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意识形态工作材料38篇(调研报告、理论、党课等参考)(第10/1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45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16分钟

2.强化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导向,要深刻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与个性发展,关注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成长成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首先,应注重课堂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增强学生获得感的创新举措,同时也要做好课外宣传教育,拓展"第二课堂",使二者能够合二为一、协同发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教育只有得到学生充分的认同,才能实现从"话语"到"话语权"的落地。具体而言,要求教师首先改变课堂上单一宣讲模式,采用更为灵活的互动式教

学法,进行教学理念、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枯燥乏味、老生常谈的固有印象,使教学活动严肃活泼、秩序井然。其次,在课外生活中,要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理念,既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也依靠学生进行发散性的主流话语宣传。最后,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家乡风俗的学生采用切合他们实际的主流话语权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体现人文关怀,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一致性。

(四)尊重传播规律,提升公安院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自媒体时代要求推进公安院校意识形态阵地创新必须遵循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在内容和形式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个体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中。

1.公安院校要着重对于学术话语进行理论创新。依据公安院校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以打牢学术研究为学科基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扎根于党史、国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体系的主流话语,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体系,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

2.积极推动网络宣传的创新形式。要加强建设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为第一课堂打好基础;开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中国梦,我的梦"典型展演等活动,搞活第二课堂。通过创新网络创意,加大力度进行网络宣传,进而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主流话语权教育方面的创新。此外,还要进行网络管控手段创新,在网络安全防御、安全风险评估、舆情研判处置等方面通过改进技术提升"防火墙"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网络信息,严密防范渗透和颠覆。

守好建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彭舸

(2021年8月27日)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新形势下,必须强化使命担当,靠实工作责任,守牢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强化理论武装,廓清思想迷雾,筑牢思想根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靠实工作责任,守牢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方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增强政治意识,筑牢思想根基。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增强政治意识、筑牢思想根基是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前提和迫切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不仅是我们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也是我们党提高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能力,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途径,更是我们党凝心聚魂、激浊扬清、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方向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教育强则国家强,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向上向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加强。高校要全面构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制度体系、队伍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直击要害,立破并举,逐步解决政治意识上的"弱"、责任落实上的"松"、斗争态度上的"软"现象,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持续向好的局面。

强化阵地建设,壮大主流舆论。要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要把网络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中之重,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网络舆情常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网络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要在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信息时代,守好主阵地、建强主战场;要密切关注新媒体新动向新趋势,运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借力各类媒体平台、渠道和载体,做强做大网上正面宣传。要加强平台载体建设,主动占领舆论高地,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链,积极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采用经典影视、微电影、微视频、微宣讲、社会实践等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打赢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仗。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反思

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 罗明惠

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特征,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发挥意识形态话语引领作用,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2012年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逐年增长,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相关问题进行多方位研究,并产出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对国内的系列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其中蕴含特征与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概况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研究话题。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搜索,以"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作主题词,剔除相关性不强的论文,可检索到相关学术论文有270余篇。2012年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主要的主题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体系""新媒体",知名学者有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飞(海南医学院)、曹和修(肇庆学院)、覃事太(华中师范大学)等。在专著方面,有三本著作:《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唐登然,2020),该书聚焦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建设、由谁来建设等问题,论析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巩固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研究》(申文杰,2020)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关于学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观点,紧密联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王永进,2017)通过挖掘马克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典表述,阐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概念,分析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明确目标与原则,提出优化途径。

学者们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研究逐渐形成系统,主题主要集中于话语权、话语体系、新媒体语境,对于促进下一步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对于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所认同、所践行、所信仰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基础

话语的研究最初是在西方的语言学范畴,之后在哲学领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在首先指出话语即权力的思想。葛兰西进一步研究了

话语权,提出"文化领导权"(culturalhegemony)。英国的诺曼.菲尔拉夫进一步发展了福柯的话语思想,指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的话语从权力关系的各种立场建立、培养、维护和改变世界的意义。"国外学者对话语权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经典的理论成果,对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基础理论研究,孟宪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和能动性,担负着思想传递、政治批判和教育群众的功能。杜朝举分析列宁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中遵循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关于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吴计海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三方面论证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容。曹国胜从重塑党和国家形象、爱国主义为内核重组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中国意识形态的原则三方面总结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贡献"。

