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4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9分钟

2020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7日在扬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张宝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三个名城"建设,在面临多重挑战和压力的形势下,努力实现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预计GDP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8亿元(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后增长8.1%),其中税收占比8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8.5%。"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荣获"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全票获得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承办权。

一年来,我们聚焦聚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名城扬州携手世界名企"合作恳谈会等招商活动,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47个,新落户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项目6个。沈飞所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创项目成功落地。中星北斗卫星遥感产业园、恒大新能源科技、中化三元锂电池、质子治疗中心及医疗产业等重特大项目签约落户。27个项目进入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56个,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6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62%。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双创"工作取得新进展,第二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52%。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新获批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58家。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50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新投入使用科技产业综合体67.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209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个、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个。扬州国际创新中心、北大科技园成立运行。新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16人。与扬州大学达成新一轮市校合作协议。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1.5万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的"323+1"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做大做强。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4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5%。扬州、高邮获评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3家、服务业重点企业600家。新认定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2%。电商交易额1350亿元,高邮创成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市。建筑业实现施工总产值4080亿元,获鲁班奖3个。

一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规上非电行业煤炭消费量削减15.2万吨。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费174.4亿元。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处置等工作扎实开展。完成7家市属国有企业混改。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市本级"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98.1%。建成24小时智慧政务大厅。新登记市场主体6.79万户,总量突破50万户。1344个市本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压缩59.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6.6%。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增长10.6%。出口85亿美元,实现正增长。对外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开发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8%、3%。在全省同类园区排名中,扬州高新区位居苏中苏北第一,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进位。

一年来,我们积极有效抓好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着力增强城市功能、提升乡村振兴水平。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连淮扬镇高铁扬州段完成铺轨92%,北沿江高铁工可通过评审。扬泰国际机场新开通北京大兴等11条航线。京沪高速改扩建、龙潭过江通道工程开工建设。东部综合客运枢纽、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西外环公路新集至刘集段等项目加快推进。启动江平路、运河路、润扬路等快速化改造。瓜洲泵站建成投运,长江镇扬河段三期、长江崩岸应急治理、槐泗河干流整治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着力优化城市环境功能。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打造永恒城市经典若干规矩的决议》,对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实行科学管控。东南片区改造七大类56个项目加快实施。扬农化工宝塔湾厂区实现停产和转型发展。头桥水厂、四水厂深度处理项目建成投运。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赵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主体竣工。启动市区市容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拆除违法建设5.77万平方米,出新36条路段城市家具。西部交通枢纽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完成老旧小区整治29个,改造城中村15个。新(改)建农贸市场9个。新辟、调整公交线路30条,新(改)建公交站棚52座,购置新能源公交车322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在我市顺利召开。新增高标准农田18.3万亩、高效设施农(渔)业8.43万亩。粮食总产285.6万吨。5个现代化生猪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新创农产品"三品一标"32个、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9个。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核全国第一,江都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扎实开展大棚房整治,96个违法违规项目全部整治到位。完成宝应、高邮、江都5个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河湖管护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新(改)建农村公路403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7个。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脱贫率99.9%,沿河、沿江地区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基本达45万元、55万元。

一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举办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大会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扬召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工建设。省市共建的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启动建设。隋炀帝墓、仙鹤寺、西方寺大殿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市运会、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举办"我心目中的扬州"创作朗诵等文化惠民活动720场次,新建城市书房13个,获评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新增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4个。推动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江都邵伯古镇、仪征捺山地质公园、高邮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创成4A级景区。"三把刀"特色步行街创成省试点街区。东关街质态提升、南河下综合整治工程有序推进。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接待境内外过夜旅游者增长10%。外事工作成效明显,举办东盟与中日韩文化城市网络启动仪式,与法国奥尔良市制定发布国内首个国际城市间地方标准,科技、文化、美食、旅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实现新突破。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狠抓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和生态环境修复,化工污染治理、非法码头整治等重点任务按时推进。扎实做好大运河沿线违规项目治理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禁捕工作。关停搬迁砂石码头和小船厂26家,取缔关闭散乱污企业644家,修复湿地4500亩。高宝邵伯湖退养还湖1.1万亩。完成成片造林4.34万亩,市区新增绿地147.3万平方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扎实有效。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完成61项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整治城市黑臭水体10条。推行大气国控站点复合"点位长"制,PM2.5年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邗江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大力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06项。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面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或淘汰。

