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调研报告-17篇(第3/12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24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5分钟

二、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司法建议工作机制

2022年以来,东阿法院进一步完善司法建议工作机制,突出司法建议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一是强化工作组织领导。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司法建议程序,制定出台《东阿法院司法建议工作流程》,明确司法建议起草、审批等6大程序,健全司法建议备案机制,制作工作台账,推进实时登记,动态管理,做好审核工作并严格跟踪把关。二是构建问题研究机制。将审判与监督职能相衔接,针对审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实地走访"。做好类案的梳理、总结工作,针对涉及热点、难点问题的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召开研讨会进行分析研究。对问题单位开展实地走访,结合具体案件深入挖掘其存在的工作漏洞,提升问题提炼精准性。三是畅通沟通协同渠道。在各庭室设立联络员,全程与被建议部门保持沟通协调,就司法建议所针对的问题、原因、改进措施与被建议单位充分沟通,牵头开展跨部门联席研讨会,促使对策研究更周全,提升被建议单位认同感。四是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司法建议发出后,定期了解落实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不做反馈的,采取适当方式加以督促。

三、正视问题不足,探究司法建议工作面临的困境

东阿法院在司法建议工作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缺少整体规划。各业务部门职责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均衡,往往由承办法官自主完成司法建议制作、发送、监督等大部分工作,各部门间缺少协同配合,限制了司法建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缺乏激励机制。司法建议工作既不算结案,又不考核加分,未纳入法官业绩考核体系,其激励和引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工作开展不积极。2022年,刑庭因扫黑除恶工作对司法建议有考核要求,占比高达94.23%,部门间司法建议工作开展不均衡。三是效果有待提升。有的司法建议存在内容缺乏可行性、建议方式单一等质量问题,影响建议被采纳率。有些单位虽然进行了书面复函,但并未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整改,加之法院未及时开展回访和检查,导致建议落实效果不尽理想。

四、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司法建议工作取得新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东阿法院将从多层次入手,推动司法建议工作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对司法建议工作作出整体规划,建章立制,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司法建议的性质、跟踪落实机制等内容,并探索以合理方式纳入考评体系,切实推动司法建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二是进一步提高建议质量。通过专门调研增强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并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丰富司法建议类型,从个案式的司法建议向普适性的类案司法建议、综合性司法建议过渡,推动司法建议向深层次、综合性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跟踪回访。将司法建议效果的重点逐步转变为实际整改落实情况的回访,通过定期开展实地回访,及时了解被建议单位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减少被建议单位的对立情绪,督促其积极整改;同时总结现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打下基础。

关于我市城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城市建设工作、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3月28-29日,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就我市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我们听取了市住建局有关情况汇报,召开了资规局、住建局、城管局、发改委、财政局、文明办、征收中心、潜润集团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并赴庐江、怀宁县考察学习,交流城市建设和管理有关经验和做法。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市城市建设工作成效、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以及庐江、怀宁县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亮点和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优生态、显韵味,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一)城市框架得到拓展。相继建成南外环、北外环、高铁快速通道,全面贯通城南书香西路、城北皖国东路、莲花路等城市主干路网。2022年,随着城南书香北路、城北团结路、老城区西凤路顺利通车,城市大外环和城区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2平方公里,形成城南、城北、高铁、河西四大片区联动开发、齐头并进的新城拓展格局。

(二)老城更新稳步推进。一是推进老城道路拓改,相继改造潜阳路、滨河路、拓宽桃园路,完成舒州大道整治,实施南岳路、皖山路改造,持续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大大缓解了老城区道路通行压力,方便了市民出行。二是实施棚户区改造。2017年-2022年,我市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6088套,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三是推进小区整治提升。2016年以来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2个。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实施"四整治,两补齐"非机动车棚以及生态停车位建设,在全市82个小区拟增加生态停车位410个、划线停车位1996个、消防网格施划14750平方米,建设充电桩棚160组,工程预计于2023年5月份完工。四是作优物业服务质量。持续扩大物业服务覆盖面,城区163个住宅小区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分类覆盖,其中84个小区通过市场化引进物业企业实现了专业化物业管理,79个小区由社区进行托管。2022年,我市大力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成立物业行业党委,优化小区物业服务考核评分及收费机制,加大物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物业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城市生态显著优化。一是实施"去污"工程。实施主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完成姚冲路、皖国路区域污水截流和排污管道工程建设,建成运营高铁新区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启动城区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治理干沟、老幸福河等黑臭水体。二是实施"增绿"工程。先后建成潜水绿道银滩生态环廊、二乔公园二期等高品质生态公园,整治提升城市东门入口环境,城市绿地总量不断提升,我市荣膺"安徽省园林城市"。三是实施"活水"工程。系统实施城区水环境治理,引活水入城,2022年,雪湖项目建成开放,雪湖、南湖、学湖实现"三湖贯通",完成潜水滨河(野寨段)及梅河生态景观生态修复,初步形成以雪湖、二乔公园、太平塔公园为重点,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绿道、水系为绿色纽带的生态格局。

