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8篇)(第26/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83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28分钟

全民守法普法成效显著。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深入开展"法润北疆·治汇通辽"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品牌建设。组建普法讲师团,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以"法律七进"为载体开展送法下基层1280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350次;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学法'码'上有"和"法律进校园普法助成长"主题宣传活动22场次,为83所中小学11万余名学生购置青少年趣味学法图书3000余本;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全年申报命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7个;通过智慧平台对乡村"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实现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全覆盖;强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叠加融

合",开设"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同行"普法专栏6个,开设"大讨论活动"专栏4个,不断扩大宣传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成立全区首家"调解、仲裁、审判"于一体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累计调解纠纷案件555起、涉及金额2.11亿元;为进一步激发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活力点,新建通辽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院和建设工程仲裁院;制定全市政法系统"法企同行十大举措",完善长效机制116项;深入开展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百日攻坚"行动,推动62件疑难复杂案件有效化解;创新实施政法服务金融"1234"系列举措,推动清收不良贷款6.3亿元,不良贷款率由4.37%降至3.67%;持续深入开展"万家律所联万会""法治体检"活动295次,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8667万元;不断强化利企措施落实,累计梳理并公布市直各部门各类行政权力共6706项,公共服务事项共481项;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在政务服务领域开展"综合一窗"改革攻坚行动,累计"综窗"办件4.1万件;开展"就近办"改革攻坚行动,梳理下放高频便民服务事项469项;开展"蒙速办、掌上办"攻坚行动,持续扩大"蒙速办"移动端高频应用接入覆盖面;开展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提速攻坚行动,办结率同比增长20%。"通辽市优化营商环境举报平台"被评为"蒙速办"移动端"盟市十佳应用";开展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年"以及地方金融组织乱象整治工作,安排部署各地区全面排查整治金融领域各类风险隐患和系统性问题。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年度立法计划,积极推进立法审议项目,完成对《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和《通辽市沙地治理条例》的立法前论证、立法调研考察、草案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等工作;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市旗两级政府共聘请法律顾问125人,累计参与重大行政决策、重大事项等合法性审查444件,出具意见书352份;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市开展部门内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175批次,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30批次;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市91个苏木乡镇、4个具有农区管理职能的街道统一组建了综合行政执法局,逐步实现苏木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印发《通辽市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和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的指导意见》,防止出现"同案不同罚""合法不合理"等滥用自由裁量权行为;注重提升全市行政复议人员业务水平,组织全市行政复议人员50余人赴厦门大学进行行政复议业务培训。

维护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严格落实《通辽市打造"南有枫桥、北有通辽"

治理品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1+6"系列工作方案,不断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全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率达80%,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4%,医疗纠纷化解率达100%,全面实现零反诉;扎实开展"调解促稳定喜迎二十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活动,2022年以来,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3603件,排查纠纷1885件,预防纠纷429件;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公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检调对接"工作机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实现"三调"联动;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案件移送、函告、委托调解制度,出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规程》,规范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程序和文书;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化解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培训55期,参加培训6440人次;持续抓好重点人群管控,推进"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周密部署戒毒人民警察向社区矫正延伸试点工作。积极构建"职责法治化、衔接无缝化、帮教科学化、就业多元化"安置帮教新格局。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跨越发展。深入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切实打通信息孤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公共法律服务经费向农村倾斜,以对口援建、交流培训等形式支持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发展;制定《"百家律所联百会、千名律师进千企"工作方案》和《万名律师进乡村》工作方案,为我市各类商会、中小微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全市90家律师事务所、760名专职律师与全市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居)委员会建立帮扶关系627个,建立联系点978个,签订法律服务协议223个,参与重大项目谈判20次,签订重要经济合同25个,为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27次。为171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2312人次,核心合同审查修正799件,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763件,代理诉讼818件;全市律师代理案件29931件,办理公证事项9626件,受理鉴定委托3222件,开展法律援助2780件,受理仲裁案件87件,标的总额1.74亿元;持续深入开展嘎查村(居)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办理涉农涉牧法律援助案件55件,开办乡村振兴法治课堂57次,促进息访止纷31件,开展涉农牧法律咨询专场188场,涉农牧法律政策宣讲69场,政策培训27次;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组织实施工作,我市连续实现"法考"十九年安全无事故。

