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范文-34篇(第78/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1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39分钟

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二是补助增减挂钩指标。易地搬迁后的旧村庄、旧宅基地纳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区复垦,节余指标进入市场交易, 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和补助移民建(购)房。三是明确资金使用方向。集中安置点内部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中解决,外联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由相关部门按现有渠道列入规划进行建设,不占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

2.探索房屋建设机制。一是科学合理安置,落实"房子建在哪"。安置点

主要选择在城镇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周边,探索出了乡村旅游型、城镇商贸型、园区服务型等集中安置方式,移民就近分享城市资源。二是整合住房政策, 落实"房子从哪来"。黔南州引导一半左右移民到县城安置,出台易地移民安置与去商品房库存的奖补政策,结合去商品房库存安置2642套、11862人,占搬迁总规模的25.24%。三是降低搬迁成本,解决"房子贵不贵"。贵阳市、遵义市、

黔东南州等地把房价控制在每平方1100元-1500元左右,同时还补贴装修费用和生活用品购置费用、免除3年物业管理费用等。四是保证建设质量,解决"房子好不好"。制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技术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工程项目实施指南等规程规范,实行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

3.探索资源盘活机制。以"三变"改革为统揽,统筹搬出地迁入地资源。

一是盘活迁入地资源促增收。盘活安置点政府掌握的收益型社会资产资源,把扶贫资金和"特惠贷"捆绑使用,租金及折股分红收入量化分配到搬迁贫困户。水城县"千户彝寨"安置点搬迁农户将补助的建房资金和基础设施资金与野玉海景区管委会共同入股建设旅游项目,房屋产权归农户所有,用于农户自己经营或公司统一经营,农户享有70%的利润。二是盘活迁出地资源促增收。引导群众采取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将复垦耕地和原有耕地流转给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经营,增加收入来源。黔南州将第一批项目整体搬迁村寨的宅基地、耕地、林地、荒山入股或流转到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进行开发经营。

二、成效明显:综合效应叠加释放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搬出了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榕江县首批搬迁的303 户扶贫生态移民户进城一年后生活水平变化显著,贫困发生率从搬迁前的68.9% 降到8.8%,降低了60.1个百分点;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3164元提高到6428元。其中,有50户人均年收入超过了7000元,占搬迁户数的16.5%。丰乐移民安置点的石岩付和妻子在宇泰木业务工,月收入6000元以上。37岁的石忠城利用务工学到的技术,带了8个移民到建筑工地承包小工种,每人每天有150元左右的收入。

(二)提升了就业能力,搬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整合部门培训资源, 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到培训的人员都有一门终身受用的谋生技能。榕江县、播州区等地采取上夜校、道德讲堂等形式对搬迁对象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和电器使用规范等进行统一培训,同时对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移民的市民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有技术、懂经营、思发展的新型农民,增收方式也逐步由"靠土吃饭"向"农旅工商共同发展" 转变。

(三)改善了人居环境,搬出了多彩贵州的崭新面貌。在集中安置点,房屋外观统一设计、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贵阳市围绕突出自然,突出个性,充分结合布依族、苗族风情,围绕乡村旅游和民

族特色,规划建设安置点。黔东南州的很多移民都说:"过去住在高坡上,出门是山路,住的房子又矮又小,人畜不分。移民工程政策好,我们搬到这里, 修房子国家给补助,住得干净卫生,出门就是大街,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四)带动了城乡建设,搬出了城镇扩容的强大引擎。依托小城镇为主的集中安置,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率。百里杜鹃管委会将石牛安置点选在花海文化城核心地段,随着主干路网、市政服务设施等的建成,安置点将成为百里杜鹃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的特色城镇。松桃县普觉镇通过"易地搬迁+小城镇"模式,小城镇规模由过去1.8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4.5平方公里,易地扶贫搬迁带动了近3000人入驻,城镇人口由过去5000多人增加到近万人。

(五)保护了生态环境,搬出了守住底线的发展空间。实施整村整组搬迁的地方,减少或杜绝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贵定县关口村破瓦组居住着8 户40名村民,靠山吃山的村民几乎户户是"烧炭翁",生活长期贫困。全部搬迁出来以后,"烧炭村"每年可以减少21亩的森林采伐量。赤水市积极引导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公益林等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及扶贫成本较高深山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向城区、园区、景区搬迁,减少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

三、后续路径:统筹激活要素资源

(一)盘活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大资源。一是推进土地开发。推进"三变"改革,统筹搬出地个迁入地资源,对实施自然村寨整体搬迁的,引导和鼓励搬迁农户流转原有土地,通过合作社等组织方式,对原有承包地和复垦增加的土地进行集中开发,种植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经果林、茶叶、中药材等,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恢复双赢。二是推进拆旧复绿。搬迁农户在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协议时同步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在核定搬迁安置方案时同步编制宅基地复垦复绿项目计划书,统筹组织旧房拆除和土地复垦复绿,按规定兑现奖励。三是推进生态保护。搬迁户原房屋拆除和宅基地复垦不能一刀切,对有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地方,可以将原房屋拆除和宅基地复垦的过渡期延长到5年至8年,增加搬迁群众过渡期的收入。"乡愁"较重的群众,延长搬迁户原房屋拆除和宅基地复垦的过渡期限,根据缓冲期的长短, 奖励金额可以逐渐递减。

(二)统筹好就业、就学、就医三个问题。在就业方面,以安置点为单元, 逐户对就业人数、就业类型、产业项目等进行落实登记,建档立卡。搬迁到城

镇安置的,必须确保每户一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必须逐户落实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参照水库移民的做法,从省级层面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项目和资金。在就学方面,配套建设好学校设施,确保搬迁户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安置点,可发展学前教育,把搬迁户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将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对子女上高中、大学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切实解决搬迁户子女上学期间费用负担问题。在就医方面, 建立搬迁户健康档案,在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卫生室、卫生院,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统筹相关部门资源,小病通过新农合、城市医保解决,大病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解决,提高搬迁户医疗救助保障水平,遏制和减少搬迁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