关于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习近平总书记的意识形态话语有独特的"习式"风格,在话语特色方面,路媛、王永贵指出具有战略视野的引领力、理论阐述的洞察力、思想传播的感召力。在表达特色方面,吕峰认为在于善于讲故事、善于使用修辞、善于高度概括、善用群众语言。在话语创新方面,邢晓红认为有五重维度创新。在话语权方面,张传泉认为从指导思想论、战略地位论等五方面论证了习近平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朱文婷从理论历时性、空间共识性和实践即时性立体分析了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权特色。学者们关于意识形态话语基础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内涵,但是高水平、有深度的理论解读需要继续挖掘。

(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困境

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西方对中国的话语霸权、话语偏见的存在时刻制造话题企图分化、西化中国,目标人群高度锁定高校大学生;国内发展迅速也伴随着凸起的社会矛盾,都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互联网的角度,陈爱梅认为高校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尚未形成大宣传格局,宣传队伍自身能力不高、适应性不强。基于话语效果、话语接受的角度分析,阳作林认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从话语主体到话语传播的多重困境。基于综合角度分析,董静,徐建飞从话语地位、话语魅力、话语权、话语存植空间、话语权主导力等方面全面分析。学者们大多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面临的困境,对于宏观环境的把握以及困境产生的内在原因需进一步分析。

(三)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

学者们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话语体系变化、补齐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短板、推进新媒体背景下多维度融合的话语体系构建。熊小健等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的理念和策略创新。郭凤志从教育学角度提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是由教育主体主导的,若干中介性要素构成的复杂体系。于成学等提出构建富有时代内涵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农毅从校园网络建设角度研究高校网络话语体系构建的着眼点在于优化技术系统、创新话语内容、改变话语方式、把控话语权、把控话语权形成机制。吴胜锋从"全程育人"角度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陈志勇分析自媒体环境下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形式和话语保障等五个方面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上研究反映了在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广泛关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容建设、话语转换、传播力度和阵地管理,研究视野向以问题为导向的话语体系构建方向发展。

(四)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这是热门的研究主题,代表性观点主要有:首先是基本内涵,郑永廷认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高校控制舆论的权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和能力主导、指导高校的发展。其次是困境方面,王里、朱旗从国内外环境分析,认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渗透、马列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滞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责任缺失以及自媒体话语传播模式的削弱等严峻问题。齐俊斌从网络的角度分析网络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董静等从话语权效果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困境。三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方面,邓验从话语权提升的逻辑路径研究,分析话语权的"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说的效果以及保障问题"。刘洪波从话语导向、话语内容和话语对象三方面进行构建。唐平秋从话语体系、话语环境、话语阵地和话语实践四个方面提出"微"对策。学者们的观点体现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全方位、多主体、广层次、宽领域、全过程的研究逻辑理路,有力的推动下一步研究。

(五)关于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5G网络的应用,意识形态的很多问题也因网而生,

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陈爱梅认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生活的主要场域,需要从新媒体新技术、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几方面加强。玄铮认为要认清网络时代话语表达焦72点,青年学生话语特点,从媒体网络矩阵、宣传工作队伍以及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三方面构建路径。陈姚分析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实践进路。

(六)关于意识形态话语创新

时代在发展,话语创新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贾鹏飞从意识形态内在矛盾运动论证话语创新的三重动力即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是第一重动力,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矛盾是第二重动力,主导性与大众性的矛盾是第三重动力。王哲,王宏波提出直指人心的话语创新思维导向。周浒认为"学习强国"APP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践创新的新尝试。学者们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话语创新研究,这里可以借鉴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创新。

三、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评价

(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内学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从数量上看,呈现逐年递增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日益丰富主要聚焦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基础理论,包括内涵、困境、话语权、话语体系、网络话语等内容,其中,关于话语权的研究成果最丰富,形成系统性研究,其次为话语体系的研究成果。从质量上看,有著作专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立项,也成为部分博士、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并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这些成果表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数量、内容、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研究的一个理论增长点,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但在深度上需要深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特点、话语贡献及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启示方面需要深入挖掘。在广度上需要借鉴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提供更多学科视角,促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研究。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展,但研究范式尚未形成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开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有的学者运用传播

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中的马太效应、"集聚效应",提出合理设置议题,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强势引导舆论。有的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提出发挥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提升话语权的影响力。有的学者立足大学生话语体系变化,提出通过话语转换、构建话语机制、拓宽话语传播平台等方式加强话语权。更多的学者基于综合视角,从国际国内,理论与实践,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平台、话语传播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研究视野。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展,但是较多注重逻辑分析,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微观领域研究较多,宏观分析较少,导致同质性成果较多,理论创新视角不够,学术交流有待加强,进一步形成研究范式。

