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74篇(第8/21页)
瞄准补齐夜间城市管理短板,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标,邢台市着力打造"不打烊"城市管理服务新模式,使城市实现"7×24小时"全天候管理,建立起无死角、零盲区的邢台城管新模式。"不打烊"机制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出动人员2.5万人次,出动车辆6800余辆次,发现问题1.7万余件,均及时进行处理,主城区夜间市容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老年代步车、工程运输车及违法停车"三车一违"以及"一盔一带"、电动自行车挂牌等专项整治,有力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电动自行车号牌123.7万副。市交警支队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市区52个交通岗部署警力520人,每天7时至19时集中开展教育劝导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未佩戴头盔攻坚行动,采取"三区、二选、一提升"柔性劝导教育方式,使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意识深入人心。
让城市颜值成为邢台的靓丽风景,让城市气质成为邢台的鲜明标识,让城市文明成为邢台的重要根基。邢台将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创建,朝着城市更文明、生活更幸福的愿景,笃定前行。
乘风破浪扬帆劲奋楫笃行开新局-甘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十年回眸,沧桑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跨越,在甘肃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终于历史性得到解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人均翻了一番;全省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两大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
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是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面临着扩大经济规模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
十年来,甘肃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将着力点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总体走上了良性循环可持续的轨道。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金秋八月,河西走廊,一台台风机日夜不息,一块块光伏板熠熠生辉,丰沛的绿电从这里送往全国多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甘肃近年来立足资源能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努力培植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新能源在建项目2500万千瓦,并网装机3200万千瓦、同比增长31.7%,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49.6%,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全国排名第二位;新能源发电量3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占比达到了28%,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构建的重要牵引。
作为我省新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甘肃电投集团近年来加强与省电气集团、兰石集团等企业合作,以新能源电站投资建设与运维服务为牵引,发挥新能源产业链主作用,带动省内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
酒钢集团在做强做精"钢"产业的同时,发力新能源产业。酒钢西部重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形成风、光电两大系列产品,"酒钢西重"牌风电塔筒走向全国市场。
兰石集团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拓展光伏多晶硅、核能、氢能等新能源装备市场和能源工程服务市场。
目前,省属企业在新能源发、输、变、配、用、储等领域已具备制造与服务的优势,正构建"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格局。
十年来,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兰石集团重装炼化公司专业制造焊接一车间,堆焊班班长何新亮每天一上班,就拿出手机登录"焊接"APP,依据生产计划,向当班的焊工下达派工任务。
"在以前,我们派工必须把大家叫在一起,分工、登记,之后大家再去领焊接材料。"何新亮告诉记者,"近两年来,有了这个数字化生产平台,不仅省事、省时,还实现了无纸化、不见面办公,这在疫情期间实现了防疫、生产两不误。"
在金川集团三矿区,矿井运输、提升、充填、通风系统全面实施数字化升级,以前1000人一年采100万吨矿石,现在可采300万吨矿石。
据省政府国资委统计,近年来,我省省属企业建成30个数字化车间,重点企业设备联网率达40%以上、"上云用数赋智"率达70%,有力推动传统产业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路径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十年来,我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比翼齐飞,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3897亿元,较2017年增长45%,一产增加值连续5年全国排名前四。全省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8年的18.3%提升到2021年的27.9%。
十年来,甘肃发展最大的成效就是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我省立足省情特点和优势,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齐抓,扎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不断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焕生机,去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稳步推进,正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酒钢宏兴股份不锈钢分公司产品展厅,小到世界名牌剃须刀片,大到高端汽车排气系统、装饰条,以及水电站的不锈钢配件,都有酒钢不锈钢产品的身影。
"目前公司具备年生产120万吨不锈钢能力,产品有70余个钢种,多个品种品质国内领先。"宏兴股份不锈钢分公司精整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姜利庭介绍。
酒钢是如何做到的?
