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气象系统2017年工作总结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2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深圳市气象局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城市质量提升年"的工作要求,突出服务大局、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弥补短板,努力争当"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气象尖兵,在服务质量、智慧气象、体制改革、从严治党等方面有新成效。

一、2017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服务大局"的重心,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

今年以来我市呈现"降水阶段性集中、龙舟水强、台风影响重"的特点,全市平均降雨量1884.6毫米,共发布233次预警信号,其中影响较大的台风预警24次、暴雨58次、雷电94次、大风12次。遭遇2008年后最强龙舟水和个数最多、影响最重的台风过程。我局3月15日就提前进入汛期值守,建立"三人领导带班制"和"双首席服务制",强化市区两级气象保障,在全市防灾部门共同努力下实现逢"大灾"无"大难",全年气象灾害防御零死亡。台风暴雨预报服务质量双提升。台风24小时路径误差缩至65公里,暴雨预警准确率由67%提升至70%,提前量由70分钟延长至75分钟。雷暴尺度集合预报被中央气象台引进,新推出的台风风雨综合影响指数在"天鸽"等台风和暴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广东省气象局肯定并推广。气象防灾"双平台"凸显智能化。通过责任、任务、人员、风险、探测站点等5张清单明确属地管理职责和联动联防事项,新增7种数据,完善融合22类基础数据的应急"一张图";局领导带队逐一调研、专业人员靠前服务、气象灾害预警联动协同化平台全面推广三管齐下,打造智能化的线上区级气象台,做实基层气象防灾服务,获中国气象局主要领导肯定,要求在行业推广。灾害天气探测布局科学化。更密-新增30个自动气象站点,密度提高至3.8km×3.8km;更高-356米气象梯度塔、平安大厦600米楼宇站等发挥效益,为风灾风险评估和城市冠层特征分析、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支撑;更广-依托中国气象局超大城市综合探测试验,通过IPHONE、生毛豆传感器等更广泛获取气象观测数据,探索观测社会化。气候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更趋融合化。完成《粤港澳大湾区气候风险及深圳应对策略》、《东进战略热潮下关于坪山气候环境问题的冷思考》等研究成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支撑。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等市重点工作的气象服务,实现24个试点区域热岛实时自动监测和查询分析。组织国内气象、轨道建设权威专家完成"云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专家论证和研究报告,为其设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保持"先行先试"的势头,推进气象管理体制改革

紧扣"放管服"深化防雷体制改革。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落实建设工程防雷许可职权移交,推动出台《深圳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决定的实施意见》,并牵头建立由气象、住建、交通、安监等部门组成的防雷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已召开2次联席会议进行工作移交、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等事项。跟进修订《深圳市气象局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制度、流程,通过信息共享和标准化减少6种申报材料。实现做好放管结合的加法。以公平为原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防雷装置评价、检测等防雷技术服务;以标准为先导,通过制修订雷电防护相关强标和3类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指南,督促企业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以信息化为手段,试点30个重点单位防雷在线监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查处安全隐患单位88家,督促整改完成率达97%以上。促进"优化服务"的乘法。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任务,许可事项全面进驻省、市办事大厅,实现行政许可全流程100%网上办理、提前办结率100%。

吸引高层次资源推进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联合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与腾讯、阿里、联通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在智能预报、智慧服务等方面有新探索。协同科研院所力量,与北大、中大、哈工大、国家气候中心、气象中心等科研院所和业务机构合作开展气象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创新,更好发挥气象数据与各行业数据融合应用的服务效益。激励内部科技团队,建立了预报预警、城市气候、气象安全等6类11个创新团队,高工以上人员担任团队领头人,通过搭平台、交任务、压担子、严考核,激励科技人员快速成长。

搭建共享平台发展气象服务体制改革。需求引领。召开行业服务对象座谈会,特殊专项服务、社会公众需求提交给社会企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围绕本地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进行科研攻关。搭建平台。开展气象应用创赛,吸引45个团队参与,近1000名社会人员从事气象工作。联合承办2017CIKM国际会议中基于人工智能的"短时定量降水预测"挑战赛题,吸引清华大学、中科院等1395个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参加,前三名优秀算法纳入我市短时临近预报应用。指导扶持。搭建深圳市智慧气象应用创新平台,建立筛选、支持、管理、验收制度,25家企业(团队)入驻平台,已有6项产品成功投入到民生实事、科普、保险等领域服务。