一年来,我们高标高质做好民生工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确定的191项民生实事。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就业技能培训6.3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8.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5%。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到60%以上。试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新增颐养示范社区23个,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个。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新(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7所、中小学4所。新创省优质幼儿园11所、省优质职业学校3所。技师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顺利封顶,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建成使用。市、县两级"五大救治中心"实现全覆盖。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宝应创成省基层卫生十强县。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性质组织8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6个。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城乡日常管理机制,推进基层网格化治理。"三社联动"创新项目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开展校车安全专项治理、渣土车违法治理和货车超限超载整治行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退役军人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台湾事务、侨务、信访、人防、气象、科普、档案、供销、民族宗教、仲裁、妇女儿童、残联、慈善、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顺利完成市县机构改革、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成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319件、政协提案430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7万余条。举办新闻发布会193场。《寄语市长》、12345热线回复满意率分别达99.5%、99.9%。建成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归集数据资源4.7亿多条。认真抓好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督导组各项要求,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各领域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30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定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清单,建立并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巡查。着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12家。成立市级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保障中心,实施城市安全发展行动计划37项,夯实安全基层基础。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驻扬部队、人民警察、驻扬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扬州建设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振兴实体经济需要聚力发力;创新动能仍显不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需要持续激发;环境治理任务还很艰巨,资源集约利用水平需要加快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范整治各类风险隐患的能力需要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自身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作风不实、懒政怠政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获得感还不够明显,等等。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定力、增强动力、释放活力,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快建设"三个名城",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推动"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取得新成效。

按照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对照《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综合各方面因素,本着担当作为、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把"全面性"和"高质量"作为全面小康收官的基本点,作为安排今年目标任务的立足点,确保全面小康成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21%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0.0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以上,保持进出口稳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定目标,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确保完成省定目标,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紧扣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不断构筑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能,持续汇聚创新要素、积蓄创新能量、打造创新高地,加快构建相互融合、协同共进的创新体系。

提升产业科创水平。聚焦智能制造、通用航空、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水平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企业,高标准建设一批企业研发平台,推动重点产业向技术链、价值链高端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至48%。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大"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培育力度,推动400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60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加快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重点企业与研发创新平台协同、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形成"强强联合、以大带小"的创新格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新培育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3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交易额突破30亿元。

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与名校名院名所合作,支持沈飞所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清华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微机电产业园和研究院、中航研究生院、中科院扬州中心、哈工大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高效运营、做大做优。加快招引"双一流"院校来扬开设分校、研究生院,设立研发平台、转移转化机构,启动南邮研究生院规划建设,新增2个国家级、10个省部级标准重点实验室,布局形成30个市级重点企业实验室后备梯队。支持科研院所重大成果研发和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30项。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组织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00项,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00项。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让人才、科技与企业深度融合。

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发挥科技产业综合体孵化加速功能,打造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应用验证等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家,新引进企业1000家。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壮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优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本土企业、产业支持力度。力争"人才贷""苏科贷""扬科贷"等各类风险池规模达20亿元。放大"2+N"人才政策效应,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度,举办"绿扬金凤"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峰会,新建人才公寓4万平方米,新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优秀博士、科技副总各100人,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1万名以上。

二、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紧扣"323+1"目标,坚持把项目投入作为硬核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深度融合。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下好招商全市"一盘棋"、奏响招商部门"大合唱",聚焦欧美、日韩、"一带一路"国家和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强驻点招商、以商荐商、资源引商,市级层面每季度组织一次以上专题拜访和推介签约。完善招商引资组织、信息收集、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招商项目信息库建设,优化项目服务保障,着力招引一批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40个、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项目6个。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全力推进中星北斗卫星遥感产业园、上汽大众二期、恒大新能源科技、中化三元锂电池、腾讯云计算基地等百亿级项目建设。支持现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档升级,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5家以上。引导土地、资金等要素向重大项目倾斜,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

