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33/46页)
榆林还通过开展人才助力民企转型行动,建立民企人才服务中心,连续9年累计为500多家规上企业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2950名,相关工作获评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
三、创新驱动依托高能级平台集聚人才
近年来,榆林通过积极引进、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让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事业能出彩。
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秦创原创新资源与榆林创新需求对接,按照"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人才基地、榆林转化"四大功能定位,形成"一原两地多区"总体思路:围绕"一原",树起榆林秦创原"大旗",市县两级成立15个创新促进中心;围绕"两地",在秦创原总窗口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沣东)打造榆林"主中心",先期入驻榆能集团等单位9个项目;在榆林高新区秦创原大厦建成"副中心",在孵企业117家。开展秦创原"百日攻坚"行动,与大连化物所、西安交大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飞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携手中科院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计划连续十年每年投入1.5亿元,用3至5年时间构建由10名院士、20名领军人才、300名硕博士组成的"123"高端人才方阵。目前,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已正式投运,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每年联合培养人才规模约200名,榆横示范基地已落地2个中试项目、4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达208亿元。
高标准推进科创新城建设。抓住省十七运在榆举办契机完善科创新城基础
设施,已完成投资120余亿元(其中征地拆迁24亿元、项目投资96亿元);积极引进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项目,科创新城创新港、西北大学碳中和学院等一批创新载体落地,引领榆林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创新之城、人才之城已具雏形。
四、典型带动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榆林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培树先进典型,完善保障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其间,榆林启动了100个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评选工作,并从2022年开始,在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科技试验示范站、专家工作站、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学校和卫生院等服务基层一线的单位中,每年创建评选25个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建立跟踪管理、动态调整考核机制,对示范点给予经费、技术服务、人才激励、成果应用等方面支持,持续激发各级各类人才下沉基层、引领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用心用情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近年来,榆林还坚持"在政治上引领、在事业上支持、在生活上温暖"工作思路,推动形成"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教育活动,组织优秀人才参加"国情研修""人才大讲堂"等活动。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榆林治沙精神,培树了路生梅等一批矢志爱国奉献的人才典型。建立市级领导"点对点"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探索设立政府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支持优秀人才申报中省人才项目,建立专技人才带薪培训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一事一议""一条龙"解决高端人才安居住房、医疗保障、家属安置、子女就学等现实需要,让人才干事创业无后顾之忧。
塞上天地宽,骏马好驰骋。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已经开启,正呼唤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一起闯出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的"榆林路径"。
山水灵动舒新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9日)
触摸城市发展建设的脉搏,十堰在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如椽笔在握,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驻足回看这座城市成长的轨迹,纵览十年来华丽转身羽化蝶变,一幅记载着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气势如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深化市容治理,一座富有特色、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宜居宜业城市跃然而出。
一、科学规划高位谋划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资源利用和常态管理全过程。
我市以战略性、前瞻性眼光规划城市建设、谋划城市未来,用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规划,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域治理样板城市,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
创新、融入、整合、行动,一系列的韬略在研磨中诞生。
在编制和实施规划中,我市围绕建成"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全面推进"1+N"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公布中心城区建筑色彩、建筑立面及美丽乡村建筑风格指引,修编综合交通规划体系、中心城区山体保护规划,审查海绵城市、地下空间等多个专项规划,高起点推进汉江生态城、"多馆合一"等重大项目规划编制,为城市扩能升级提供支撑。
生态资源是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我市积极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大力建设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力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断提升供排水行业监管质效,深入推进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二、补齐短板基础设施更加健全
"墙面翻新了,路面平整了,健身器材也安装了"张湾区花果街道铸一社区铸一新村小区退休职工施一知对改造后的小区赞不绝口。老旧小区发生的变化,居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近年来,我市紧盯民生热点,强化职能担当,民生项目高效落实。
--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切实改善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全面改造更新城区燃气管网;大力整治转供电、转供水、转供气等突出问题;全域整治违法建设,坚决遏制增量、系统清理存量。
--改造老虎沟农贸市场、光明市场、顾家岗市场、夏家店市场、花果犟河市场、张湾大市场、东风市场等,全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到"食、住、学、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有效解决"地下埋管、天上牵线"的城市病。新建和改造林荫大道一号线等城市道路30余条,对城区89条市政道路展开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一批过街天桥投入使用,城市交通更畅通、群众出行更便捷。
