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总结经验案例合集16篇(第3/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4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9分钟

3.统筹协调打造"人文工业",变陈旧矿区为生态新城

一是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家园。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530万平方米。积极推动农民按照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加快推进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围绕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以"四横三纵"道路沿线整治美化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政府出资、企业运营、居民受益"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城乡市场化保洁、污水处理全覆盖,打造了马庄村、磨石塘村、西大吴村、小吴村等一批乡村环境整治亮点,带动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提档升级。二是推动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有序建设。推动大洞山、凤鸣海、督公湖等城中景区提档升级,建成了"墨上集"民俗文化园、紫海蓝山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生态友好型旅游项目,启动建设潘安生态新城,放大现有生态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一座集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新城,实现城区景区一体

化发展。同时,扎实推进人民公园改造、凤凰泉湿地公园整治、五号井矿工广场等生态工程,彻底改变了老城脏乱差面貌,百年矿区旧貌换新颜。三是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和推进国家、省级和市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创建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镇2

个、示范村2个;创建省级绿色社区4家、市级绿色社区6家;

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家、市级绿色学校26家。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群众在参与绿色创建活动的同时,享受到美好环境,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4.以人为本涵养"心灵生态",变矿竭人去为共建共享

一是筑牢生态文明新阵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365工程",充分发挥12个文明实践所、134个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垃圾不落地""环境守护者"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广大人民树立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情操,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道德意识。二是创建生态保护新平台。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的方法路径,探索开发污染防治监管平台,平台终端接入108个监控探头,运用大数据手段推动污染防治线索全覆盖、履职全透明、监管全流程、监督全

方位,推动污染防治向精准治污、智能治污转变。三是健全环境保护新机制。围绕"生态立区"战略,着力完善生态治理制度,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严格实行项目建设环评审批制,把环评作为项目审批、报批的前置条件,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坚决不要黑色GDP。近五年,先后否决亿元以上不符合环保的项目20余个。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和污染防治体制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体制机制创新。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先后对环境保护问题突出的26名党员干部进行

党政纪处分,累计严肃查处255家污染企业。

二、经验启示

我区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三大攻坚战,建成"十纵五横一环"生态水网,变"地球伤疤"为"宜游花园",变"裸岩秃山"为"森林氧吧",变"黑臭水体"为"水韵泉城",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成功之路。创新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不仅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恢复绿水青山,就是再造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能,是造

福百姓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也是资源枯竭城市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

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旅游+"模式

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多年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县先后荣获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美县城第六名、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或称号。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保护为本,多措并举巩固生态旅游发展本底

一是做实生态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坚持打好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实现"三高一低"零入驻。持续实施天保、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大工程",实施草原禁牧补助,增加重点公益林管护及集体和个人商品林停伐补助,严格落实河长制,启动傍河河道保护岸线划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达100%,2018年逐月环境空气质量全部位居省前10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区的标准,森

林覆盖率47.8%,林草覆盖率79.4%,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比2017年提高2.3%。

二是建设绿色工程,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注重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持续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工程,在海拔3800米的傍河流域植被修复困难地段成功培育了8万亩青杨防护林,恢复了金珠镇周边植被,建成金珠省级湿地公园,绿化亚丁景区节点300亩,绿化机场至香格里拉公路沿

线道路103公里,筑牢了绿色本底。

2.做好生态旅游文章,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一是创新生态惠民新模式,实现脱贫致富。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亚丁的良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围绕保护促旅游、旅游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思路,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旅游服务、旅游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更加繁荣,旅游市场和城镇、农村商贸网点更加健全,传统商贸不断提升,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好发展。通过设置公益岗位,提供多种生态补贴,实现生态惠民,出台《旅游门票分红制度》,用门票收入分红亚丁保护区内4个乡镇农牧民,

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325万元,受益农牧民群众超过9000人。

通过采用房屋租赁,盘活农村现有资产,推进农旅融合。生态惠民新模式为藏区精准脱贫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样本和典范,成为在青藏高原地区较早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成功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二是创新高寒厕所新模式,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的理念,建立"建管养用"链条服务模式。采用先进的泡沫封堵微生物降解环保节能技术,确保零下数十度正常使用,无污染、无排放,解决了高原地区无公共厕所的传统难题。已建固定厕所18座,单体移动厕所26

