做深做实 摸实吃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新时代青年需要掌握的本领很多,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最重要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
坚定信念--
科学理论掌握的深度决定着青年政治领悟的高度、理想信仰的韧度、思维视野的广度。
学原理、读原著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训练思维方式,还能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初学者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在与青年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没有窍门,就是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系庞大、逻辑严谨,要遵循科学的阅读顺序。比如,读《资本论》,就要从读《共产党宣言》入手。这样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理解精神实质、掌握内涵精髓。
同时,"还要把当年的历史熟悉一下,甚至是写那一段时间的名著也要看一下",并重视原著前后的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通信内容,等等。
矢志踔厉奋发--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牢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新时代,要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深入体察个人的、民族的、国家的精神和命运结合起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时代、理解时代、把握时代,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中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名义书写青春华章。
心怀国之大者--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党情国情是我们党制定决策路线的基本出发点。新时代青年只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才能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把现实国情摸实吃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真正练就过硬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座谈时强调:"希望你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学点历史,多了解点国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锤炼本领,早日成才。"新时代青年参加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下一篇:镇“党建工作提升年”任务分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