司法行政铁军形象全面树立。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深入开展司法行政队伍教育整顿,全系统616名干警职工"铸魂淬骨",破解发展问题22个,整改突出问题63个,切实形成以上率下、全员参与、主动练兵的良好局面;扎实开展区域性以案促改全面修复净化政治生态集中专项行动,在全系统采取"2+N"方式开展警示教育,全员对照"5+N"方面进行剖析查摆,一体推进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司法行政系统政治生态有效净化;深入开展"迎接二十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采取"422"工作方法,落实"533"工作要求,推出"三个一批"工作举措,通过3轮研讨检视,司法行政队伍精神焕然一新。

下一步,市司法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通辽、法治通辽,不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行政铁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筑巢引凤 智汇巴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人才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百千万引才工程",为加快"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十年来,"人才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人才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全市人才事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

坚持党管人才提升事业凝聚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巴中市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的首要位置来谋划推动。

隆重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确立未来人才工作由重引进转向引留并重、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用、招引个体转向招引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面向党政机关转向面向重点专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四个转向"总体思路。出台《巴中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及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晰未来五年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重点任务,确立"5311"聚才目标。

升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述职"运行机制,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市县(区)联动述职等机制,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出席各类人才座谈交流、评选表扬、走访慰问等活动,示范带动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深怀爱国之心、深耕革命老区,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

坚持政策为先提高区域竞争力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政策和环境的竞争。十八大以来,我市紧扣人才发展核心环节,把人才政策创新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站在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宏观视野来思考筹划人才发展政策,对标发达地区创新人才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人才政策服务产业发展、民生发展的实效性、针对性,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人才创业、鼓励人才创新政策体系,切实把巴中打造成人才实现梦想的创业热土、发展沃土。

2015年,出台《巴中市引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激励暂行办法》,建立起引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激励政策体系。

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的意见》,科学设置"十三五"时期人才工作重点任务、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实施人才发展"五大工程""七项改革",推进63项重点任务落实。

2021年,出台《关于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的通知》,紧扣"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大幅提高人才政策待遇,将正、副高级职称人才,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安家补助分别提高到25万元、15万元、20万元、10万元,最高增幅达102%。

2022年,出台《巴中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服务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发展暂行办法》,聚焦"1+3"主导产业发展,采取"岗编适度分离"方式,引导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集聚。

创新引才模式

开辟人才引进快车道

奔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提高薪酬待遇吸引人才,端口前移引进人才,推行柔性引才模式,实施乡情聚才行动在不见硝烟的"引才大战"中,巴中市委市政府创新多种引才模式礼遇人才,各类优秀人才由四面八方向着革命老区奔赴而来。

2015年,组织全市企事业单位拿出58个岗位,参与省委组织部赴国内知名高校公开引进人才活动,开启知名高校引才之旅。

2018年,启动首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赴"成渝西"高校专项自主引才活动,签订意向协议558人,是2017年的6倍以上;正式聘用137人,是2017年

赴高校引才聘用人数的7倍以上,刷新历史纪录。

2021年,第四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赴高校专项引才活动,再次刷新巴中人才引进历史记录。求职人数突破万人大关,意向协议书签约人数突破2000人,报考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出现大幅度增长,线上接受投递简历超过2000份,涨幅达300%。

着重培育培养

锻造人才兴巴主力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重要指示,在引才同时着力抓好本土人才培育,从根本上提升人才竞争力。

2012年,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启动首批高层次人才评选认定,遴选全市各行业系统高层次人才105名。

2016年,全市拓展"人才+项目"教育培训、"六位一体"递进培养、"三个一线"实践历练三个育才路径,遴选培育优秀干部人才244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48名、优秀企业家37名、创新型企业家64名,本地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2017年,成立了"巴中村政学院",常态化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培训引进人才800余名、专技人才500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人才8700余人次,储备乡土人才1.8万余名。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支持2027名村干部提升学历。

2022年,升格"巴山优才培育计划"为市委评选表扬项目,新增巴山名导、巴山名厨、巴山工匠等评选项目,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资金资助分别提高到20万元、6万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70%、66%,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给予

500万元资助。

激发内生动力

搭建人才成长大平台

"要突破身份界限、体制界限、地域界限,让人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有序流动。"市委书记何平的郑重表态,奏响了各类人才在巴中这片红色土地上尽情释放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的"冲锋号"。

