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范文-34篇(第5/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1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39分钟

领导决策的不同"个性度、气魄、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之相适应。决策也会有"个性"吗?是的。同样是决策,不同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有着不同的风格。有的喜欢大刀阔斧,有的喜欢和风细雨;有的创造性多一些,有的则谨慎稳妥一些;有的侧重于抓重点、攻难点,有的习惯于全面兼顾、周到j细密。因此, 我们就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因事制宜,因人献策,使决策建议适应不同的决策风格,成功的把握才会大一些。如果不加区别地乱"放炮",就有可能劳而无功。比如某篇调研文章就机关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提出"全面推行竞争上岗" 的决策建议,如果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提出的,这就够有改革创新精神了, 但能不能被采纳呢?可以想象得到:思想较解放、改革意识较强的领导可能会采纳,而思想较保守、处事较谨慎的领导则绝对不会采纳,或暂时不予采纳。这说不准谁对谁不对,对决策建议谁重视谁不重视,而实实在在是不同"个性" 所决定的。领导决策的严肃性,要求我们在提决策建议的时候,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求真务实的勇气,某种情况下还要有一定的"犯颜直谏"精神。应当承认,领导同志站得离、看得远,决策能力肯定要比我们强得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决策依据明显不足、决策指向明显有误的情况,一旦拍了板,失误就不可避免了。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依据说明某项决策不宜作出或应予以重大修正,就要敢于直言、力争,力求把领导说服。事实上, 多数领导都会重视不同意见,会对自己的决策意图进行再次斟酌,至少不会因为你多争了几句就给你"颜色"看。怕的是我们自己谨小慎微,明知自己的意见有道理,领导一说不行,就吓得"缩"了回去。如果由于决策失误造成了某种损失,事实证明原来我们的决策建议是正确的,那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

写作调研文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时任抚州市市长 谢亦森

(2005年)

一、克服有"调"无"研"的现象

有"调"无"研"是指文章只罗列了情况和现象,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分析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文章有调有研,但"研" 得不准、不深、不透,等于无"研"。

这里就涉及到"研"的方法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结合调研实践,我谈谈具体操作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抓住事物的本质。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看似玄妙,其实也并不玄妙: 在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时,眼光不要局限于观察表象,不要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罗列,而要刨根究底,把表象包含着的"内核"找出来。比如某县有关部门对企业的"三乱"行为屡禁不止,群众反映强烈,领导派你去摘个调查。调查中你发现:"三乱"的确严重,表现五花八门,但在形成文章时,是不是把这些现象及带来的后果罗列一下就可以了呢?当然不可以。你还得分析探讨一下: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里边作怪。这时你可能会发现: 这种作怪的东西原来是部门利益驱动,为了部门利益而不顾大局利益、不顾企业死活,这就是这一现象的本质所在了。这是一层意思,即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还有一层意思是,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和颠倒,它比表象更带有欺骗性;制造假象,目的就在于掩盖事物的本质,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从而更顺当、更堂而皇之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仍以上面这个例子来分析: 你在查究"三乱"根源时,有些部门可能压根儿不承认政执法,或者虽然没有上级文件,但纯粹是出于加强管理、提供有偿服务,而绝不是有意加重企业负担。这样昕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简直不应批评而应给予表扬了,但你必须深入分析一下:某项收费虽然有上级文件,但该文件有没有过时?明令规定的收费

项目,存不存在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所谓的"有偿服务",企业是不是自愿接受?这样一深入下去,"马脚"就豁出来了。而如果片面听信某些企业的解糖,那就是被假象所惑、所骗,继而得出相反的结论,变成"三乱"有理了。

(二)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就事物的性质、特点、走向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典型数据来摆事实、讲道理,是用数量关系揭示事物的根本特征。这两种分析方法缺一不可,只有定性分析而没有定最分析,就会显得抽象而空泛;反之,只有定量分析而没有定性分析,就会显得繁琐而枯燥。举例来说:某调研小组就"我县群众生活离小康有多远"这个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必然涉及大量数据,包括人均GDP占有最、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受教育程度等,但光有这一大堆数据还不行。如果不是经常跟数字打交道的人,看上去未必能得出清晰的印象,甚至会觉得眼花缭乱、莫名所以。因此要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运用阐释、归纳、对比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比如规定的小康目标是什么标准、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距以及怎样缩小差距等等,这样,人们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说明,把两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说服力,才能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上说明问题。当然,也有一些调研活动无须涉及过多量的分析,主要靠摆事实并进行定性分析就可说明问题,那又另当别论了。

(三)辩证、全面、准确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也就是说,分析材料要力戒片面性,防止因一叶而障目,既要看到正的一面,又要看到反的一面,既要看到相矛盾的一面,又要看到相统一的一面,既要看到主流的一面,又要看到非主流的一面,这样,才能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点,对于以总结新鲜经验、探讨有争议的问题、把握形势和谋划对策为目的的调研活动尤为重要。比如某次调查中发现,某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组织农户通过与客商签订购销合同来确定种什么和种多少,由此减少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同时还带动了规模种植,这当然是一项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了。但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有了"订单农业"就可以甩手不管了, 农业生产没问题了;有的客商不认真履行合同,产品畅销就来调货,产品滞销就不来调货,导致农户利益受损;有的农户不懂技术偏又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结果钱没赚到反而亏大本。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在总结、肯定发展"订单农业"

这一新鲜经验的同时,运用辩证、全面分析的方法,尖锐地指出了几个问题: "订单农业"不等于自发农业,还需基层干部适时加以组织引导;"订单农业" 不等于效益农业,还要让农民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订单农业"不等于保险农业,还要教育农民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这样一来,读者既能从典型身上学到经验、受到启发,又能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制订科学、周密的政策措施,使"订单农业"既快又好地发展起来,那么这篇调研文章就真的是"功不可没"了。设想一下,作者如果不是全面地分析问题, 而是只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不指出存在的问题,不提出应对的办法,撇开文章的质量不说,更要紧的是,它将给读者产生怎样的误导呢?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