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宁国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9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7分钟

2020年宁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3日在宁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宁国市人民政府市长何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领跑安徽、比肩苏浙"总目标,扎实开展"五个年"活动,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8亿元,增长8%;完成财政收入48.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7%和9.5%。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发展中的亮点尤为可喜、令人振奋:一是城市名片更加闪亮。再次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5项百强名单,综合实力升至第64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获评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综合10强县、全省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二是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年度改革任务,县级媒体融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移民产业发展等入选国家级改革试点。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国有平台公司改制工作,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实体化运营为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实现从融资平台向实体经济、从投资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四大国有企业全年实现经营收入近6亿元。三是争先创优亮点纷呈。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开展各项工作,全力在各领域创一流、走前列。荣获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质量工作等4项省政府表扬激励,先后承办法治乡村建设、妇儿两纲示范、县级媒体融合、城乡建设管理、乡村产业振兴、全域旅游等省市现场会。四是招大引强成果丰硕。按照"全员抓信息、专业抓谈判、园区抓落地"的总体思路,实行"月调度、季比拼、百日攻坚"调度机制,专业招商能力不断提升,全民招商氛围不断浓厚。总投资32亿元的亚奎智能印刷、25亿元的奥特莱斯购物小镇、20亿元的中达精密、15亿元的千洪产业园等一批"大好高"项目顺利签约,世界500强吉利汽车、中国铝业和民营企业500强环嘉集团来宁投资。山核桃文化节集中签约项目53个,总投资达157.6亿元。五是宣绩高铁正式开建。"十年磨一剑",宣绩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成为现实。

(一)坚持聚焦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扎实开展"质效动力变革年"活动,发挥项目牵动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中鼎集团入围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安泽电工跻身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詹氏、山里仁等与知名电商实现战略合作。中鼎减震迁扩建一期、永泰二期、亚新科二期完成主体工程,云燕食品、恒基伟业、汉扬精密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萧山工业园、新创金属、皇华二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六大产业集群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0%,获评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称号,"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跟进、关联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加速形成。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坚持"亩均论英雄",完善项目预审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工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深入推进企业综合分类评价。加快破除无效供给,全年处置僵尸企业19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200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50亩,成功嫁接引入大道模具、恒鑫汽车等一批高端承接项目。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中鼎跻身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企业,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1家,建成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各类标准23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83件。司尔特、恒达院士工作站正式挂牌,中鼎橡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设立,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重大项目有序推进。12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通过持续跟踪对接、汇报争取,一批事关宁国未来发展的牵动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重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抽水蓄能电站可研报告及施工设计加快编制,万家水库工程可研报告顺利完成。

(二)坚持融入长三角,发展活力更加强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制定出台《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宁国行动计划》,加速融入长三角现代化经济体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围绕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对涉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系统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网通办率达96.4%,在全省率先建成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系统,企业设立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工业项目施工许可办理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县乡村三级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协同办理,首批51个事项实现跨区域"异地申请、本地办理、异地领取"。1.6万平方米的"市民之家"正式投入使用,真正实现企业和群众"进一家门、办百家事"。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指导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1亿元,兑现财政奖扶政策3.2亿元,降低各类运营成本8.5亿元。园区承载显著提升。加快推进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绩效管理、突出正向激励、体现奖优罚劣,园区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快完善"一区四园一小镇"基础配套,河沥溪新水厂,南山、汪溪污水处理厂,经开区电镀中心,港口园区幼儿园、科创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运营,中德智造小镇主干路网全面贯通,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全省实施"跨区托管、一区多园"试点园区、中德国际智能制造合作产业园。开放融合不断深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组织市内企业参加进博会、上海法兰克福国际汽配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年亿元以上项目签约105个、开工75个、投产57个,实际利用外资3.4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着力构建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地,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即将开工建设,G329"二改一"河沥溪段建成通车。未来随着宣绩高铁、省际高速"断头路"建成通车,宁国融入沪苏浙交通瓶颈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三)坚持打好攻坚战,人居环境更加优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着力打造"两山"实践安徽样板。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进。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年空气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实现"双达标",水质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持续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完成南山公园黑臭水体、小南河三期治理,建立林长制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全省首创"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化经营"的砂石资源管理机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加工行为,拆除砂场及加工点26处,砂石无序开采破坏环境乱象得到根治。城市精美品质不断提升。获评省级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仙霞北路、国泰路等17条道路交付使用,宁虹公路市政段、跨东津河大桥建成通车,城市框架全面拓展拉开,路网通达性和微循环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天然气宁国分输站投入运行,图博馆完成主体工程,建成泗联河公园、东津河公园,新增城市绿道12.1公里,城市功能短板进一步补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个、背街小巷治理7条,设置智能充电设备82套,实施小区"清清亮亮"工程38个,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智慧服务项目,完成第六轮环卫作业改革,出台城区烟花爆竹禁放和文明养犬管理办法,城市精细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依法化解华贝广场、滨江御城二期、凤凰城三期等历史遗留问题,实行土地出让三年滚动计划和商品房销售价格审查机制,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营城市取得了初步成效。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以"三大革命""五清一改"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建成省级中心村6个,完成改厕3400座,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处,顺利通过全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验收。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公路36.5公里,实施生命防护工程80公里,改造新建农饮工程8处,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11座。青龙乡获评省级森林城镇,仙霞村、千秋村跻身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云山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域旅游提速发展。红楼梦文化园、真也天境等重点旅游项目加速推进,完善了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一批配套设施,建成了方云路、后东路等一批旅游公路。依托"皖南川藏线",探索实施换乘运营模式,引导游客自驾过境游转变为深度体验游。山门洞景区市场化经营效益初显,西村里、红杉林等景点备受游客青睐。成功举办第六届山核桃文化节、老式汽车公开赛、斯柯达自行车系列赛,宁国旅游宣传片走进《中国推介》栏目,向全球亿万观众讲述宁国故事。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2亿元。