个,蹲位370个,实现旅游厕所从数量到质量的全面提升。贡嘎银河亚丁段水环境质量由原来的Ⅳ类水体变为Ⅰ类水体。亚丁景区获得了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授予的"中国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培训基地"、厕所革命"全国示范点"的荣誉称号。

三是创新"旅游+"模式,提升绿色发展总量。发展"旅游

+体育",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连续三年举办龙腾亚丁天空跑国际性赛事,吸引全球上千名顶尖选手参赛,国际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发展"旅游+科技",打造世界天文旅游目的地,新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军民融合1.8米光学红外望远镜、FY-4A卫星对月观测系统基地等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天文主题公园。通过绿水青

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从2010年18个县中的经济落后县变为经济发展第二方阵。

二、经验启示

我县充分利用其生态旅游资源,围绕保护促旅游、旅游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思路,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厕所新模式,解决传统难题,积极打造"旅游+"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品牌,为藏区发展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样本和典范。多措并举巩固本底发展旅游的模式,适用于自然景色优美、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推动发展生态旅游业,催生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新模式,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崛起,提高发展整体效益,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

打造"山水成景"开创全域旅游新篇章

近年来,我市积极担当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坚定绿色理念,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全力构筑绿色旅游发展的生态屏障

一是生态保护全覆盖。植树造林5.8万亩,封山育林2.3万

亩,建设库区周边生态隔离带10万余亩,生态修复治理裸露山体4000亩,森林覆盖率由34.2%提高到55.86%,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26万立方米。

二是环境治理零容忍。在库区周边科学划定禁养区,全面完成12万余只网箱清理任务,深入开展"清水行动",实施官

山河、浪河、安乐河、大柏河、沙沟河生态治理,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成1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并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

建成7个垃圾填埋场,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投入2

亿多元,实现了194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40个微型监测站,实现了城乡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II类以上,2015年荣获首届"中国好水"水源地称号,累计向北方调水270多亿立方米。

三是生态创建不停歇。严格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把生态文明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启动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科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央、省环保督察、"绿盾行动"、"清废行动"交办的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生态村覆盖率超过80%,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2个,生态村64个。

2."山水成景"推动全域旅游"活血"

一是建设生态滨江城市。坚持"把城区当景区打造",先后建设了沧浪洲湿地公园、樱花林、南水北调砂石遗址体育公园等10处生态修复工程,建成5公里的"一江两岸"景观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1%,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二是打造环库生态经济带。推进"全域景观化",以环库生态景观公路为纽带,打造山清水秀的库区特色小镇。建设全

域绿道系统,构建库区生态路网,开工建成从城区直达武当山的一级公路和被誉为"中国最美山水公路"的环库生态旅游公路,改造、硬化通村公路279公里。对外通道实现一级路贯通,与国省高速路网实现快速连接,内外联通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争创"南水北调源头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水上摩托艇大赛、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坝下游泳公开赛等赛事旅游活动。成功创建牛河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5个,A级以上景区达13家,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名片""中国美丽城市""中国美丽山水城市"。2018年接待游客17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亿元。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四是发展观光农业。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武当花谷、三官殿"农耕渔耕"体验园、习家店农博园、关门岩最美渔村、二道河渔家灯火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家乐等,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生态家园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当前,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已达到30亿元。

二、经验启示

我市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目标,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净土"三大行动,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夯实绿色

发展的环境基础,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依托特有的山水资源,围绕环城游、环库游、环山游打造节点精品,促进山水互动发展。我市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适用于"以旅为先、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的地区,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依托大型旅游项目,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聚焦特色园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

近年来,完美依托"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凭借独特的气候、丰厚的资源、优良的环境、多元文化的交融、世界级盛会的承办,以及多年来首都生态涵养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持续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取得了诸多成效。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推进生态旅游业优化升级

一是构建生态旅游发展大格局。编制《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与分区规划、各乡镇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充分对接,在守住自然保护区、长城保护带、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提出4个旅游用地供给模式与4类用地管控区域,实现旅游用地一张蓝图供给管控。在编制《旅游休闲步道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市级旅游休闲步道的方案设计,根据每个乡镇的区域特点分别设计为景观步道、乡野步

