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小马拉大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小马拉大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基层是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工作成效直接关乎执政兴国的全局。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转移,责任和事权也相应地向基层汇聚,部分基层单位长期面临任务繁重,处于工作干不完、干不好的状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小马拉大车"现象加重了基层负担,制约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只有深入理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根源,才能精准施策,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以X村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实践举措为研究对象,剖析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并相应提出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破解方法。
一、X村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工作进展及成效
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街道、村(社区)"二级联动协同发力,紧盯"小马拉大车"根源性问题,做足基层减负、赋能、增效三方面工作,不断激发基层组织动力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是明晰权利和职责。X街道严格落实工作要求,明确村(社区)为村民代办民政、残联、计生、医保社保等便民服务的事项范围。二是规范村(社区)挂牌。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相关工作要求,开展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清牌减负"行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村级组织挂牌清理工作,明确村综合服务设施挂牌标准。明确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挂牌和便民服务内容,方便群众更加快捷地找到所需活动场所。同时,街道建立动态跟踪检查机制,对清牌工作不定期检查"回头看",巩固集中清理成果。三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员重点围绕治安隐患做好一日双巡、事件上报、特殊人群走访等工作,街道网格员通过与综治巡逻队员专群联动,每天对辖区治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立足岗位进行巡逻劝导。四是压实包片领导职责。严格落实街道领导包片责任制,每个村(社区)均安排一名街道领导,并配备了两名专职包片干部,确保基层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求包片领导和包村(社区)干部主动参加村(社区)重要会议和主要活动,掌握村(社区)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为后续的决策制定和工作指导提供有力支持;积极收集村(社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协调优势,协助村两委成员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确保村(社区)难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强化基层干部培训。聚焦村(社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乡村振兴"领头雁""主力军"。每年依托党校、党员轮训等培训载体,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针对性原则,紧盯村(社区)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堵点问题,制定村干部轮训培训方案,组织村(社区)"两委"成员集中培训和外出学习。专题培训紧密围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及文化活动等关键领域,邀请行业专家、资深管理人员及优秀社区工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及互动讨论等形式,进行授课与经验分享。
二、X村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治理体系支撑效能明显不足。村一级作为整体承担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的最基层单位,面对越发具有专业性和精细化的治理要求工作内容,难以准确理解把握政策精神和文件要求,也缺乏专业能力和法定职权进行事实认定和依据适用。原先仅依靠传达行政指令就能将目标要求具体落实对应到村内具体区域和人员并得到响应支持的旧有工作模式越来越难以奏效。随着考核要求的不断加码,涉农村(社区)实际由"协助工作"变成了"负责工作",基础性工作和群众沟通协调工作多数直接交由村(社区)一级负责自主完成,还需要按照要求制作上交相关材料。然而,涉农村(社区)所能够获得的上一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直接的专业支持相当有限。同时,党政机关当前的工作联系机制难以村内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带来直接赋能,有时反而成为各方层层"压实责任"的惯用套路。涉农村(社区)在执行指令时遇到的现实问题难以向上传递,难以对政策指令的完善提供建议反馈,双向的信息壁垒就此形成。
(二)治理工作内部机制运转不畅。如何有效调动涉农村(社区)自身掌握的资金、人员等各类资源以应对现实问题,是治理工作内部机制需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村内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由村两委整体负责,两委成员按领域负责相应工作,一般工作人员按领域分头配合,村民小组组长根据临时任务指派予以配合。但受到人员兼职化、任务指派随意、行政指令直接介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村内治理工作缺乏整体谋划,治理响应速度偏慢、处理效率偏低,增加了善后工作的难度和体量。同时,部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工作质量较差,其他人员被迫不断补位,引发连锁反应。任务指派与岗位人员的频繁变动实质弱化了基层社会治理所追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导致有效治理的实现面临着专业性和效率性的问题。问题背后是治理规则执行不到位,内部流程不够规范明确,观念认识不够统一,人员组织架构未能主动适应逐渐增加的治理任务与治理压力。
(三)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效果不佳。为推进智慧管理,提升治理效能,数字赋能是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经过市内外多次调研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城市社区,数字赋能效果更好,该片区域内的居民年龄更显年轻化,多元化使用手机、电脑的情况更普遍,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也更强。而对于涉农村(社区),空心化现象严重,老人小孩构成了常住人口的主要群体。老人们平时忙着接送小孩上学、田地里干农活,手机"打电话"的沟通联系作用和"看视频听音乐"的休闲娱乐效果是最常用的,作为发挥基层治理智能化的媒介作用则效果不佳。对这类区域村(居)民而言,需要使用手机来填报各种信息、查看近期宣传、参与社区服务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三、提升基层治理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厘清"职责界限",为基层干部松绑。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首先要实现权责对等,科学合理划分各层级之间的事权和责任,确保各级、各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成为"甩手干部"。上级部门在部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工作方案、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基层工作创新发展。
(二)深化"减负放权",让基层干部大展身手。一方面,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首先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工作作风,优化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减负清单和落实程序,进一步明确精文减会的具体标准和尺度。最后要充分使用技术手段,实现基层数据资源综合采集多方共享,真正让基层工作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及时将执法权、审批权及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依法下放基层,解决基层"看得见却管不了"的困境,让基层干部有资源可用、有能力可施、有意愿作为,工作起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同时,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确保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健全"正向激励",给基层干部提气。基层干部长期处于工作一线,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工作者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群众。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党和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和民生温度的"神经末梢"。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正确处理好增责与减负的关系,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持续采取有力措施,将基层真正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推进服务做细做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上一篇:关于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关于绿色建材产业链建设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