(四)坚持提升获得感,民生福祉更加增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升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投入资金10.8亿元,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获评全省绩效奖补先进县。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发放各类社会保险金13.9亿元,新增城乡养老服务中心41个,新建儿童之家50个,残疾人之家(站)84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22户,棚户区改造776套,试点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交付使用河沥新城、南山东路保障房。完成中心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成运营国际农批商城。开通延伸城乡公交线路5条。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医保支付方式,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51个,发放移民直补资金1046万元。组建退役军人事务局,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第二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5所乡镇幼儿园完成维修改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3.1%。开发区实验学校、城南学校初中部正式招生,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师德师风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材料工程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市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综合医院有序推进,与安医二附院建立医联体。建成乡村流动医院2所,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宁墩、胡乐、青龙获评省级卫生乡镇。《宁国年鉴》荣获全国特等奖。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圆满完成换届。民族宗教、对台工作、侨务、外事、文学艺术以及粮食、供销、烟草、气象、物价、邮政等工作扎实推进,老龄、科协、关心下一代和红十字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持续强化。深入推进"五维共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开展打击"五霸"专项整治行动,成功侦破非法经营烟草、跨境电信诈骗、网络迷信诈骗等特大案件。集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成功化解信访积案13件,顺利完成重大活动、重要敏感时期维稳安保任务。持续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获评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市司法局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五)坚持提振精气神,自身建设持续加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在抗击"利奇马"台风、文明创建、"百日攻坚"等重大活动中,进一步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实干争先的精气神,凝聚了加快发展的正能量,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一是诠释了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面对百年一遇的"利奇马"台风灾害,38万宁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汇聚成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赋予了宁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广大党员干部、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医务工作者、民兵、蓝天救援、志愿者等,始终战斗在灾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和救灾最危险的地方,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勇做生命通道的探路者;以中鼎、司尔特为代表的广大爱心企业,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用大爱之心践行企业担当;以乐金美老人为代表的广大爱心人士自发捐款捐物,用平凡之力彰显高贵灵魂。在大灾面前,全市上下自强不息、生产自救,顺利完成房屋重建656户,抢修抢通水毁道路400余公里、水利设施152处、电力通信工程472个,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二是展现了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的责任担当。坚持"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进一步激励全市各级干部勇挑重担、竞相出彩,为抓落实、促发展积聚起强大力量。面对征迁领域遗留问题,始终坚持阳光征迁、依法征迁、公平征迁,坚决打击歪风邪气和违规违法行为,全年开展攻坚清零行动27次,完成征迁7.9万平方米,拆除违建近1万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宁国干部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时代本色。三是提升了依法行政、科学施政的能力水平。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面落实干部学法、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等制度,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离退休干部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9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13件、市长热线信箱1.1万件。巩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果,政务公开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压缩。严格精文简会,规范督查考核,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

各位代表,回顾2019年,我们深切感受到负重顶压的不平凡不容易,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风险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大压力":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受中美贸易摩擦、乘用车市场持续下滑等影响,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发展中的困难矛盾持续增多。二是财政收支的压力。随着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实体经济税收减收6.5亿元,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十分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压力巨大。三是争先进位的压力。面对县域经济"白热化"竞争格局,宁国发展总量不大、增速不快、质效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领跑安徽比肩苏浙压力巨大。四是灾后重建的压力。"利奇马"台风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创,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9亿元,灾后重建任重道远。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取得以上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广大投资者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宁国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认清当前复杂形势和风险压力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依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在机遇正在叠加,突出表现在"三大利好":一是宏观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国家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中央、省市围绕"六稳"和持续拉动有效投资,正在加快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我市高铁、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推进带来了政策利好。二是国家重大战略纵深实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布局重大项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三是自身发展优势加快凸显。宁国工业基础良好、生态禀赋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历届市委政府打下的坚实发展基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支撑。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转危为机,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在战术上主动作为,推动宁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二、2020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更是宁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开展质效动力变革年、乡村振兴推进年、全域旅游提质年、开放合作深化年、社会治理创新年活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实现"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各位代表,我们要按照市委提出的目标和方向,大力弘扬实干兴宁的优良作风,把准方向、拉高标杆,不断增强工作的拼劲盯劲狠劲韧劲,敢于跟高的比、同快的赛、与强的争,全力在各领域奋力冲刺、攻坚决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致力项目比拼,在加快发展中实干兴宁。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全力推进120个市级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00亿元以上。