姜利庭介绍,近年来企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企业逐步走向高品质、差异化、多品种的科技兴企发展之路。酒钢锌铝镁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光伏产业、畜牧行业、渔光互补项目、钢板仓等多个领域,加工制品出口阿根廷、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
在金川集团,科技创新被亲切地称为"传家宝"。
在新改造的金川集团镍冶炼厂闪速炉前,镍冶炼厂副厂长杨贵严介绍,这是行业内世界首台用于镍精矿干燥的蒸汽干燥设备,投产以来,干精矿产能从每小时80吨-90吨提升到160吨-180吨。蒸汽干燥机替代燃煤干燥机,一天节约用煤180吨,一年节约6万多吨,按照每吨煤1700元计算,一年节省上亿元。
2012-2021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截至目前,省属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6898件。2013年以来,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92项,制定行业技术标准444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序实施重大科技任务,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持续增强创新主体活力能力,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由2012年的53.8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60.52万人。
十年来,甘肃发展最大的进步就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我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水平建设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了覆盖多学科方向和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体系,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十年前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8位。重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已组建8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近3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近5倍。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5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达到9.21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加了7.16万公里。运营民航机场9个。全省东进西出、南拓北展的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内畅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建成通车,开辟了一条由西北到西南距离最短、最便捷的运输通道。
说起兰渝铁路,家住渭源县大山深处的青年郭思亮感触最深的就是,离家更"近"了。兰渝铁路开通之前,在兰州交通大学上学时,每逢放假,他要早早订兰州南站到家乡的汽车票,4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兰渝铁路通车后,从兰州回家只需1个小时。
路畅了,吃水也更方便了。
在东乡县沿岭乡大沿村,一年四季不愁用水。如今,在村里想找一个曾经用驴驮水的木桶都难了。村民们笑着说:"木桶早已经当柴烧了!"
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为陇中地区乃至全省优化产业布局、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撑。二期骨干工程2021年9月底建成通水,各受益区的配套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将在今年全面建成投入运行。受益区将覆盖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市13县区,有效解决甘肃中部600多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并新增农业灌溉面积近50万亩。
十年来,甘肃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十年来,甘肃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积极抢抓用好国家倾斜政策,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里程增加2.5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增加2710公里。
回望十年,令人振奋;展望未来,豪情满怀。陇原儿女正以踔厉奋发的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让县域经济迸发新活力-邢台市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综述
长征汽车新能源重卡成功上市,创造了全国第一辆以液氢为燃料的氢燃料电池重卡、全省第一辆纯电动重卡和第一辆氢燃料电池重卡"三个第一"。
"沙河玻璃"获评中国最具潜力区域品牌30强之一。
逐步淘汰煤矿、铁矿、石膏、石材等资源依赖型产业,培育发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骏业纤维、溅射靶材、高富氮化硅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临城。
......
县域强则全市强,县域兴则全市兴。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省委书记倪岳峰对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提振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精气神,真抓实干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省107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中,仅我市就有20个,占比18.7%,数量居全省第二,县域经济活力涌动。
建强特色产业集群筑起发展"四梁八柱"
由于给玻璃穿上了一层外衣-沙河湡久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水性保温隔热玻璃涂料,每逢供暖时节,沙河市赵女士家中温度总比邻居家高出好几度。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过程中,沙河市依托玻璃产业基础,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集群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眼下,湡久公司正加紧研发智能光谱选择玻璃涂料,并将它与玻璃生产线相结合,计划应用于未来新建建筑。
不仅如此,在沙河,德金汽车玻璃、金石信远镀膜玻璃等一批高精尖项目落地开工,玻璃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
"我们研发的房车车载电源系统可与进口产品比肩,而且还使国产房车电源系统成本下降了一半。"日前,河北瑞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瑞自豪地说。这家从事新能源汽车创新定制化服务的平台企业,正趁着信都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东风,争当新能源产业细分市场领跑者。作为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的一员,信都区装备制造业集群营业收入已突破300亿元大关。
内丘县围绕中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生态康养等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今年已引进项目60个。
"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广度不断拓展,雄安新区建设明显加快,为我市借势借力、跨越赶超带来了历史机遇。为此,各县(市、区)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共识:把现有的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好、利用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正当其时。
今年以来,全市确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头部企业205家,通过上市、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强链补链、金融助力和特色打造六大行动,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
