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9篇)(第25/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4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7分钟

在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内,百佳年代光伏组件EVA封装胶膜项目生产势头正酣。

"企业经营状况如何?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一声声诚心实意的问候,一次次惠企纾困的走访调研,随着"千名党员干部暖千企"活动的扎实开展,这项活动为企业送去心贴心的温暖。

结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我市通过开展"千名党员干部暖千企"活动,组织1345名党员干部联系包抓80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

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解难题,为69户企业协调解决了问题。

同时,深化百名领导干部包联百户国有企业,助力纾困办实事"双百行动",开展走访调研320多次,完成帮扶项目172个,为群众办实事416件。

市农业农村局在前期农村改厕工作开展的基础上,聚焦重点任务,转变工作作风,以建好"小厕所"服务"大民生"理念,全市新改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7395座,完成年度任务的101.43%。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聚焦服务质量,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办证难""入住难"问题。8月份以来,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办证难、入住难"816户办理房产证,使605户顺利入住,结束了部分小区多年无法办理房产证的历史,受到住户点赞。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礼泉县烽火镇制作疫情防控"小吊牌",为20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方便,设立绿色通道,进行"快捷扫码",有效提高全员核酸检测效率。

今年以来,我市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就业、住房、出行、看病、上学等问题,投资80.6亿元的年度10大类44个民生实事项目完成计划任务的71.3%。围绕稳就业,开展校园直招、稳岗纾困等活动,发放失业保险金和补助金,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一组组可观可感的数据、一项项可圈可点的工作,使作风建设如春风拂面、清新提气,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我们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全市广大干部一定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锤炼作风、久久为功,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河湖久治碧水流

山西省实施河湖长制及河湖治理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31日)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河湖保护和永续利用这条主线,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及河湖有效治理,不断夯实河湖管护基础工作,确保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畅、水清、岸绿"美景逐步呈现,全省河湖治理迈出了新步伐,进入到打造美丽幸福河湖的新阶段。

一、筑牢河湖管理的安全屏障

加qq:(10287440),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我省锚定"河湖永续利用、人水和谐共生"目标,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全省先后建立了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总河长"的组织体系,完善"河湖长+河湖长助理+巡河湖员""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工作机制。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认真履职、主动担当,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河湖治理工作。

去年以来,省委书记、省总河长林武,省长、省总河长蓝佛安带头巡河调研共15次,其他省级河长积极履职,主动巡河调研49次,为全省河湖长作出示范,有力推动了河湖管理常态化。

截至目前,我省共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17675人、河湖长助理1058人、河湖警长2689名、巡河湖员9803人。从2021年至今年6月,各级河湖长、巡河湖员及河湖警长、河湖检察长累计巡河近160万人次,有力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河湖保护治理重点难点问题。

二、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一系列制度的及时发布,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水保障、水支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政府令、

《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地方法规、《关于深入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决定》总河长令、《山西省河道堤防安全包保责任制管理办法(试

行)》先后发布,以流域河流为单元、河道堤防为基础、重要水库为骨干、分洪缓洪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加速形成,汾河等重点河流洪灾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我省准确把握河湖长制改革发展新要求,创新完善河湖长制各项工作,及时印发了《2022年山西省河湖长制工作要点》《全省河湖建设管理专项行动

(2021-2023年)三年提升方案》,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推动落实保护水资源、管理水域岸线、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重点任务,突出抓好"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和中小河流治理,促进河湖保护治理提档升级;完成12条省级河长责任河流"一河一策"修订工作,积极推进对省领导担任河长的12条河流、5个湖泊的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河湖长制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

与此同时,我省坚持协同共治,实施随机监管、智慧监管、联合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五年来,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共收到市县两级河长办、水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887件,立案793件;共办理涉河湖案件3378件,其中今年已办理803件。

三、以考促治激发履职动力

坚决做好治水兴水这篇大文章,就要优化监管方式,强化考核运用。我省充分发挥考核激励的"杠杆"作用,激励各级河湖长主动履职,坚持扛起守护河湖安全的主体责任。协调省考核办将河湖长制工作列为对各市、各级河湖长制成员单位、基层河湖长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专项内容,形成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并上报省考核办。将考核结果作为基层政府及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奖优罚劣,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动力,调动各级河湖管理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造成河湖环境损害的,严肃追责问责。此外,每年组织市县两级河湖长分别向上级河湖长述职,促进各级河湖长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新局面。

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起,我省开展了"黄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清河专项行动""清四乱"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等系列行动,重点加大对非法采砂、"四乱"等难点堵点任务督办力度,打出了一套修复治理组合拳,全省河

湖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河湖治理能力得到极大改善,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走进百姓视野,我省正在倾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河湖。

守护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乌兰察布市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综述

(2022年10月31日)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紧系民生。食品安全关乎百姓身体健康,是衡量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标尺。自全面启动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来,乌兰察布以党政同责为引领,以"四个最严"为准则,高位推动创建工作,有效落实创建任务。一场关乎人民群众饮食健康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新提质之战悄然打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高位推动凝聚工作合力

