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合集30篇(人大)(第6/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5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6分钟

二要注重双向发力。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需求侧方面,民政部门要以有效需求为导向,依托三级养老服务中心这一平台,进一步摸清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服务需求的老年群体现状,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社区服务网络、专业服务组织以及养老机构进行对接,使政府和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梯度化的需求有效对接、公平匹配。在供给侧方面,要把制度供给摆在突出位置,根据即将出台的《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抓紧制定我市的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推进制度协同,促进养老服务与社保体系相互融合,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撑。要抓紧建成一批示范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该中心为枢纽,连通居家、社区和养老机构衔接的"断点",积极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实现"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三要注重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引导各类要素向居家社区、农村养老、医养康养等领域聚集。要发挥财政资金在支持养老服务方面的示范作用,适时修订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指导目录,并将购买养老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第三方机构提供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要拓展金融扶持渠道,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自主试点,减轻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经济、事务负担,推进养老护理市场成长。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老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建设与管理。要加大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以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为核心,探索委托培养、校企合作等措施,不断壮大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职业技能等级与工资收入、服务价格等挂钩,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招得到、留得住、干得好。

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财经工委

2020年07月01日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赴黄山区、歙县、祁门县和高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调研,实地考察了中国银联客服中心、颐高"云贸易"总部基地等14个重大招商项目,并召开市直有关部门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招商引资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招商质效稳步提升。总量规模上,2017年至2019年,累计签约项目1618个,到位资金732.5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年累计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353个,新竣工项目177个。签约落地上,签约项目落地率逐年提高,其中:2018年世界制造业大会13个集中签约项目全部落地,位居全省第一。招大引强上,东黄山国际小镇、中国银联(黄山)园区、黄山青云新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上海城投高铁CBD、市域快速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

(二)区域合作不断强化。融杭接沪上,与杭州市签订"1+9"战略协议,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协调会,开展与中国银联、阿里巴巴等沪浙知名企业合作,探索招商新模式,建立上海"湾谷科技园"反向飞地。央企合作上,大力推动与北京国资委战略合作,先后与北京城建、京投集团签订合作项目,与首农集团、北京工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扩大影响上,成功举办第一届黄山发展大会,17位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企业家受聘为黄山发展顾问。

(三)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工作机制上,成立高规格全市招商引资领导组,市主要领导带头招商,部门联动合力招商。出台《黄山市促进招商引资若干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招商项目预审、尽职调查、负面清单、接待管理等制度。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强化重点项目调度,突出效益指标,不断完善考核体系。投资环境上,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建立企业开办"一窗式"服务窗口,优化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平台。出台"人才10条"政策,率先在全省推出"企业招工定制服务"新模式。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优质项目。

二、存在问题

(一)落地项目实力不够强。规模普遍偏小,2017年以后新注册的925个招商项目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仅占10%,500万元以下的占到53%。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近三年新注册925家企业,目前处于注销或者非正常状态的占比达11.5%。效益不够高,部分招商企业亩均税收、亩均产值较低,近三年累计入库税收不足10万元的企业占比58%。

(二)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园区自身产业基础薄弱,虽然都确定了1-2个主导产业,但是总体规模不大,多数引进的项目和企业以单体形式存在,未能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2018至2019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房地产占比高达83%,近三年入库税收百强榜65%以上是房地产企业。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围绕五大产业深度谋划不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战新产业、高新产业规模还比较小,2019年全市超百亿的产业仅新材料,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省的2%。

(三)项目推进力度不均衡。部分签约项目落地难,首届黄山发展大会签约的40个工业项目,已退出和暂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有8个,还在前期工作阶段的有8个,只有60%项目开工建设。另外,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影响,部分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减慢;部分建成项目产出效果不佳,近三年的招商项目企业,连续三年无销售收入占比达35%,2017年新注册的321户招商项目企业,连续两年实现销售收入增长的企业只有31.8%。

(四)统筹调度机制不够活。整体招商氛围还不够浓厚,"全市一盘棋"认识还不够统一,各区县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园区平台支撑不足,近三年全市开发区签约招商项目只占38%,园区主战场作用未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不强,全市7只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投放市内比例还不到总规模的20%。基础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意见建议

一要提高站位,在战略策略上总结提升。聚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既是今年做好"六稳"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六保"任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黄山未来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自觉主动谋划组织招商活动、参与重大项目洽谈,亲自督办解决项目建设难题,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资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市总体资源禀赋和各地基础性差异特点,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在招商战略策略上总结提升。