中钢邢机冶金轧辊产销规模世界第一、产品品种全球最全,金沙河集团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挂面生产企业,一批"大块头"企业占据行业领先。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太阳能单晶硅及电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轴承生产销售集散地、全国最大的宠物食品生产基地和猫砂生产基地等一批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特色基地相继涌现。
放眼全市,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发展正成为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一致"法宝",产业规模化集聚的"聚变"效应日益凸显。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打造更强发展引擎
前不久,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新一代中厚板高铬系列和高速钢系列材质轧辊,成功应用于中板、厚板和炉卷轧线,在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上实现新跨越。
在邢台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中,一批产业重大技术需求项目加紧谋划、一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加紧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紧实施、一批科技招商投资项目加速落地。
截至目前,我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加强院士等高端智力引进,先后建设平乡自行车、清河汽车、清河羊绒、临西轴承、宁晋电线电缆、临城水泵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院士工作站达到3家、院士合作重点单位达到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总数达到102人。
争取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8项,争取资金9744万元,较2021年全年增长50%以上。
安排项目经费1099万元,支持项目124个,引导、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力度空前。
上年度,全市共有685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同比增长16.5%;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9.3亿元,同比增长59.9%;减税4.79亿元,同比增长59.67%,享受政策的户数、金额以及增速均创历年新高。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2家,获得省级专精特新骨干创新发展项目1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项目17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今麦郎、金沙河、晶龙、富岗苹果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邢台产""邢台造"特色产业知名品牌获得市场青睐。
科技创新,业已成为拉动邢台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按照计划,年底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0家,依托县域特色产业、优势学科领域和骨干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25%以上。
精准落实惠企政策稳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规划,今年全年,全市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加15%以上,总量突破4800亿元。
如何保障目标落到实处、发展取得实效?
我市全面对标省委、省政府"1+20"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了扎实稳定全市经济运行的一揽子措施及相关配套政策,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原则,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
"500多万元留抵退税提交申请后很快就到账了,这笔钱来得真是及时!"日前,正在筹集原材料货款的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隆尧分公司财务经理张泽宇说。
今年以来,我市重点围绕省市重点项目、25条重点产业链、专精特新等重点领域企业和项目,以"真金白银"支持其"强筋健骨",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为着力点,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工业设计、标准建立、品牌培育、上市融资、协会支持等方面提质提速,推动存量经济实现新提升,赋能产业链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向产业高端迈进。
与此同时,实施"链长"负责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张产业链导图"模式,组建产业链工作专班,制定产业链工作方案,定期会商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深化政策宣传引导和落地落实,加强金融小分队指导帮扶,鼓励重点产业链企业、行业与高校等共同打造工业诊所、小微双创基地等服务平台。有关领导包联服务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对205家头部企业强化要素保障。截至目前,已解决涉及人才、融资、科技创新等方面问题120余个。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厚植经济发展沃土
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营商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体现区域治理效能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承诺制改革让我们提前2个月开工。"日前,邢台闳轮自行车有限公司童车及零配件厂项目负责人谭明飞连连为承诺制改革点赞。
邢台欧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地源热泵专用管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产品下线,整个周期仅用90天。
河北龙大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年产12亿只纸容器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建设仅用7天。
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的背后,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所属县域深入实施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金融环境提升工程,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审批效能,开辟项目建设"快速路"。
持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扩大承诺制实施范围和企业承诺事项范围,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政府承诺内容、企业承诺内容,简化实施程序。今年已有120个项目纳入承诺制管理,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着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网办,大幅压缩全流程审批时间,推行并联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办理工程建设项目8880件。
据统计,上半年,我市净增市场主体37322户,完成省定年度目标78.03%,排名全省第一;办理超95%以上的纳税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60%的简单商事案件在诉讼服务中心实质性化解,超过70%的商事案件适用速裁程序30日内审结。
十年华丽"蝶变"-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年发展成就综述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于2012年8月20日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一张白纸起步,围绕"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定位,乘"一带一路"东风加速对外开放,一跃成为全省经济新引擎。
十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0万人,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
打造国家高端精细化制造基地