--开展建筑物外立面洁化,提档升级户外公益广告,推行"路长制""门前三包"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措施。实施"鲜花上街""立体绿化"等绿化美化工程,新建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改造提升道路绿化景观,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绿色福利。
坚持交通先行,十西高铁、武当山机场国际航站楼开工建设,十巫高速公路中段建成通车,十淅高速公路、十巫高速公路北段加快建设,房神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改扩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有条不紊,无接触配送、网约车、定制公交、定制客车等新业态竞相发展。
迎着朝阳,从人类老家郧阳出发,三合汤的香辣尚在唇齿间徘徊,天河之水已在脚下流淌,徜徉在诗经文化的深邃里,竹溪蒸盆的芳香款款走来,掬一捧清澈的汉江水,在桃花源里体会天人合一的安逸恬静。随着内联外通交通格局形成,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十堰俊秀的山山水水,近距离感受厚重的昨日今朝。
三、精雕细琢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楼宇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有序行驶的车辆、徜徉陶醉于公园广场的休闲人群构成一幅幅色彩厚重的油画走进十堰,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一种生机,触摸到的是一股现代化气息。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越是细微之处,越是窥见真章。
建立城市管理综合考核体系,实施网格员日巡、社区周查、街道月核、市区季督的四级日常巡查制度,借助城区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抓拍取证,推进不文明行为常态化治理。
开展畅行车城综合治理行动,在交通路口增设待行区,在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建设停车场、施划停车泊位,研发违停语音自动劝离系统,群众出行更加畅通、便捷、安全。
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模块化集成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调度等应用系统,建立公共设施短板问题数据库、城市管理日常巡查数据库、文明观察团(市民投诉)数据库,所有工作通过智慧化信息数据系统进行动态监管。
"热了,能在这儿休息一下,渴了有免费的茶水喝,还可以用微波炉热饭吃,非常方便。"我市在主城区专门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建设102个"爱心驿站",配备微波炉、热水器、空调等设施,为他们提供休息纳凉、歇脚充电、免费饮水等服务。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城市的温度息息相关。我市在交通场站、医院景区、政务大厅、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修建轮椅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施划专用无障碍停车位,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方便残障人士出行,传递文明温暖正能量。
浓墨重彩绘新景,山水灵动舒画卷。十堰,正向着建设繁荣兴旺、宜居宜业、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城市阔步前行。
商务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党的十八以来西藏区商务部门工作综述
(2022年9月18日)
扩内需、促消费迈上新台阶,重项目、畅流通实现新突破,优外资、稳投资展现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商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锚定"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不断提升促消费、扩内需、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合作质量与效益,商务工作对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一、扩内需促消费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长远来看,消费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区紧紧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聚焦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和促进释放农村消费,开展消费提升行动,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步行街和商业中心等消费平台,积极培育限额以上企业,多途径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扩大大宗商品、生活必需品消费,特别是近两年累计投入3亿余元开展促进消费活动,有效激发了消费潜力,形成了以消费提升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渠道的强大区内消费市场。
万达、百益、永辉等大型连锁超市相继落户西藏,特色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及步行街等城市商圈、便民生活圈健康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0.34亿元,比2012年的318.39亿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7%,消费拉动经济的引擎动力更加强劲。"没想到网上购物在西藏也这么方便,今天在京东下单,明天就能到。"前段时间到拉萨的游客杨先生说,十年前来西藏时,生活类用品还只能在店里买;现在,偏远的农牧民群众都能使用智能手机,享受网上购物的便利。
在促消费工作中,我区始终把改善民生、保障丰富的生活物资作为重点任务,与青海、甘肃、河南、山东、四川、云南、新疆7省区建立联保联供机制,加强生活必需品监测监管,建立监测样本企业56家、应急保供企业50家,平抑了物价、改善了民生、凝聚了人心。2012年以来,全区累计建设乡村加油站100座,采配9180吨低氟茶向全区306万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发放。特别是今年突发疫情后,我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强化货源监测,加大调运力度,以片区和网格为单位,开展"社区团购",推行线上销售线下"零接触"末端配送,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保障了疫情期间生活必需品供应和物价平稳。
二、畅流通兴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西藏芒康县电商物流成都分拨中心",不仅开通了成都至芒康快运专线,使成都与芒康间的小件货物能够次日到达,还能把芒康县辣椒酱、葡萄酒、藏香猪肉等农牧产品从成都代发至全国各地,极大降低了农牧产品上行物流成本。同时,该中心还自建冷冻库、保鲜库,芒康县新鲜松茸、藏香猪肉等已实现了成都冷链仓储,并发往全国各地。
互联网时代,农牧区要想富,先要畅通物流。10年来,我区商务系统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支撑作用,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农牧区商贸振兴行动和商贸流通畅通行动,出台加快农牧区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在班戈、申扎、措勤、八宿、错那、仲巴6县开展偏远乡村果蔬配送工程试点,推动商贸流通体系向农牧区延伸。目前,累计建成重要商品储备库39个、农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33个、县级农贸市场74个、冷链仓储面积11.3万平方米,商贸物流企业230家,逐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6市地为节点、覆盖74个县区和重要乡镇的商贸物流网络,商业网络逐步完善。
物流的快速畅通为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区始终把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打通乡村物流体系的重要抓手,电子商务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15年开始,我区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为载体,实施电子商务工程,推进农产品电商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培育和发展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基地;
