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意识形态工作材料38篇(调研报告、理论、党课等参考)(第12/1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45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16分钟

办学理念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课程设置、日常教育管理、学生行为养成等环节,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考核指标,还要积极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一方面组织高校精干师资力量打造一批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公共选修课程,让他们在理论学习中切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借助重要节庆日,大力组织学生深入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等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现场感受新中国革命来之不易、今天的成功和辉煌来之不易,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早立志、立大志",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大力弘扬学校校训精神、优良校风学风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其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命担当。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理层面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巨大生命力,通过言传身教积极传递和弘扬主旋律,让更多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宁夏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宁夏拥有众多高校,不但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既有民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还有综合类大学、中高等职业学院等。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创新工作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活动。

(一)创新工作形式,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高点"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也为新时代如何开展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形式,主动化"危"为"机",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思政"模式,加强宏观指导能力。通过建立完善高校意识形态责任考核机制、教育工委教育厅领导班子联系指导地市教育业务发展机制和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机制、高校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机制、意识形态工作巡查机制等,进一步增强顶层设计的"指挥棒"作用。按照一个标准、一体化推进,建好一张网、下好一盘棋、唱响一个主旋律,实现全区高校"易班网"全覆盖,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通过基层实践积极探索应对自媒体等新生事物,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不动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及时回应学生和社会关切的现实话题;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待管理与疏导相结合,一元与多元相统一,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积极应对自媒体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在学生管理中,大力培育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自觉担任网络监督员、管理员,积极发挥好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工作群的管理服务功能和思想引领作用。

(二)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

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担负着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强基固本抓好思想政治引导,努力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人格。一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师生学习培训的第一课、必修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按照"八个相统一"工作要求,深入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思政精品课和电视公开课录制等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健康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整合开发优秀的师资力量,举办全区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力大赛、周末理论大讲堂,积极探索多种授课形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积极开展改革创新研讨会,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为契机,开展歌咏比赛、才艺展示、理论征文等活动,不断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彰显高校铸魂育人教育功能。

(三)凝聚思想共识,健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工作机制

宁夏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凝聚思想共识,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通过巡回宣讲、专题讲座、课程讲授等方式,持之以恒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帮助师生澄清认识、正本清源。同时,结合党史学

习教育,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不同阶段的各民族团结奋斗的鲜活案例和典型经验,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从思想深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基层实践探索方面看,结合开展民族团结月和民族示范院校的创建活动,积极调动和发挥好高校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特色、创出成效。在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民族成份、生源地、学习状况等因素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形成了各族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局面"。结合高校民族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总结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航工程、共建工程、亮点工程和固本工程"四大"工程体系。从人格养成机制看,通过主题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理论武装、课堂教学和思政育人体系相结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树立了正确航向;将青年教师挂职交流与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相结合,与当地企业政府的需求相结合,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充分彰显立德铸魂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抽象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意识的实践性为我们把握意识形态的客观规律提供理论遵循。既要保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不偏离,防止出现"灰犀牛"事件;又要及时触及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神经末梢,及时预防"黑天鹅"事件。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武装青年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涯对个人的成长来讲是"拔穗灌浆"的黄金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定型期。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因此,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阀",广大教师要担负起理论学习、思想宣传、工作落实的神圣使命,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形式,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理、笃实中身体力行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自觉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融入心底、扛在肩上,又要放眼世界先

进文化,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在学习转化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坚力量

做好新时代高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政治红线、纪律底线和责任线这"三条线"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好师资队伍在打赢意识形态工作保卫战中的"主力军"作用。首先,要划好政治红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青年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航人,他们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时刻牢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政治合格和业务精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次,要划清纪律底线。解放思想、求同存异是学术繁荣的前提,但是恪守职责、遵纪守法是学术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倡导"学术研究无禁区、学术探讨永无止尽",并不意味着无底线、无原则,正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坚持"课堂讲坛有纪律"的要求,特别要将政治纪律摆在第一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要划出教书育人的责任线。高校教师首先是人民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领路人。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立德树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不仅要继承老一辈优秀教育家、科学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和淡泊名利、一心报国的高尚风范,还要争做爱岗敬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秀教师,通过丰富的学识和自律的言行不断影响和教育青年学子,席续传承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良传统。

(三)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更要穷实课堂教学内容,坚待把业务能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铸魂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能定位,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关怀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既要科学讲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又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关心关爱中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就业心态,提升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通过持续加强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将青春和汗水挥

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建功立业中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

(四)用好新媒体教育资源,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手机网民规模8.9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从互联网普及、网民使用规模和年龄、学历分布情况看,年龄介于20-39岁之间的网民占42.3%。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为19.5%。在新型媒体使用方面,截至2019年12月,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位列前三名,分别占比14.8%、13.9%和11.0%。与传统广播电视和纸质媒体相比,新媒体自身具有传播主体多元性、传播速度即时性、受众范围广泛性等特点。从积极方面看,自媒体丰富了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调动了高校大学生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可以借助新媒体更好地表达民意和收集民意。但也有学者分析,"自媒体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性、削弱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感,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教育资源,通过创新工作形式,用好网络工具的教育引导功能和自媒体的民意表达平台,主动占领意识形态工作"制高地"。一方面,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坚持用法律法规为健康网络划定红线,对违法行为及时制止,以儆效尤,让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做好网络监管和舆情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研判,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和防范机制,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凤、王燕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世情、国情、党情和舆情做出科学研判的基础之上,立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稳定发展大局,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进行了大量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深邃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对建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创造性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认真梳理并深刻认识其理论创新之处,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事关":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定位