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兰州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数据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以上,全省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区域发展增长极地位日益凸显。
身为中国石油化工机械的开创者和"装备中国功勋企业"的兰石集团,多项技术填补了我国石化装备工业国内国际空白,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的摇篮和脊梁"。
兰石集团副总经理、兰石重装公司董事长张璞临说,作为首个"出城入园"入驻兰州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的项目,兰石集团目前已实现了由单一石化装备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迅速实现营业收入由40亿元向60亿元的大幅跨越。
甘肃建投集团更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深耕海外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合作根基。
"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和蒙古国签订的62列出口销售订单近日已完成首批交付,这也是'新区造'低平板列车首次走出国门。"甘肃建投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一剑说。
立足兰州制造业发展基础,兰州新区引进以兰石、甘肃建投、兰电、兰泵、博睿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形成了石化重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核能配套、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等产业体系,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产业化基地、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十四五"末产值将达到200亿元,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重振"兰州制造"辉煌。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打造千亿级国家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精细化工产业园。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的绿色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材料后加工等产业,已落地项目200多个、总投资超600亿元,落地产品中近百种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
深耕通道经济拓展国际"朋友圈"
8月初,甘肃首趟多式联运中老班列到达兰州新区,又一次开辟了甘肃连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快捷国际贸易通道。
"兰州新区将通道物流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构建'通道+物流+产业'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同向发力,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兰州新区商投集团副总经理吴消滔介绍,目前国际货运班列货物涵盖工业基础原料、农副产品、日用百货、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从大宗货物、化工原料,到老百姓的消费日用品,应有尽有。
据了解,围绕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兰州新区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兰州新区实现贸易额82.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甘肃省贸易额超过16%,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已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开通运行"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550列以上,涵盖中欧、中亚、南亚以及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等多条班列线路。与此同时,兰州新区还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业务往来,打通兰州至达卡、曼谷、新德里、加德满都等货运航点,获批"兰州-拉合尔""兰州-加德满都"第五航权,联通兰州至东盟、南亚、欧洲地区国际空中商贸物流通道。
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十年高速发展,成绩斐然。兰州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荣获"联合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20多项荣誉,迈入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2022年上半年,兰州新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稳岗拓岗等重点工作,实现GDP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制造业投资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9%,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奋进十年路,启航新征程。
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兰州新区正处在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三新一高"导向,抢抓"一带一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机遇,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全球思维,全力践行国家"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在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中先发力、带好头,全力打造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按照规划,2025年兰州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2035年建成经济繁荣、生态秀美、和谐宜居、具有强大引领示范效应的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人才聚乡村振兴添活力-屏南县人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屏南县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择优选派170多名"一书记三大员"下沉乡村一线;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吸纳第一批1100名乡村人才入库;首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招募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从296名报名对象中精选61名,匹配服务结对项目71个;通过"三创三引"引才机制,吸引16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创人才来屏安居创业......
近年来,屏南县深入贯彻落实市、县党代会精神,坚持走屏南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重点围绕山区县乡村振兴人才制约瓶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求解思维,在夯实选育根基、拓展引进渠道、搭建使用平台、加强政策激励、强化组织保障等实践中,推动人才在乡村一线汇聚、作用在乡村一线发挥、工作成效在乡村一线体现,形成了"组织搭台、人才唱戏"的良好局面。
强支撑-汇聚各方人才
日前,记者走进屏南辰颐严选电商产业园,只见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几十名工人正紧张地打包银耳、海带苗、菌菇等农产品,货物逐一被搬上快递运输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家日订单量平均在3万单左右,订单来自全国各地。"福建鲜珥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鲜珥家")负责人黄金门介绍,去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直接带动就业500多人。在屏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新厂房于今年4月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