创新出台引进人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突破用人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103名引进人才通过"特设岗位"聘用到新岗位。率先在全省探索实

施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469人成为"双技"人才。

2021年,市委召开表彰大会表扬优秀引进人才。4年来,已累计表扬优秀引进人才50名,并对符合条件的全部提拔重用。

启动"三线墩苗育才计划",244名干部人才上派下挂实践锻炼,50名市直机关年轻干部和县(区)部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互派任职。

启动实施"筑梦乡村·奋斗有我"人才下乡万里行活动,从2022年起,每年选派100名以上专家人才在春耕、夏种、秋收等农忙时节,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首批选派112名专家人才组建16支服务团,结对帮带"土专家""田秀才"235名,既让专家人才在基层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又帮助基层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农技队伍。

强化服务保障

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

引进人才十分重要,留住人才也很关键。从注重细节到便捷举措,从提高服务水平到提升宜居程度,从吸引人才上"快人一步"到礼遇人才上"超常力度",我市为留住人才,坚持在"留"上出实招、优服务、解难题。

市县(区)新成立(改组)人才服务(发展)中心,重点用人单位配备人才服务专员,构建起"1+6+N"人才服务体系,集中受理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定期收集人才个性化需求,建立人才专项服务台账,定期销号、限时办结,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率先在全省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青年人才卡",提供衣食住行等20余项服务。为63名专家人才发放"巴山优才卡",提供政务、金融、科研等8项政策支持;高标准建设党政人才公寓414套、产业人才公寓772套,配套建设健身房、人才书吧等设施,已有323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拎包入住。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优秀人才不受缴存年限和余额限制,最高可贷60万元。成立市人才协会,建立涵盖专家学者、引进人才、选调生、民营企业家等人才的会员库,定期举办交友联谊、游泳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人才业余生活。

重才、引才、聚才、爱才在"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类人才争当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奋斗者、奉献者,以热爱和奉献书写"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大美情怀,把智慧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贡献力量。

筑牢根基强工业

郧西县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走进郧西县工业园区,道路四通八达,工业企业众多,隆隆机声响彻于耳2021年,郧西县工业园区共有企业4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实现工业营业收入16.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2亿元。

2022年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郧西县委、县政府通过线下、线上招商签约项目26个,协议总投资223亿元,签约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配件、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郧西工业经济亮点纷呈,密码是什么?细细解读,与郧西县"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兴县"战略密不可分。

一、郧西高度--优化结构"强动能"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郧西如何跨出"山口",蹚出新路,实现蝶变?

潜力在工业,根基也在工业。

日前,记者在郧西天河工业园区湖北天道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整车生产装配车间看到,工人们有的在为汽车驾驶室进行内饰作业,有的在施工平台上调试流水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

湖北天道新能源汽车项目占地590亩,总投资20亿元,建有重卡、轻型新能源商用车底盘柔性化混合生产线,以及底盘预装、车架、车身和轮胎空中自动输送、电池电机模块预装等分装线车间,今年6月24日,湖北天道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200辆新能源商用车发往郑州、天津,标志着郧西县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量产阶段。据悉,该公司是郧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百亿集群核心板块,满产后年可生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

同样位于该园区的郧西精诚汽配有限公司,近年来投入技改资金7000万元,对生产车间进行智能化升级,新上5条新能源乘用车差速器智能化生产线,每年可节约钢材7%左右、减少能源消耗30%以上......

近年来,郧西县牢固树立"工业兴县"目标导向,全心全意谋发展,真抓实干抢项目,不断激活城市繁荣的活力,释放民生就业的需求,为推动郧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以天道新能源汽车为龙头,整合提升猛狮科技、辰基光电、精诚汽配、合力工贸等汽车关联企业,着力建设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前,郧西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从研发到装备制造、产业化生产、推广应用"一条龙"模式。

加快建设郧西工业新区河夹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入驻企业100家,年可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创税8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未来,工业新区将全力打造产业转移样板区、生态工业梯田建设示范区、超低能耗建筑材料产业示范园和郧西绿色工厂典范工程。

加快建设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大县--推进水电、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电站开发,打造百兆瓦级储能基地。目前,夹河关水电站、孤山航电枢纽8台机组发电运行;河夹来家河等118个总装机22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全部并网。