道、登山步道、滨水步道四种类型步道,优化旅游环境,串联景区景点,带动有潜力而欠发展地区,形成旅游大环线。

二是提升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制定《旅游饭店运营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督导旅游饭店按照星级质量等级标准进行改造提升,提升旅游饭店质量标准,提高旅游饭店服务和接待水平,2019年向6家星级旅游饭店拨付签约奖励资金7764.6万元。制定《服务保障世园冬奥全域旅游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旅游规划、宣传推介、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旅游安全、游客文明、旅游共建共享公益性基础配套设施等项目。每年安排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断提高区域旅游接待能力,支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和服务保障冬奥会、世园会筹办举办工作。

三是推进精品民宿跨越式发展。在民宿发展与管理机制方面,成立由区委书记总抓、主管旅游副区长挂帅的精品民宿联席会,整合力量解决精品民宿发展问题,形成精品民宿"一盘棋"的协同管理局面。在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方面,制定《精品民宿标准与评定》《民宿联盟成员管理办法》,率先开展民宿规范化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评定,完成区内48家民宿认定,实现民宿翻番发展,同时普及民宿建设的部分规范要求,提高民宿建设规范化程度。2018年出台首个民宿产业专项奖励政策

《精品民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安排财政资金对精品民宿规模化建设、带动就业和带动低收入增收等三个方面进行资金奖励,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发展精品民宿。在民宿奖励政策的推动下,截至2019年,精品民宿达到75

家,民宿小院超过270个,较2018年年底分别增长177.8%和107.7%。

2.做"强"全域旅游,打好三张金名片

一是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制定实施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体系,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举办世园消夏避暑节、八达岭长城文化节、冬奥冰雪文化节等系列旅游品牌活动,丰富冰雪体育、低空旅游、体验采摘等产品体系,打响全域旅游品牌。发展乡村精品民宿,基本建成奥运签约酒店7家,民宿小院总数超300个,承办第四届北方民宿大会。

二是推动冰雪园艺特色产业聚集。依托举办冬奥会重大契机,发展冰雪特色产业,延伸拓展冰雪体育产业链条,打造首都冰雪体育产业带。培育体育科技产业发展,制定《关于加速促进体育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吸引一批体育科技企业在延发展,聚集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以及体育与旅游、休闲、康

养融合的体育服务业。制定《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意见

(2016-2022年)》《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带动冰雪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设立冰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冰雪产业和便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城市冰雪景观建设等项目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冰雪产业建设,强化对冰雪运动发展的保障作用,推动了冰雪运动普及和发展。

三是挖掘"长城"文化,引领全域旅游。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长城地段,也是接待游人最多的长城景区。依托八达岭长城,加强长城遗产保护,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建立健全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地质文化等脉络梳理挖掘机制,拓展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链,推进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举办八达岭长城文化节,启动长城文化村试点建设。

四是集聚"世园"资源,建设"园艺之都"。承接世园会遗产,打造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集园艺、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级世园观光体验"产业名片,积极营造"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大花园。

二、经验启示

凭着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紧紧围绕生

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紧抓周边地市带来的旅游发展潜力,通过制度建设推动精品民宿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冬奥会、世园会、长城的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催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模式。其聚焦冰雪园艺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适用于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如冰雪雪景、各类文化遗产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地区,通过依托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和认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将"冰天雪地"、"绿水青山"源源不断的转化为"金山银山"。

打造生态循环立体农业

近年来,我县统筹推进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的链条式农业,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把生态富民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县。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系统推进绿色保护与生态治理

一是实施山川绿化工程。按照"山不露土、有土皆绿"的要求,每年新增造林2万多亩,积极推行"林长制""山长制",

对45万亩生态公益林封闭管护,建立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制度,使其森林覆盖率达52.2%,林木覆盖率73%。二是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按照"一条道路、一条绿荫"的标准,改造硬化农村公路287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79公里,被表彰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三是实施土壤净化工程。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

严肃的问责4个"最严"要求,积极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成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四是实施水系生态工程。按照"生态带、产业链、风景线"的标准,修建水利工程6000余处,其中"百库千塘"总蓄水达9亿立方。

同时把维护水源地"一湖净水"作为政治任务,2006年筹资5000万元,对云蒙湖11万只养鱼网箱全部清理;2014年以来,全面启动总投资20亿元的云蒙湖综合治理工程,水源地水质连续20年稳定达标。

2.发展循环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构建"兔-沼-果"生态循环产业链条。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利用自身的果树和养殖条件,把蜜桃种植、长毛兔养殖和沼气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树落叶加工成饲料喂养长毛兔,兔粪进入沼气池发酵,生产的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沼渣沼液用来为桃树施肥,构建形成"兔-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提升了果、兔产业附加值,又为果树提供了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使用,提高了果品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目前70%的村采用"兔-沼-果"模式,长毛兔饲养量达6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是中国长毛兔饲养第一大县;