意识形态是凸显阶级意识的特殊文化,是阶级或政党的一面旗帜。主流意识形态集中反映了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发挥着动员民众、方向引领、凝心聚力等重要作用,是执政党获取民众思想认同和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无论政权性质和政治立场如何,执政党都要不断巩固其执政的合法性,因此,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将自己的思想话语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下,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失调,某些西方国家把中国崛起视为对其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的挑战,在采取种种手段打压中国的同时,极力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至于唱衰抹黑中国的负面声音甚嚣尘上。不可否认的是,与资本主义相比,目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竞争力上处于劣势,在竞争经验和斗争策略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劲的全球扩张态势及其隐蔽化、渗透式的侵蚀方式,已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重冲击和挑战。为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郑重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1]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国家和民族三个层面,赋予意识形态工作"生命线"的新定位,凸显了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党要担负起执政兴邦的重任,就

必须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夯实其全体成员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不断高扬和巩固信仰的权威,建立起民众对政权体系的高度认同。一个民族要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起全民团结的强大力量。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时刻警示着我们:一旦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丢掉了思想阵地和信仰高地,社会主义政权必将土崩瓦解。新时代,面对着意识形态领域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复杂局面,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和中国精神的高度凝聚,其在多大程度、多宽领域和多深层次上得到培育和践行,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弘扬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强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将其作为明德修身的根本遵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激发起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热情,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集磅礴力量。

二、"两个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当前,受国际局势、社会转型、多元思潮以及舆论宣传能力不足等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激烈,各种社会思潮呈现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势力正在极力争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他们表面秉承价值中立原则,实则借大肆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

"人权高于主权论"之机,想方设法地污蔑中国共产党,诋毁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建国七十多年和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干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此,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建设根本任务的深刻阐发,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两个巩固"说到底是高举理想信念的伟大旗帜。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

是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民族奋勇前行的向导,是国家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永志不渝的坚定追求,马克思主义路径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前行的思想灯塔。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精神动力。"[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到坚定理想信念,并将其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指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习近平一再强调,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当坚定不移地捍卫其指导地位,不能有丝毫动摇。马克思主义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旨在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理论,必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对科学精神的遵循、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实践的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受众对象、舆论格局、传播方式方法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唯有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失语"、"失势"、"失声"。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实现由规范化、抽象化的学术话语向通俗化、形象化的生活话语转变,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奥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才能奏响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的"大合唱"。

三、"三个统一":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辩证统一的原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辩证统一。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科学定位。他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意识形态是极端重要的工作。"[3]这一精准定位,要求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它彰显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泛意识形态化"的有力驳斥;另一方面,它凸显了党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提升,是对"去意识形态化"论调的无情鞭笞。经济建设"强基固本",意识形态建设"凝心铸魂"。新时代,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又要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为国家和社

会发展构筑牢固的思想堡垒。

(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针对社会上"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错误论调,习近平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5]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其一切工作的根本旨归。因而,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所有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必须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努力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坚持党性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灵魂,脱离了党性原则就会因迷失方向而犯颠覆性的错误。总之,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那种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三)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统一的原则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值得警惕的问题,如一些媒体过度美化和吹捧西方、无限夸大国内问题,严重影响人们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如果听任这些大行其道,势必搞乱党心民心,危及党的领导和国家安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统一的原则。他认为,越是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越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越要更广泛地宣传能够鼓舞、激励群众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弘扬正能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态度明确,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靠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澄清认识误区、划清是非界限。

四、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6]。作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获得信息的主渠道,网络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愈来愈大。当下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从话语主题到话语传播都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如从"夺取阵地"到"争抢话题"、从"完整"到"碎片"、从"鲜明"到"隐形",我们面临的挑战日趋复杂激烈。一些网络大V动辄将发展问题意识形态化,将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某些问题、甚至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说成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会出现的体制问题。鉴于信息传

播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习近平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7];"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8]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要将"网上空间"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党员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的管控能力,成为善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的能手。党政领导干部应切实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忧所虑,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其次,要强化主动思维和阵地意识,着力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从源头上阻断不良信息的非法传播;同时,要严密防范和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歪曲造谣、恶意攻击等不良行为,要敢于亮剑、勇于交锋,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最强音。再次,要加强网络空间法律化制度化建设,对网络行为主体及管理主体的责任分工、行为边界等问题严格规范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日益清朗起来。

五、"三个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与时俱进

继承和创新,是支撑意识形态建设的两个轮子。不善于继承,创新就缺乏厚实基础;不善于创新,继承就无活力可言。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新时代的国情党情舆情紧密结合,是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错综复杂,某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已变得不合时宜,某些过去不可逾越的框框亟待突破。对此,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他指出,意识形态建设要与时俱进,"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这三个创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代同步,让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真正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

要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

理念创新是先导,手段创新是基本要求。要树立"大宣传"的理念,构建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齐心协力的大宣传格局;要树立最大公约数理念,竭力寻求共同价值;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内在规律,树立时、度、效理念,做到及时发声、适度引导,确保实现预期的工作效果,等等。

我们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种手段,积极探索有利于难题破解的新举措新办法,通过故事讲道理,通过小事件切入大主题,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提高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信任感。

要积极推动意识形态的基层工作创新。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把握社会脉搏,真切了解群众需求,才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基层群众的关注点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能用同样的模式、做法一套到底。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心中装着群众,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斋,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视为最大的政治,精心研究人民群众的多方面期待和多层次需求,才能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新办法,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