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0篇(第38/56页)
树立生态文明大国形象并切实发挥作用,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大国之大,不仅在于领土和国家体量之大,更在于处理国际事务时所贡献的力量之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场合宣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提议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绿色基建、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中国的生态形象逐渐丰满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认同。在未来,中国还要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发挥大国作用,带头承担起全球生态保护的重任,加快构建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综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富含"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答时代的生态之问给出的最新方案,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没有止境,生态文明思想也将不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要继续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创造条件。
市城乡公共交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7月下旬深入X镇、X市客货邮综合便民服务站、新能源公交充电站、滴滴出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X出行公司等,采取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方式,就全市城乡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交通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1.4平方公里,共建成5个中心城区公交车首末站、218个公交车中间停靠站,城市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为100%。共有公交车155辆(新能源102辆,新能源车辆占比65.8%。),开通城市公交线路23条,年客流量超过2000余万人次。已开通城区至X、X、X、X等4个乡镇的农村客运公交化营运,占比为28.6%。2023年计划新开通城区至X、X、X、X四个乡镇的公交线路。
(一)公共交通融合发展情况。一是积极探索开展客货邮融合发展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利用部分城乡公交车开通的有利条件,打造全州首条客邮融合公交线路,20XX年10月开通了X至X城际公交,共投入6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客车运营。截止2022年底,累计运送邮件快递95920件,解决农民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2023年1月,拨付国家退坡资金400万元,新增具备低地板及低入口纯电动城市公交车8辆,将14路公交线路打造为全州首条敬老爱老城市公交服务线路,方便老弱病残群众上下车。三是全市共有695辆出租车、480辆滴滴车,喜骑出行、美团外卖、哈啰出行三家电踏车公司实际投放共享电踏车6500辆。
(二)政府奖补政策落实情况。一是落实国家发放的奖补资金、退坡资金等奖补政策,20XX年至今,X市共收到上级补助公交车购车及燃油补贴资金共计2430.59万元,其中,20XX年580.41万元,20XX年306.25万元,20XX年343.01万元,2022年1200.92万元。应补贴公交车补贴资金共计2430.59万元,资金已全部清算。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老年人乘坐城区公交车实行专项补贴,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老年人依法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老年人乘车补贴资金20XX年至2023年共计1470万元,已清算840万元,未清算630万元(其中2022年310万元,2023年320万元)。三是疫情期间落实社保缓缴、税费减免等政策。公交公司2022年享受了免征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减免了20XX年至2022年增值税219万元。
调研组认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也是衡量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标志。从调研情况看,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在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打造高效快捷、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出行条件奠定了基础,切实提升了我市城乡公共交通保障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一)统筹城乡公交发展规划滞后。随着我市城市建设区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交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未制定《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城乡公交发展进程缺乏规划引领。
(二)城乡公交发展缓慢。一是公交覆盖低。目前我市仅有4个乡镇10个行政村通公交车,行政村公交化比例过低,乡村群众出行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二是部分公交线路开设存在潜在维稳隐患。如:拟开通的X片区城乡公交车线路与X至平远、开远的班线重合,班线上的乘客到X占比为40%以上,一旦X开通城乡公交,将会影响X至平远、开远班线车辆的客流和收入,维稳压力较大;三是公交营运不科学。公共交通管理不够规范,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智能化水平较低、部分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过长,满足不了群众"想走就走"的需求,降低了群众对公交的热情,城市公交在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重视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对优先发展公交的相关配套政策未予完善,相关的财税优惠和激励、扶持手段不健全,部分政府补助未及时兑现到位,如:2021年燃油补贴退坡资金、市级财政承担老年人免费乘车补贴等资金共计739.003万元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四)公交企业生存困难。企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管理和服务亟待改进,自主谋划发展和经营规划的空间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传统的公交体制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发展,同时,由于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共享电单车更灵活、更快捷、更方便、更受年轻人青睐,导致公交车乘客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学生等群体,客流断崖式下滑,加之新能源车辆购置补贴政策执行结束,车型结构调整面临停滞,传统燃油车占比仍有三分之一,运营成本仍然偏高,相关的政府补助未及时兑现到位,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逐年递增,公司累计亏损达3237.4万元。
三、工作建议
(一)着眼长远发展,科学统筹规划。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市城乡公共交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实际出发、要结合规划编制,对全市公共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将全市城乡交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
(二)加快公交覆盖,实现城乡一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研究,制定维稳应急预案,积极化解各类风险,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及早实现农村公交线路全覆盖,切实提高改善农村地区群众出行环境。
(三)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引导。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城乡公共交通发展,从管理体制、站线布局、运营模式等方面入手,发挥好政府推动、政策调动、市场带动、企业行动的工作合力,统筹城乡公共交通发展,二是积极落实政策补助,兑现在燃油补贴、老年人乘车补助等方面对公交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创新运行模式,增强内生动力。一是要拓展思路、创新服务、寻求突破,探索新的运营方式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开辟定制公交、点对点服务、增加适老化线路、提高智能化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创新公交服务供给模式等方面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公交的吸引力,同时按照"公益性+市场化"发展模式,认真调查研究,抓住市场机遇,坚实地走好市场化这一步,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减轻企业负担,做到主辅并举、以辅补主,打造汽车维修、汽车租赁、驾校、客货邮融合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公交企业职工收入和企业收益,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是规范公交运营管理,提升公交服务品质。要积极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和运营时间,制定科学的运营调度计划,减少主城区的重复线路,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公交,打造数字化出行平台,为乘客提供准点、安全、方便、快捷服务,助力形成更加绿色、畅通、便捷的公交出行环境。
来自:gwrzp888,最新最全党建资料库
gwrzp888,最新最全党建资料库