一是抢抓机遇谋项目。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找准结合点,把准突破点,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包装一批战略性、支撑性大项目。积极开展宁杭(高铁)二通道等铁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拓展青龙湾通用机场服务功能,力争储备高质量项目100个以上。主动向上对接,畅通信息渠道,敢于无中生有、有中选优,力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挤进国家、省"项目笼子""资金盘子",力争全年对上争取各类资金10亿元以上。

二是精准对接引项目。聚焦长三角、突破珠三角、搜寻京津冀,围绕"一首两翼三主导"千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坚持"五个结合",全力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方向好、税收贡献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税源型项目,力争新引进10亿元项目8个以上,3亿元项目15个以上。积极推动与长三角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谋划实施一批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产业高端承接、精准承接。坚持"实绩论英雄"导向,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考核科学性、激励性和导向性,建立健全领导带头、部门协同、专人跟进的项目落地帮办服务机制。坚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注重项目甄别、严格项目预审、精细合同约束,实现高质量招商选资。

三是分类施策推项目。优化"1+3+8"分层分类联系和季度竞赛调度比拼机制,落实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工作专班制度,全力保障新建项目促开工、续建项目促竣工。集中全市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启动宣绩高铁征收征迁,力争项目尽快进场施工;开工建设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可研报告和施工设计编制,力争尽早通过核准适时开工建设;推进万家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完成可研报告审批,以牵动性项目大突破带动大发展。

四是强化要素保项目。高标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三区""四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全域空间规划"一张图",着力破解项目落地难题。力争向上争取指标1000亩以上,实施增减挂钩项目2000亩以上,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坚持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引进,加强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订单式教学,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破解企业结构性用工难题,力争全年新引进技能人才200人,新招引外来务工人员2000人以上。超前谋划、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征收征迁工作,力争完成房屋征迁23万平方米、土地收储1800亩以上。

(二)致力工业强市,在提质增效中实干兴宁。深入开展"质效动力变革年"活动,围绕提升工业经济首位度,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一首两翼三主导"千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力争挤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围绕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依托中德国际智能制造合作产业园,推进吉利科技产业园、上海道氟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强链型项目,实现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集聚。坚持以循环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为引领,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筹建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挖"中国耐磨铸件之都"产能优势,加快由低端铸造向轴承、机床、机器人等装备制造方向升级。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以关键元器件技术为突破口,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向现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依托云燕食品建成投产,引进上下游企业,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熟食加工基地。加快打造精密机床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力争新增规上关联企业15家以上。

二是全面提升发展质效。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个。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与沪苏浙合作设立离岸科创中心,力争市域外研发机构达到10家以上。进一步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杠杆放大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发展。坚持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申报科创板,持续打造资本市场"宁国板块"。继续推进质量强市创建工作,支持裕华电器、天亿滚塑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新增2家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全面推进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力争培育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

三是拓展园区承载空间和能力。坚持内涵挖潜和外延拓展相结合,整合经开区内部零星分散用地,最大程度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全力打造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桥头堡。围绕"一区四园一小镇"基础配套,建成中德智造小镇平兴变和污水处理厂,启动宁港水务一期改造和二期扩容、宁港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燕子山商住区公寓楼。加快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高水平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入推进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建投公司主体,不断提升整体经营效益。优化重点工业乡镇要素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全面推行项目落地"零障碍"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办理效率,持续完善"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样板区。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完善长三角"一网通办",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新设立企业网办率达90%以上。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真心实意为民营经济做好服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完善优化财政奖扶政策体系。引导金融信贷投放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力争全年完成新增贷款17亿元,担保公司在保余额突破20亿元。

(三)致力乡村振兴,在强村富民中实干兴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二十字"总方针,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推进年"活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产业振兴。以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为引领,加快农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确保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2%以上,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支持云燕、顺安等畜禽养殖加工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完成詹氏、山里仁技改项目,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广山核桃自然落果结网采收,提升改善产区生态环境质量。整合茶产业资源,做强做优"黄花云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引导竹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实施电子商务"三个一"工程,建成益农信息社102个,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30家,实现农产品物流村级全覆盖。

二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三大革命""五清一改",实行片区化整治,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实施无害化改厕8000座。加大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特色化建设孔夫、宁墩、灰山、姚高4个省级中心村,支持西村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山门村、盘樟村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美丽乡村建管水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