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情况的报告(第2/2页)
(3)构建高端人才支撑体系。一是保持人才总量稳定增长。人才总量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达到92260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数达到1350人。二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79300人,逐步提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比例。通过柔性引进和自主培养,建立一支符合XX产业发展实际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4)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探索财政资金"拨、贷、补、买"(无偿拨款、贷款贴息、事后补助、购买服务)的科技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撬动和放大作用。二是发挥企业科技投入主体作用。落实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等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以上。三是强化金融创新功能。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各类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研究制定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形成与企业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区财政设立区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3、发展现代金融体系
(1)加大信贷投放,鼓励银企合作,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抓住国家当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鼓励银行积极争取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投放,增强对XX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方式,加大对我区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打包向银行推荐。鼓励政策性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2)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我区区位优势明显,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分工和合作大有可为。尤其要利用好青岛建设金融中心的契机,推进我区东关北路、烟台路商业街区域等金融功能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切实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机构,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区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使我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洼地。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探索金融创新。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会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讲诚信、有实力的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壮大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上市挂牌的相关政策,积极培育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加快规模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挂牌前期准备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上市挂牌企业梯队。推动上市挂牌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深化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发展创业及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积极推动融资租赁和信托业务发展。
(4)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完善区域业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奖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热心服务"三农",力争区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XX农商银行、日照银行、各村镇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探索和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使其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努力构建市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高度重视社会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文化,扎实推进"信用XX"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研究制定我区地方金融机构监督管理配套办法,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制度建设,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地方金融机构监管流程,依法开展地方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工作,全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司法机关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司法收贷工作,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帮助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稳定地方金融秩序。
(6)创新"走出去"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全区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法制化建设,全面构建纵横结合、覆盖完整、运转协调的区域金融运行监管格局,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4、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1)推动转型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对物流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产业提升、功能提升、服务提升、形象提升,成为物流行业的信息、商品集散和电子商务集成的运营枢纽。加快培育龙头物流企业,鼓励企业联盟化发展。对全区物流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和集中清理整顿,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
(2)搭建综合物流管理和服务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将原材料和产成品包装、运输、仓储、简单加工等业务进行剥离外包,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长服务,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使物流企业融入产业物流供应链。围绕冶金、浆纸、粮油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等物流量较大的临港产业,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初步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融合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鼓励商贸企业、大型专卖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等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仓配、配送等业务,或者创新配送模式,走联盟或共同配送模式,打造工业制造业、商贸业、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3)加快推进物流集聚区的建设,借助东部港口、黄河三角洲、临港临钢等物流区域规划建设。一是强化招商选资。结合我区实际,放大集聚效应,在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及规划布局的前提下,重点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物流企业入驻。二是加快项目推进,完善基础设施。三是搭建服务平台,提升集聚区的综合、集约、信息交易、集中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辅助服务等功能。四是加快推进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投资建设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与综合运输体系及转运设施建设,搭建跨国多式联运直达通道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4)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积极推进城乡配送体系和快递业发展,推广"农超对接",推进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建设。一是促进快寄业与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二是按照"龙头带动、企业推进、农村培育"的发展思路,完善电子商务发展配套设施,推进电商平台、电商企业和网店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产业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三是推进"电商进村"、"电商扶贫""互联网+便民服务"等工作,完善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三)着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1、巩固提升滨海旅游业
(1)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做好"旅游+"和"+旅游"的具体实践,推动我区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当前我区服务业发展要实现新的突破,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切入点既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也是推进好"旅游富市"战略实施的现实选择。要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学习、聘请智库专家、深入调研分析等方式,确立推动全区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方案。
(2)强化政策性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产业科学发展。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建议制定出台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具体使用办法,确定扶持引导的重点方向和重点内容,鼓励引导项目和企业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
(3)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立高效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具体组织协调旅游发展工作和旅游市场运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发展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整合资源,打造平台,集中力量建设旅游大项目。学习借鉴莒县打造莒国故城和五莲县五莲山度假区建设的方法,对我区旅游资源条件好、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区域进行集中打造,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升项目整体水平。可以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小镇打造、乡村旅游集聚片区建设为方向,在河山、南湖、三庄等选择两至三个区域,进行总体规划和配套,作为区级重点推进的项目,成立工作机构,整合政策资金,聚力打造拳头产品。
(5)在城镇化中优先规划建设服务业基础设施,拉长产业链"留住人"。一要强化"城市即旅游"的观念,将城区打造成为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全面落实"城市不仅要为市民服务,也要为游客服务"的要求。二要强化"宜居的必须是宜游的"城市发展理念。宜居宜游城市的核心是生态、文化建设和以机场、高铁(轻轨)、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大交通建设。
(6)优化服务环境"人聚人"。加强对城乡群众的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全社会的"好客"精神,使"好客"成为每一个XX人的道德操守、成为每一个XX人的行为规范,以实际行动和良好的服务环境落实好"好客山东"的庄严承诺。不断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整合人社、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做好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把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纳入全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旅游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业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各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及规定,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2)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各相关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二是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3)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4)强化行业监管考核,确保医养结合取得成效。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同时,各相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定期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综合绩效评估。评价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和对机构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医养结合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老年人群的满意度得到较大提高。
3.培育发展楼宇(总部)经济
一是加大招商力度,推进特色楼宇建设。按照"一楼一品"的发展思路,整合现有楼宇资源,重点招引符合产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的重点项目,着力提升产业聚集度,优化存量、膨胀总量、培植特色,分类推进特色楼宇建设,形成了一批效益可观的"立体商业街"。二是以中心商务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以中心商务区为龙头,科学布局开发建设的楼盘和建成的商业设施,聚力推进服务业楼宇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服务经济的"增长极"。三是结合城中村改造,拓展楼宇经济发展空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配置居民生活小区和商贸服务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搭建了服务业发展载体,实现了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四是以金融大厦为中心,重点发展金融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新市区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搭建和优化银企合作平台,不断强化金融产业对楼宇经济、商贸流通经济以及中小企业经济的助推作用,辖区内金融产业呈现出规模扩张、层次提升、效益增长的发展态势,形成业务多元发展的金融产业集群。
下一篇: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