二要把握重点,在产业发展上聚焦突破。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围绕数字经济、绿色食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文化旅游五大重点领域,继续瞄准"大强"企业,以产业引导、产业合作等方式有的放矢、聚焦发力。以"融杭接沪突破年"为契机,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与沪浙等重点招商区域联系,找准合作契合点,精准招引"高大上"项目和集聚效应高的项目,形成"引一个,带一串,连一片"效果。

三要创新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精准高效。保持发展定力,强化生态资源的"稀贵性"和要素资源的"局限性"认识,对全市九个园区进行科学定位,在项目选择上,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既要算"单个项目效益账""眼前"账,更要算好全市发展的"总账"和"长远"账。强化项目要素保障,落实市级"预审""尽职调查"机制,针对重大项目注重研究"一事一策",聚力解决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瓶颈。遵循市场规律,突出效益导向,研究制定市域"利益调节"政策,积极引导项目科学流动和要素的高效配置,促进全市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要依托平台,在项目承接上发挥优势。要以园区为主战场,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既要进一步完善功能配置"筑巢引凤",又要积极探索"飞地""总部"等新经济模式"借鸡下蛋";要注重发挥本土企业、骨干企业和所属国有企业的招商引资重要作用,突出市级平台引领作用,积极运用自身优势和各类基金功能主动参与招商,在加强资本融合、资源分享和经验借鉴中,实现更好发展。要以黄山发展大会等为平台,积极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提升引资引智效益。

五要压实责任,在企业服务上持续发力。要进一步提升基础服务水平,充分运用各部门基础信息平台,特别是加强投资促进、发改、统计、税务等部门信息互通,强化数据分析和成果运用。要把积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与充分发挥黄山发展顾问等智库作用相结合,培养人才、用活人才。要健全全程服务链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现有政策,主动兑现服务承诺,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完善有关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压实主体责任、激发内生动力,突出"落地效率""亩均效益""产业带动效应""税收贡献占比"等绩效指标,研究制定更大力度的奖励政策。

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社建工委

2020年08月24日

7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屯溪区、黟县、黄山高新区、黄山区,实地走访了多家企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详细了解重点群体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情况,并就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委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决策部署,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实施了很多积极政策,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推动了各行业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为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大保障力度。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山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在职业培训、载体建设、激励措施、财政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随后,相继出台了《黄山市名师带高徒实施方案》《黄山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等一揽子具有黄山特色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配套政策,对新形势下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补助等方面做出了政策规划。2019年以来,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7万人、累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2570万元。尤其是今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措施,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强基础、渡难关,上半年培训2.1万人、发放培训补贴资金857万元,完成全年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目标任务的120%。

(二)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近年来,全市大规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将技能脱贫培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新技工系统培养列入全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持续开展民生工程就业技能培训;二是实行"省级基本+市县补充"免费技能培训工种目录管理制度,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六类人员,免费开展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三是按照技术工等级给予企业培训补贴,助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四是创新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五是积极推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支持各行业(部门)、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训"的方式,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三)建立激励机制,培养高端人才。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鼓励支持高技术人才发展。一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定期开展评选并给予资金补助,全市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0家;二是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世界技能大赛省级、国家级集训基地落户我市;三是实行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政策,对市级高技能人才进行评选奖励,对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者追加奖励,对世赛获奖者进行特殊奖励。我市现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江淮杰出工匠2人、安徽省技能大奖7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技能人才3名,今年新增3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务院津贴候选人,占全省获得国务院津贴候选人总数的20%。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部分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投入不够、培训质量不高。一是过分看重劳动力投入的短期收益而忽视劳动力技能提升的长期效益,在用工过程中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二是经营者受员工的流动性成本影响,在培训中仅注重开展新录用人员岗位培训,而对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甚至高技能人才培训投入较少;三是部分企业未制定职业培训规划,员工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训结束后缺乏巩固提升的过程,培训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是培训基础能力有待提升。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有限,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学校和实训基地数量较少,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培训需求。截至2019年底,全市技工学校2所,职业培训学校25所。目前,全市职业技能培训从内容上看,多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实操内容较少、针对性不够强;从形式上看,主要以线下培训为主,网络培训平台发展有待成熟。例如: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期间,我市采用"互联网+职业培训"的线上培训模式,短期内庞大的数据流量缺乏稳定的技术架构支撑,导致网络培训系统运行不畅,影响了培训进度和满意度。同时,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技能人才结构还需优化。全市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初级人才多、高技能人才少的现象,一些关键岗位甚至存在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一方面,受全市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新型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种多从属于传统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类行业企业对职工技能要求相对不高,导致企业对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全市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加上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工资报酬激励机制,职工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前途未能与职业技能等级相挂钩,影响了劳动者主动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8.8万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数1.5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比例不足18%。

