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以生态宜居引领乡村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以生态宜居引领乡村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协调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维护运行和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等关系,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环境靓、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坚持在田园上"绘图",编制有乡韵的规划。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应尊重乡村自然禀赋,最大限度为乡村留住乡韵、乡味、乡愁。注重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以村庄规划布局为引领,按照"宜聚则聚、宜搬则搬、宜并则并"的原则,研究制定可行性和前瞻性强的村庄治理规划,优化调整村庄布局,集中打造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乡村振兴和"空心房"整治示范村、示范点,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注重农业农村的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发展诉求,在传承特色文化、挖掘优势产业等方面科学谋划,侧重于保护农村亲山近水、居耕融合的形态,尽可能体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从产业融合、村落形态、文化传承等角度,探索推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延续乡村文脉肌理,彰显乡村地域特色,留住乡村美好记忆,努力做到"不扒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沟、不改河"。注重三次产业的多位融合。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娱乐休闲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紧密衔接、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附加值提升的多元发展格局。

二、坚持在土地上"绣花",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乡土资源,探索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选好着力点。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多样化特征,突出不同村庄地域特色、环境特色、人文特色,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乡村产业格局,努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好主动仗。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积极培育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多、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新产业新物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积极推动循环农业,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农田节水等项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建好产业带。依托现有乡村产业基地,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等要素汇集,建设一批特而强、精而美的乡村特色产业带,放大辐射效应。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发展一批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推动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三、坚持在生态上"增绿",建设有颜值的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底色,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强化生态理念。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产业政策的门槛立起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把好绿色关口。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开展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让生态绿成为亮丽的发展底色。发展生态经济。摒弃以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形成"生态+工业、农业、体育、康养、旅游"等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抓实生态治理。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积极推行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长效综合管护,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型、生态自然型特色田园乡村。

四、坚持在民生上"添彩",创造有质感的生活。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按照"尊重历史、分类指导、一地一策"原则,突出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以保留保护为主推进老旧住房改造的同时,加大农村危旧房腾退复垦力度,将房屋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群众要求迫切的各类旧住房纳入生态宜居工程拆迁改造范围,强化资金政策扶持保障,多途径、多渠道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创新建设适量农村公租房,推进农村低收入人群住房改善。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保障学生就近享有优质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偏远地区农村人口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城乡融合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快卫生健康事业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孤寡老人的关爱力度,推动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持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一规四会"作用,深入推进村级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共享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文体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常态化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加大本土文化人才、文化能人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