种植蜜桃面积71万亩,品种200余个,产量居全国县区首位。

二是构建"果-菌-肥"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将百万亩林果每年产生的12万吨果树枝变废为宝,以果木果枝为基料,粉碎制成菌棒菌袋,进行菌种培养后出菇,再利用"废菌包或细小果木枝条+畜禽粪便+微生物菌剂"的轻简化堆肥技术,制成生物有机肥进行还田,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构建形成"果

-菌-肥"循环农业模式,避免了化肥过量使用带来土壤酸化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35%,一亩大棚以1万个菌棒计算,纯收入可达4万元。目前,建成香菇养殖基地1500亩,年

产菌棒1000万棒,产品出口日韩、欧盟等地区,被评为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三是构建"农-工-贸"生态循环产业链条。依托林果业和畜牧业等产业,积极推动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发展特色加工业。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企业"的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发形成果汁、果酒等36个系列210种产品,果品深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

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电商产业。以蜜桃、板栗等为主打产品,探索构建"联配联送"模式,发展电商微商5100多家,电商网络零售额6亿多元,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发展全域旅游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山水林果优势,按照地域分布,每年抓10个示范村、20个精品村、

30个重点村,梯次打造美丽乡村,打造"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的全域旅游品牌,并在央视推出县域形象宣传片,成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年接待游客突破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

60亿元。发展商贸、物流运输业。围绕果品冷藏,建成各类果

品恒温储藏设施90处,建设大小果品交易场所320余处,果品

储藏能力达5亿斤;围绕果品运输,发展大型运输车辆2万多

辆,从业人员6万多人,车辆保有量和从业人员数均居全国县级城市前列,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物流运输网络。

3.创新产业模式,构筑"农业新六产"

大力推广"旅游+""生态+"等新模式,促进农商文旅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构筑"农业新六产"。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兴业态,促进农商文旅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让产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当前,A级景区达到15家,省级旅游特色村12个,成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椿树沟村,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岱崮地貌"列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沂蒙山地质公园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

二、经验启示

我县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约束性、鼓励性文件,构建

起"1+N"规划体系,按照"三区"融合发展思路,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将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力构建链条生态循环,既让山头绿、又让群众富,形成生态与富民契合的循环产业链条,全面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我县绿色循环农业模式适用于以农业为主导功能的地区,通过实行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延伸特色农业链条,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与农业、农村、农民效益的统一。

打好全域有机"生态牌"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开发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培育形成众多特色名优农产品,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色果菜之乡""中国蚕桑之乡""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生之路、转化之路、统一之路,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机制保障,筑牢有机发展之魂

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办公室,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探索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机制和模式,创建提供有机农产品生产资料,包括产地、人员、投入等,产品条形码信息以及系统查询,建立有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质量信息快速、高效追溯体系,完善有机

食品产业的全过程监管机制。

2.政策推动,打牢有机发展之基

坚持以有机产业发展规划为统领,出台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若干政策,加大县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力度,实施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将有机产业发展纳入乡镇和单位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对有机食品认证基地100亩的企业以上

给予3万元奖励,对有机食品续证企业给予0.5万元奖励。每年

安排1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县特色农业研究所进行科研、试验。

3.双有机发展,助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全域有机发展。坚持有机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乡村文化旅游业融合协同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出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利用举办中德合作有机农业项目20周年研讨会和高峰论坛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走进有机农业摇篮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有机产品影响力。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全产业链有机。培育有机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型、带动型方向发展,使企业、农户良性互动和效益倍增。徽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坚持从育苗研发到产品深度开发,提高有机食品的附加值,发展全产业链有机,拥有"徽相印"等9个自主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9年销售瓜蒌子超5000

多吨,产值超3亿元,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使贫困人口5000

多人受益。

4.四个结合,实现有机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结合,走绿色发展之路。各乡镇、村结合生态创建,以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和推动力。倡导"打有机牌,走有机路"的发展理念,在实践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生之路、转化之路、统一之路,不断探索出绿色银行、生态延伸、生态惠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二是坚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补偿减贫示范相结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精准脱贫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发展之路。"生态水"也是"黄金水","常青树"也是"摇钱树",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获得水生态补偿资金500余万元,实施公益林差异化生态补偿,每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