(四)城市韵味日益浓厚。出台了《潜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成了二乔公园,公布了第一批13处历史建筑,天宁寨-龙井巷街区获批安徽历史文化街区。2022年,我市成立高规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出台《潜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三年计划行动方案》,名城保护利用工作正式走上了"快车道"。承载潜山人民60年梦想的雪湖项目顺利开园,目前,文峰塔、舒王阁建设正有力推进,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城市历史文化韵味日益浓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我市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本次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加以重视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统筹有不足。一是城市建设全盘统筹不到位。目前风景区、开发区、度假区均有自身的建设管理机构,现有"规建管"联席会议机制未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尚未建立城建项目全市"一盘棋"统一谋划、建设和管理机制。二是规划编制进度滞后。受国土空间规划尚未出台,城市更新等专项规划不健全等因素影响,部分城建项目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相对粗放,前期调研不充分,设计不精细,施工不规范,存在无序变更,一些区域存在重复建设,一些拆迁腾出的空间却长期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三是部门联动不紧密。住建、城管等部门在城市内河治理、小区管理,市政设施维护方面职责边界不清,造成在开展城市设施建管养、小区管理等方面工作时联动机制不畅,尤其是"联勤执法进小区"落实不到位,小区违规装修等信访问题突出。晴川路等一些重点工程征迁工作滞后,明显影响了项目推进,不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四是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我市懂规划、会建设、善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推进,特别是规划、园林绿化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因技术力量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品质不高。

(二)功能品质有短板。一是核心路网承载力不足,在上下班、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时段,城区潜阳路、桃园路、梅苑路等道路通行压力依然较大。二是雨污分流不彻底。老城区南岳路、皖国路、皖山路等主次干道地下管网仍然处于雨污合流状态,道路周边商铺、居民小区产生的污水无法完全收集处理。三是整体建设品质不高。除雪湖项目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在城区缺乏其他明显的可视性成果,对标历史文化名城定位,主城区尚未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效益可观、运营成熟的品牌性支柱性文旅业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外立面、强弱电线路整治不到位,充电桩、文体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且很多小区改造后缺乏管养长效机制,改造效果难以长期维持。

(三)城市安全有隐患。一是危房整治不彻底。前期我市开展了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系统解决了一批城市危险房屋安全隐患。但从整体上看,部分点状城市危险房屋尚有存量,且在此类房屋处置方面,目前缺乏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治理工作推进困难,安全隐患依然突出。二是水环境治理有待深入。经开区外环路等区域排涝设施还不完善,北门河等城区水系仍存在水体黑臭、淤积情况,不利于汛期防控调蓄工作,对人居环境也造成了不利影响。三是城市运行保障水平不够高。对城市道路、桥梁、管网、通信等城市设施智慧化、智能化改造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城管"、"城市生命线"等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建设不完善。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好保障,完善建管体系。一是机制先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是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在城市层面进行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议市级层面做好规建管、资规专委会、城管委、土地征收联席会议等会议机制统筹,推动建立"大城建"、"大城管"机制,统筹谋划城市建设项目和资金筹措,确保城市建设管理"一盘棋"。二是规划引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当务之急要补齐短板,下功夫编制好城市建设规划及修建性详规,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项目库,提升城市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计划性。要严格依法执行规划,立足长远,增强战略耐性,处理好新与旧、快与慢、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三是人才引育,提供充足的队伍保障。通过公开遴选等方式,选拔有规建管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城市建设发展队伍,加大本土城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贯彻落实新思想、新理念,支持建设单位聘请"名家大师"、高水平设计团队参与大型建筑设计和咨询,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