2017年,京东仓储物流园落地拉萨,"三通一达"等电商企业陆续进驻西藏并覆盖74个县区;
2019年,西藏成为全国唯一获批以整区推进形式开展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作的省份;
2021年,西南地区首个高智能"地狼仓"建成并投入使用;
10年里,西藏的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截至去年年底,区市县三级电商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乡村服务站点1090个,累计实现成交额逾1400亿元。
三、稳外贸优外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今年7月20日,拉萨综合保税区完成首票业务,实现了封关运行,填补了西藏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区在打通对外战略通道、深化外向型经济发展上迈上新台阶;
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获国务院批准,争取中央外经贸发展资金2000万元支持建设,累计注册企业538家,落实引进项目52个,完成投资17.5亿元,我区外向型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招商引资载体和平台不断完善、逐渐拓宽;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我区稳外贸、优外资工作的生动写照。10年里,我区紧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机遇,以园区为载体实施创新提升工程,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经开区考核管理办法等,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截至2021年底,各经开区注册企业876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是2012年末的3.7倍。
我区着力调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实施出口退税、出口信保、进口贴息等惠企举措,培育2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70余家外贸企业开拓市场、建设13个边贸市场,对畅通外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吉隆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公路口岸,樟木口岸货运通道功能如期恢复,
西藏籍企业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流程办理跨境贸易业务实现全覆盖10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我区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通关能力大幅提升,青海至西藏、成都至日喀则、重庆至西藏、缅甸-临沧-重庆-拉萨南亚班列开通运行。
西藏企业"走出去"、区外企业"引进来"也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至2021年,全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累计886.29亿元。
此外,我区商务系统持续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展现供销担当,全区7市地74个县区供销合作社组织机构全面恢复,发展基层供销合作社和社属企业21家。全区入驻"832"平台供应商232家,在售产品品种248个。"地球第三极"区域公共品牌工程完成45类全类商标注册,打造"极鲜藏物"等10余个特色品牌。
乘风破浪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新时代、新征程,全区商务系统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的担当、更加务实创新的举措,谱写商务工作新篇章。
深学细悟学党史踔厉奋进谋发展
青海省人大机关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综述
(2022年9月20日)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来,省人大机关迅速动员部署,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夯实基础,丰富形式载体,组织党员干部深学细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为省人大机关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转学风抓学习,党史学习教育有深度
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组织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学习,进一步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学懂弄通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理论课堂"守初心。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以党组理论学习为统领、以党支部"三会一课"为载体,组织党员认真学懂弄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初心使命;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领会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不断深化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智慧的运用。
"红色课堂"强信念。立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设计红色教育计划、创新红色教育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引领力、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采取现场参观、实地教学、互动体验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前往红色教育阵地学习二十余次,带领党员干部聆听革命先烈光辉事迹、参观历史资料图片、阅读红色书籍画册三十余次,在行走中追寻红色记忆、在参观中感受红色文化。
"先锋课堂"有榜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鲜红的党旗下,全体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重温入党誓词,使每一位党员再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力开展爱党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激励党员干部学习先进模范,在"七一"前夕表彰了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增强了党性意识,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不收场"。
"云端课堂"有成效。聚焦打通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青海人大网和青海人大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网络平台媒介,构建机关网
上理论学习宣传阵地;充分运用学习强国、青海干部网络学院等共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优质学习资源,推动"课堂上网、教师上线、教材上'云'",实现党史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先后举办机关党务纪检干部培训班、省人大机关干部学习信访知识培训班、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专题网班5期,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务和纪检工作知识,人大业务知识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
二、转方式抓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有力度
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与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科学部署明任务。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人大常委会两级党组部署要求,持续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召开常委会两级党组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部署会,印发《关于省人大常委会及机关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意见》,细化任务安排,明确工作方向,逐级压实责任。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交流等形式,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