(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前沿有新突破,但研究发展不平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更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话语形态,并产生了许多网络流行语。

互联网时代丰富了话语资源、拓展了话语平台、优化了话语传播,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增加意识形态风险,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学者们研究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特点、传播的规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求,推动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理论的研究。

但是学者们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生成逻辑、话语创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二是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实然性和应然性分析有待深化,可在分析话语现实困境,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话语创新的路径。三是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生成逻辑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话语生成经过话语的生产、话语表达、话语的传播与扩散、达到最终的话语效果的过程,这是完整的话语生成逻辑,掌握这一逻辑过程才能更好地凝聚意识形态话语共识。

四、推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许多有建树的见解和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明显不足,基础理论亟待深入,规范性研究未形成,创新性探究尚不足。笔者认为以下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思想的研究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要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前瞻指导,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中关于意识形态话语的思想,揭示其当代价值及现实启示,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点、贡献点及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启示,从而奠定扎实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为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二)加强对时代发展进程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研究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征程中,对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以及新要求。下一步研究要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敏锐掌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更强的话语阐释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强的学理支撑,展开学术研究与话语创新。同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关照现实,前瞻性地把握师生需求,凝聚师生思想共识,使用师生喜爱的表达方式阐释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系统性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大多是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范畴探讨探讨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的困境及构建对策,尚未深入到学理层面,形成研究共同体。如何将其他更多的学科视野和方法有机融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系统性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治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和问卷调查、田野调查、访谈等多方位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融合与借鉴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术和现实相融合,形成整体研究合力。

综上所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研究,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对时代发展进程中的话语创新研究,加强系统性研究,从而强化思想引领,凝聚价值共识,牢牢掌握话语权,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新媒体时代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坤

新媒体场域已成为高校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资源分享的重要"场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深入分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媒体场域的新特征,积极研判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深刻把握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进而提出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新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实践与反思》一书中提出了其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场域,他认为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场域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整个社会被分成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都形成具有其个性化功能的场域;作为场域的一部分,场域内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受到场域的影响。[2]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有效载体。话语权是指掌握话语传播及影响的能力,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思想领导权的实现方式"[3]。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社交平台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深刻改变着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话语互动的形式,已成为师生话语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由此而生成的新媒体场域给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多元化,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话语主体指的是话语的言说者。伴随着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和使用,民众从"话语权的枷锁中解脱出来"[4],各类意见领袖、网络大V成为重要的话语主体,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成和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前,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开发和运营的诸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讲述"着精彩的

校园故事,师生意见领袖每天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声",班级微信论,每个人的评论和转发都可能对舆论导向产生影响。多元化主体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带来更大"活力"。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媒介多样化,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宽

话语媒介指的是话语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微信、微博以及抖音等各类移动应用程序(App),以其平行、双向、互动的话语传导模式,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已成为重要的话语媒介,并受到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政务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为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供了更多空间和可能。抖音等网络视频平台不断发展,已成为广大用户记录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其中,19-30岁用户群体的活跃度最高。[5]广大师生话语表达和参与的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即时便利。

(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碎微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话语形态是指话语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式和样态。长期以来,宣传思想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严谨规范的政治话语体系。这套政治话语体系形式上规整统一,内容上严肃深刻,如在报纸、期刊上发表的"豆腐干"理论文章,在广播、电视等平台播报的时政新闻等。新媒体场域下的话语内容和形式追求"简""短",话语形态呈现出"碎片""细微"的特征,并且在使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表述规则。"热搜"超过百万次的一条微博博文篇幅不过数百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阅读浏览量超过10万的文章可能是一篇搭配了"煽情"图片的千字软文 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分解"和"再加工",广大师生不仅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微视频、进行微评论,甚至用表情符号点赞《厉害了我的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呈现出碎微化特征,这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促进了其在师生群体中的传播,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灵活、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伴随着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应用已渗透到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习

习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变化给高校师生的话语沟通、人际交流以及信息获取带来极大方便,但同时也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一定挑战。

(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受到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等特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面向广大师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具有神秘、严肃、权威、一致等特点。随着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中,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早已跨越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实现了"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新媒体场域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每天发布的海量信息在网络空间飞速传播,"热搜"功能让广大师生能够实时关注舆论焦点并参与讨论,校内外各领域的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在话语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日益凸显;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影响力"式微",呈现去权威化、世俗化的倾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受到挑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