加快建设绿电矿业零碳产业园--按照"光伏冶炼、绿色低碳、循环持续"标准,打造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园区,将光电矿业零碳循环产业园项目建设成为全市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标杆。

加快建设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集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冷链仓储于一体的农产品专业园区,主动对接省51020"和市"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依托"两郧一级路"牵藤结瓜,规划打造"万亩工业走廊",全力壮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郧西速度--打造招商"强磁场"

位于郧西县天河工业园区的中庸电力装备产业园产品覆盖高低压变压器、输配电设备、建筑电气、各类电力变压器、配电柜,是国内变压器行业链条最全、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之一。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创税7亿元。"我们项目2021年10月26日正式签约,刷新了当月签约、次月开工、百日全链条投产的'郧西速度'。"中庸电力集团项目负责人魏秀江充满信心地说,"县委、县政府不仅为项目建设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暖心的全周期服务,而且还为重点项目如期完工设定巨额大奖,大家备受鼓舞。"

在城关镇佘家湾村,总投资5.7亿元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产业项目正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以上,创税0.7亿元以上,带动就业450余人。"我在广东开办企业多年,这次回家乡投资,我充满了信心。"项目投资人彭宅林是郧西土门镇人,他对家乡的投资环境信心满满。

郧西县还利用一年一度七夕节会活动,宣传推介郧西的发展优势和投资优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情况下,郧西县创新开展"云洽谈""云招商""云签约"等新招商方式,在今年七夕节期间,郧西县共通过线上、线下签约项目26个,协议资金223亿元。

秉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投资就是抓未来"的理念,郧西紧紧围绕"三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培育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生态建材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乡情招商、平台招商。该县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政策硬支撑,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以最大的诚意,让各位企业家投资安心、生活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三、郧西温度--暖心服务"送上门"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全力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让每一位投资商专心创业,这既是企业家们纷纷来郧西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郧西打造新型工业强县的根基所在。

"整车生产项目点多事杂,能在这么短时间投产,离不开郧西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湖北天道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战胜感激地说,为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顺利推进,郧西县委、县政府还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政策文件。县工业园区甘当企业"店小二",提供全方位服务,从企业场地使用、房租到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优惠,为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及建成投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郧西工业新区项目落地以来,建筑施工中土地征用、手续办理、环卫保洁均由当地政府专班专人跟我们对接服务。我们遇到困难,只需一个电话,县直部门或者河夹镇的主要领导都会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中建国际投资(湖北)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刘明扬感激地说,"从业12年来,像这样占地一两千亩的项目,施工两年多未发生一起影响施工进度的事件,十分少见。""郧西隧道全长9942.68米,是西十高铁湖北段第三长隧道。目前,四个工作面开挖累计有1000多米。全长1355米的1号斜井将在明年春节前完成,全长960米的2号斜井有望在今年12月份完成。"中铁隧道局十西高铁2标段2工区党支部书记许桂玺说:"为了保障十西项目顺利推进,郧西县成立高铁办,十西高铁沿线5个乡镇、18

个村均成立工作组。每天至少有30名干部坚守项目工地,开展精准对接服务,提前一年完成十西高铁郧西段项目,我们信心十足。"

对于企业的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以来,郧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当好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使营商环境成为郧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金字招牌。

强化组织抓统筹。深入开展"双千"活动,全面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健全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服务小组、一名专人要求,对重点项目审批、征迁、招标、建设、竣工验收,全面实行代办、帮办、一站式服务,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地服务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项目及早投产发挥效益。

压实责任抓督办。按照"每周抓调度、月月抓开工、季季抓拉练"的思路,紧盯"倍增"目标,持续督开工、督进度、督入规。全县各部门与各乡镇之间扣紧"工作链",及时通报进度,及时报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群策群力研究解决困难。

郧西密码其实并不神秘,是战略、是方向、是格局,是诚意,是51万郧西儿女以及所有热爱郧西的有志之士携手并肩谋发展、同心协力促跨越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精神。

回望过去,郧西工业经济发展步履铿锵,成效显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郧西将继续打造新型工业强县,奋力打造鄂陕毗邻地区中心县城,为十堰加快建设"三中心三城市"作出郧西贡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