转变作风提能力。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以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作风建设会议精神为契机,先后制发《省人大机关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若干措施》和《省人大机关从严从实推进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坚持把"学习教育、问题查摆、整改落实、常长要求"贯穿作风建设始终。在打好能力作风建设攻坚战的过程中,认真践行"严肃、严格、严谨"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完善体系增功能。着眼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保证党的集中统一、步调一致,一体推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适应新时代人大工作新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机关各级党组织,在8个专委会设立分党组,并制定分党组工作规则,组织机关各党支部进行换届,根据实际,调整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增强组织功能。
三、转作风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有温度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惠民实招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学雷锋"日和"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赴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尼麻隆村开展"认亲帮户见证山乡蝶变、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助力尼麻隆村与乡趣农旅集团、中国民生银行西宁分行项目和金融对接签约、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组织开展"一联双帮""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帮助困难群众,机关党员干部向机关乡村振兴帮扶点捐赠物资一千余件。
认领心愿助力化解民忧。加强与西宁市城中区上滨河路社区的联系,结合"为民办事在一线、化解民忧零距离"党支部承诺践诺活动,从社区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组织机关17个党支部先后赴上滨河路社区认领"微心愿",向社区困难家庭捐赠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玩具、书籍、米面油等物品,受到社区和群众的好评。
爱心捐赠助力教育发展。联合中建三局甘青分公司等爱心企业、部分社会爱心人士赴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第二寄宿学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全校师生捐赠了床垫、羽绒服、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以及鼓号队乐器等价值25.5万余元的助资;开展第四届"青海看见爱与光阴"项目工作,为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3所牧业区寄宿小学的1183名儿童送去儿童太阳眼镜,帮助孩子免受紫外线伤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初心。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省人大机关将持续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勇担当破难题、育新机开新局的实际行动,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以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年巨变今胜昔绘就幸福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川羌族自治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7日)
一栋栋厂房鳞次栉比、一个个小区焕发新颜、一条条道路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一片片城市绿化装点城市景观金秋时节,漫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这座充满活力的美丽城市,听到的是城市建设的声音,看到的是城乡面貌的巨变,感受到的是群众与幸福相拥的民生温度。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步履铿锵。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初心不改、奋楫前行,2012年至2021年,北川实现GDP从32.24亿元增长至88.11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6367元增长为49893元,年均增长13.2%。
舒展十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羌山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24万北川儿女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一幅幅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新图景跃然而出。
一、发展之辩--构建"三产共抓"产业矩阵
十年来,北川GDP从32.24亿元增长至88.11亿元,年均增长11.8%;十年间,北川县域生产总值跑出平稳"加速度"。
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从何而来?
北川给出的答案是:在发展中处理好进与稳、舍与得、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三产共抓"产业矩阵,推动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
走进位于北川经开区的绵阳沃姆斯科技有限公司,两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节能热交换装置生产线正马力全开,叠堆码放的原材料准确输送到每台机器内,一块块冲轧成形的吸热片从机器另一端缓缓"出炉",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来北川快6年了,这里环境好、服务好"绵阳沃姆斯总经理江涛谈及在北川投资发展壮大企业的过程,体会最深的是北川经开区优越环境带来的便利,北川"保姆式"服务的营商环境。绵阳沃姆斯发展之初,曾面临租赁的厂区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无法持续扩大产能等问题。北川政府积极协调,帮助公
司取得了现厂址的所有权。江涛说:"搬入新厂区后,公司在生产旺季时工人紧缺。北川政府积极稳岗就业,对公司在当地吸引剩余劳动力就业给予了资金补助,减轻了公司用工成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护航企业发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如今绵阳沃姆斯已成为国内取暖壁挂炉主热交换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连续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
十年来,有众多企业见证了北川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也有诸如北川腊肉、北川茶叶等"土货"从山旮旯飞向全国,发展成亿元级大产业。
2017年,北川禹珍实业在北川坝底乡通坪村开展"川藏黑猪"新品种引进农业科技扶贫项目。依靠养猪产业,通坪村顺利实现了脱贫。随后,禹珍实业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了全县多个乡村,先后与各乡镇的5家合作社签订生猪代养协议,并在全县建立了6个重点村的生猪代养基地,2019年带动农户2000余户,实现增收138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实现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把北川腊肉推向了全国。
上一篇:统计系统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