市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城乡规划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搞好城乡规划,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月中旬,我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市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市政府及规划部门坚持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城乡规划的研究、编制、管理、监督等各项工作,坚持高起点编制城乡规划,高标准管理城乡规划,有效提升了规划的引领和服务功能,有力地保障了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
全市大力开展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干部群众规划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市规划部门认真落实党组(党委)中心组学法、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通过集中培训、法治讲座、网上学法等多种形式,提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充分
利用土地日、测绘法日、宪法日等节点,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向社会广泛持续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强化顶层设计,我市制定出台《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落实的实施意见》,系统确立我市?"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我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市市区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管理办法》《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编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目前,各级政府、各部门重视规划、尊重规划、执行规划,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关注规划、参与规划、遵守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
(二)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高效推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成为第一批完成省厅组织专家论证和规委会审议的地级市,成果已经上报国办。x、x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省内率先完成专家论证,成果已上报省厅。其他各区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均已形成阶段成果。着力抓好控规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外围13个镇控规编制和审批。目前,市辖区已批控规2109.46平方公里。《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管理办法》形成初步成果,有序推进专项规划编制。系统谋划重点板块,完成"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开展x南站中央枢纽概念性方案设计和总部经济区城市设计,推进高铁新城规划
建设。引导区域协同发展,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x东部地区空间协同发展规划》,开展常溧一体化规划研究,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保护历史文脉,编制新一轮《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锁桥湾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完成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全面服务老城厢复兴发展,严格落实大运河管控要求。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保障民生需求,编制完成市区社区生活圈规划。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编制生态廊道体系规划,研究出台高架路沿线、滨水空间等规划管控文件。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编制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市区工业区块线专项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集约化研究。精心开展城市设计,构建八脉水系特色走廊,开展"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东经120、中以创新园等一批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修改工作。
(三)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
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加强各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构建权责清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规划监督体系。成立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修订完善《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工作规则》,审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两湖"创新区系列规划设计等重点成果共计41项。优化流程管理,提高规划许可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工作。以项目全程在线流转为基础,
进行"流程、要素、图则、用时"全面刚性管控。探索构建"全上网+全业务"的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数据赋能,全面建设"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制定出台《市违法建设治理办法》,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遏制违法建设行为,2019年以来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00余万平方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感到我市城乡规划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一是社会公众的规划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单位、基层干部群众对规划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主动支持和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格局尚未形成。
二是规划编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规划编制的前期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够,少数规划未能达到群众的期盼;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不够紧密,总体规划的参考依据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规划编制欠缺统筹考虑,城市建筑风格、外观颜色等特点不够突出,格调不够协调,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三是规划的刚性约束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还不够,规划随着项目走的现象还个别存在,一些项目规划批准后还有随意修改的现象,规划违规行为未得到完全遏制。
四是规划工作的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法》在规划编制、草案审议、控制性详细规划备案、执行情况监督等方面都有接受人大监督的相关要求。我市上一轮规划在成果备案、规划执行情况向人大报告等方面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有关意见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贯彻执行规划的自觉性。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宣传,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掌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及城乡规划法律规的主要精神,着力强化"规划即法"的意识,牢固确立先规划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要加大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和支持城乡规划工作,形成人人学规划、守规划的共识。
(二)进一步加大规划引领力度。要加快完成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奠定全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法定基础。认真做好《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及时把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和管控要求落实到专项规划中,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等编制进度,迅速形成"多规合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
系。要将城市设计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重点景观风貌区城市设计以及超大体量、超高建筑等重要项目的设计方案管理,体现地域和历史文化、地方特点和优势,防止"千城一面"。
(三)进一步加大规划管理力度。要强化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本行业本领域涉及空间布局相关规划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形成实施规划的整体合力。要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要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我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立法进度,开展专项规划管理办法、区(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指导意见、村庄规划用途管制研究等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工作。要强化技术支撑,依托国土空间"一张图"开展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时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