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重点打造2-3个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聚焦汽车产业,适应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提高整车制造产能利用率,主攻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着力打造"汽车城"。聚焦高端装备产业,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液压装备及精密制造、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研制推广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聚焦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加快产业向新型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聚焦航空产业,培育产业联盟,支持航空产业园、通用机场建设,着力招引一批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加快培育通用航空制造业及配套产业。聚焦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高端纺织和服装等产业,提升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提升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水平。推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大健康等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转变,加快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高端新材料等产业提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和国家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措施,着力培大育强扶小,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200家。制定工业大企业(集团)培育意见和"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建立10家国家级、100家省级、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推动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新增上市挂牌融资企业5家。积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完善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授权企业达1万家以上。尊重企业家,倡导企业家精神,深入实施青年企业家领航计划,关注关心新生代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成长,努力培育一支有情怀、有胆识、敢创新、敢超越的企业家队伍。

全面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度、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大项目、好项目招引上取得突破,使开发区成为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列省重大项目的展示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区域发展的大擂台,支撑县域经济做大规模、提升质量。积极打造特色园、园中园,依托现有的产业、企业,开展补链扩链式招商,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形成产业集聚。支持扬州食品产业园、邗江生物健康产业园、高邮光储充产业园扩容提升工程,推进中德梅泰尔工业园、中德扬州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加快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维扬、广陵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产城融合步伐,进一步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健全商务、金融、教育、医疗、酒店、餐饮等功能性配套,推动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力争扬州高新区、江都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同类园区前10位,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全省前15位,仪征、维扬经济开发区前进2位,宝应、高邮、广陵经济开发区前进3位。

三、深入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持续扩大城市影响力

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推进文旅与商贸、会展、园艺、体育等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打造文旅创新发展高地。

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聚焦大运河文化带"1+6+10"规划体系建设,编制大运河文化带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运河大剧院。加快古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度假区。推进邵伯、湾头、瓜洲等古镇保护利用。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运河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加快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深化"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编制"世界美食之都"发展规划,办好中国(扬州)世界美食节、早茶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培育提升"三把刀"特色步行街,建设美食城市展示馆,评选并授牌一批美食示范店。大力发展美食产业,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园,支持本地餐饮企业"走出去"连锁经营,推进淮扬菜国际化、旅游化发展。举办"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扬州年"开闭幕式、中日韩艺术展演周等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传千里、非遗进万家"系列活动。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扬州友城的交流互动和产业、商贸合作。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做好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建设和招展、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各项准备工作。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夜间旅游,打造8条文博场所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招引10项国际性赛事,办好2020年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国际排联沙滩排球巡回赛、第十三届中国旅游电视周等活动。力争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10%。

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扬州更加美丽宜居

加快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

加快江广融合区建设。紧扣打造未来扬州的CBD、高端产业的示范区、生态宜居的科技城,对标世界一流,进一步统筹江广融合区规划,增强整体性、协调性和前瞻性,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新城发展活力。高标准建设扬州软件园、中集智城科创金融中心、金奥中心等项目,建成东部综合客运枢纽、华师大实验初高中等功能设施,推进颐和医疗健康中心建设、七河八岛片区生态修复,让新城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安居乐业的家园。

扎实推进东南片区改造。围绕建设文化遗产展示区、文旅商旅集聚区、"城市双修"示范区,加快完善片区配套功能设施,加快布局新兴科创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融合区。推进大运河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和江都路南延、渡江南路等道路改造。实施江阳路、运河西路、施井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启动东南片区医养联合体、康养中心建设。

加强古城保护复兴。推进古城"八老"改造,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加快东关街、南河下、仁丰里等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保护修缮名人故居。实施小秦淮河、古邗沟环境提升工程,打造靓丽的沿河视觉廊道。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依托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建设一批小剧场、非遗工作室,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让老街巷焕发新活力、老手艺展现新特色、老品牌打响新口碑。

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连淮扬镇高铁扬州段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扬州段开工建设。全力推进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京沪高速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331省道宝应段、333省道高邮东段建成通车,推进328国道改扩建等工程建设。启动扬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作。持续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江平路、运河路、润扬路、万福路快速化改造,推进扬子津路西延、维扬路南延工程建设。新(扩)建公交停车场3座,新辟、调整公交线路15条,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20辆。开展新一轮交通拥堵点整治。实施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

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打造。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农业重大项目新开工30个、新竣工20个,加快建设6个50亿元特色农产品基地,深入推进市区菜篮子基地建设,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推进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新(改、扩)建现代化生猪养殖场5个。规划建设市级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额增长5.6%。壮大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个。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