三、意见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深化宣传引导。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要求,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创新方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及成果宣传,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氛围。要突出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经营者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要大力倡导劳动者终身培训的理念,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加强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培育,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完善政策,强化激励保障。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定全市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统一指导全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培训补贴对象、种类、标准、期限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和使用效益,整合各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简化补贴申领条件程序,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要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借助就业补助资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社会捐助赞助、劳动者个人缴费等多种渠道筹集培训资金。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突出技能价值激励的薪酬制度,拓宽技能人才发展空间。

三是统筹协调,完善培训体系。要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健全政府统一领导,人社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社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整合社会培训的资源优势,有效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要继续落实好对就业创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重视对行业拔尖人才的培养,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要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实现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四是立足需求,增强培训实效。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发展,加强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壮大复合型师资队伍,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设培训中心,不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活力。要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将职业教育与本土就业需求紧密挂钩,实现产教融合、劳动力供需对接,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网络技术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应用,提高培训便利度和可及性。要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利用培训合格率、就业创业成功率等指标进行培训绩效评估,引进第三方监管机构对培训机构、培训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07月19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山市是新安医学的发祥地,历史上名医辈出,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为了深入了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善武、副主任汪义生率调研组赴祁门、歙县、徽州区、黄山区等地开展了调研;6月上旬,调研组还赴湖南省长沙市、湘潭市和娄底市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振兴新安医学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地药材资源丰富。我市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共有各类中药材1632种,其中,植物药类1476种,动物药149种,矿物及其他类7种,分别占全省总数45.6%、50.8%、26.5%、12.5%,贡菊、黄精等道地药材在广泛分布,被列入"十大皖药"。二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44个,种植面积达15.2万亩。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家,生物技术和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初步构建了以黄山高新区为核心,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开发区等多点支撑的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三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市委市政府把振兴新安医学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锚定了发展目标。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存在问题

尽管全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目前,我市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多数药材种子来源靠自选、自留、自繁、自用,提纯复壮不足,品种退化、混杂严重,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比如,黄山贡菊与亳菊、滁菊、杭白菊一起被列为"四大名菊",过去以晚熟品系为主,品质最优,但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种植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选择种植周期更短、品性较差的中熟品系,导致黄山贡菊在市场上的药用价值不断下降,品种退化严重。

(二)产业链条效益不优。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市,全市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10家,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2017年覆盆子价格达到40元一斤,全市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近两年覆盆子价格跌到10元一斤,造成大量覆盆子荒芜。

(三)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中药材无论是管理还是种植,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市目前而言,一方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全市除祁门县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配备了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区县均没有专业中药材管理机构和力量;另一方面,种植科技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没有充分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四)发展要素保障不全。我市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受国家禁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需采伐计划,天然林下抚育性采伐栽种审批难,从而制约了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政策资金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提出振兴新安医学,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还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三、意见建议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随着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的召开,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发展信念、拿出有力举措,做好中药材发展文章。

(一)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市政府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全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根据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突出药食同源,参照浙江打造"浙八味"、湖南打造"湘九味"做法,科学选定几个具有黄山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造我市中药材发展品牌。

(二)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把中药材种子培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筛选驯化、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发展林下生态种植。切实加强黄山贡菊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稳定黄山贡菊品质。要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市各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

(三)要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黄山,建基地、办工厂。同时,要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天目制药、科宏生物、同仁堂精制药业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四)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依托中药材植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其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努力丰富中药材产业内容。

(五)要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黄山学院以及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沟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药材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农业、林业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药材方面管理人才。要进一步激活乡镇农技站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专家团队组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

(六)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要整合一定额度的涉农资金,加大对中药材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药企业扶持力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创新金融服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中药材品种范围,提高中药材种植抗风险能力。要完善中药材生产基地用地政策,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利用林下资源、荒山荒坡和改造低效残次林发展中药材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为广大药农稳定种植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下良好基础。

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自然保护地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