(三)把握"创新驱动"的关键,力促固定资产投资提速提质提效

新一代气象雷达工程如期完工。雷达塔已封顶并完成雷达设备吊装,12月底开机试运行。提前通过广东省及港澳等地现有双偏振雷达数据开发新一代雷达的预警预报服务产品,从而缩短雷达建成后的业务服务衔接进程。全面推进"智慧气象"重点工程。省政府重点工作"平安海洋"深圳气象保障工程、广东省气象数据深圳备份中心、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监测系统、智能预报业务系统、智慧气象服务系统等项目全面启动,将在2018年汛期提高突发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的探测预警预报能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实现快速精准发布。全面连接市区两级政府及15个部门22类39项预警、32项应急预案的实施;联合并督促三家电信运营商升级突发事件预警分区发布系统,短信发布速率提升至5000条/秒,全网发布时效缩至2-3小时,实现分区靶向发布。2017年共启动全网预警短信发布25次,覆盖4.6亿人次,其中异地漫游用户1.05亿人次。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获专家高度评价验收。重点实验室研发80多项成果,95%以上转化为业务服务产品,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实现国家级科技项目零突破,实验室验收评价为"优秀"等级。依托超大城市综合观测试验探索强天气秒级观测技术。打造气象探测"一技术一应用一平台",实现秒级观测采集和输出。开展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试验,提供了更细致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数据,为精细化预警预报提供支撑。牵头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按照广东省气象局的部署,牵头组织珠三角气象部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重点针对以蛇口、前海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区域的探测布局、资源整合、科技创新、预报服务进行顶层规划设计。

(四)发挥"从严治党"的作用,打造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以"三张清单"为准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党建三张责任清单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督促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积极主动配合完成市委巡察组驻点巡察工作,针对巡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立行立改,党的建设和廉政风险防范得到新提升。完成市委组织部委托、市审计局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工作。以"两学一做"为抓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制定方案依托"两学一做"多种形式在全局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开展"三比一促"等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促进党员干部通过以上率下的行动担当、夙夜在公的使命担当、尽心尽力的责任担当,推动深圳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全省行业前列。以法治建设为重点理顺行政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法律顾问制、健全法制审查机制、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等"1+5"文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程序等,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任务。重新梳理机构职能和工作流程,全面准确履职并提高效率。以分级分类为特色健全干部培养机制。完善各类干部进出、培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健全首席预报员责任制,提高业务骨干的担当意识;根据人员、岗位、级别差异,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培训计划,完成4位处级干部挂职锻炼、2位首席预报员交流培养等。

二、存在问题和2018年形势研判

(一)存在问题

一是气象服务能力尚无法完全满足城市精细治理的需求。受限于当前气象科技水平,粗时空网格的气象预报与深圳高经济、人口密度的背景不适应,精细化预报能力仍无法满足市委市政府的特定防灾减灾要求。二是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面向市民的覆盖面、推广度不够。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不够,市民还难以感受到气象服务的突破。三是人才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新时代新气象的需求。缺乏科技领军型人才和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结构呈现"两头重中间轻"。

(二)2018年形势研判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双重作用下,深圳所面临的极端天气、气候风险日益上升,2018年最主要的气候风险:一是季风带来的持续性强降水频发,二是强台风进入我市500公里范围带来的强风雨。三是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突袭。在严峻的气候形势下,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不死一人"的防御目标,气象服务面临更大挑战:一是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里,更好的应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对现有气象业务体系带来的挑战。二是在气象行业特殊的管理体制下,国家级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体制改革带来气象业务资源高度集约在上层,本地气象服务在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挑战。三是社会公众、防灾决策对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服务供给难以满足的挑战。四是深圳气象科技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科技实力难以满足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