7年来,全市上下咬定创建目标,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拿出了"创则必成,战则必胜"的决心,着力构建"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全域覆盖、多元参与"的格局。市级层面相继印发食品安全系列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深入落实"四有两责",让创建工作真正成为造福于民、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

如今,在乌兰察布生活,无论是买菜做饭还是出门打牙祭,都能发现喜人的变化。以往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已经焕然一新、干净卫生;过去担心农药残留问题,现在农贸市场的公示板上每天都会公布检测结果,不放心还可以直接在快检室现场检测;以往路旁那些口味好的苍蝇小馆也装修得简约美观,用餐舒适度直线上升;大街小巷,食品安全宣传标语和食安知识展板随处可见诸如此类的变化,处处展现着乌兰察布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努力与付出。

二、细化举措提升食安水平

2015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食品加工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累计投入1亿元用于加强乌兰察布市检验检测中心硬件装备及配套建设。同时积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网络,全市113个基层市场监管所配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835人,嘎查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村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分别达到2029人、1236人。

全面实施农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推行食用农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具合格证3万余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畜产品约5万余吨,推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持续推进"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作,参与食品超市自我承诺食品经营主体达587家,中心城区餐饮单位"明

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春秋两季开学检查覆盖率达100%,落实校长(园长)负责任制和学校相关负责人配餐制,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全部实现。

聚焦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来源不明、过期、"三无"食品、商标侵权食品、食品添加剂"两超一非"等问题,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近3年累计查办食品安全案件920起、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40起,罚没款800余万元。

2020年以来,自治区对我市食品安全评价抽检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未发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引发广泛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第三方机构测评结果显示,我市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为86%,食品安全满意度为96.9%。

数据的背后是乌兰察布逐步建立起结实细密的"安全网",百姓幸福指数逐步上升。"买得安心、用得放心、吃得舒心"是生活在乌兰察布的居民最直观的感受。

三、源头治理筑牢首道防线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全市百姓的幸福,乌兰察布各相关部门更是协同合作、齐力攻坚,打造了一批精品亮点工作,展示了良好的创建成效。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守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全市人民吃的放心。在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道路上,食安监管"无缝接轨"。菜肉蛋奶要想登上餐桌,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2021年,我市配合自治区完成全市土壤环境类别划分工作,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使用新型肥料、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不断改善全市耕地质量水平。在马铃薯优势种植产业带重点发展种薯和优质专用薯种植,依托全市"九大特色种植基地",强化"一县一业"蔬菜产业格局。开展农药减量行动,近三年全市农药使用量分别同比减少1.1%、5%、1.7%。在马铃薯、向日葵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0%以上。

全市现有畜禽定点屠宰企业44家,其中生猪定点屠宰厂(场)12家、牛羊定点屠宰厂(场)31家、禽类定点屠宰厂(场)1家,全部配备"瘦肉精"检验检测设备,2021年抽检养殖和屠宰环节"瘦肉精"93923批次(头份),全部为阴性。扎实开展日常监管,要求企业严格落实"两证两章"准出制度及背书制

度。

2018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病死畜禽及"三腺"等不可食用的废弃物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入场、出场持证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推行食用农畜产品合格证制度,2021年开具合格证29107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畜产品约4.87万吨。

与此同时,乌兰察布市严格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相关规定,严把粮食出入库质量安全关,近三年库存粮食质量监测覆盖比例均高于25%。2021年扦样86份,总体来看,全市原粮质量符合储存要求,质量品质较好,粮食烘干服务设施能够满足需要。

四、夯实基础提升食安监管效能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乌兰察布每年按照4批次/千人制定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实现从种养殖、生产、流通、餐饮等全链条和网络销售业态的监督抽检全覆盖,在产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抽检覆盖率达100%。近三年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分别为8500批次、8000批次、7210批次,计划完成率、抽检信息公开率、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均达100%。在食品生产环节,持续加大对乳制品、肉制品、酒类、食用植物油、固体饮料、压片糖果、

代用茶等高风险食品以及新获证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食品生产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在食品经营环节,不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开展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牧区假冒伪劣食品、减肥等功能保健食品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30余项。

持续加大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四证一票一码""三专、四不"等要求,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已全部入驻"蒙冷链"平台。

持续加大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深入推进"乌兰察布餐餐安"餐饮质量提升行动,全市大中型餐饮企业"明厨亮灶"覆盖率达86%。

加大"网络餐饮食安封签"推广力度,开展网络餐饮服务、景区和养老机构食品安全集中整治以及餐饮具消毒专项督查等行动,年内圆满完成各类重大餐饮食品安全保障23次。

积极推动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选取推荐的5种业态、17家企业顺利通过全区首批试点验收。

追求食品安全的道路上,我们永不止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这一殊荣

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全面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建立科学有力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探索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让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融入乌兰察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将食品安全保障融入乌兰察布这座城市的基因,擦亮乌兰察布独有的"食安"名片。

强基铸魂谋发展擎旗奋进新征程

大柴旦地区党建工作十年综述

(2022年10月31日)

十年磨砺、光芒绽放,拾级而上、再创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柴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建领方向、增动力、促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理论武装强信念政治建设领航向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信念如炬,照亮前程。十年来,大柴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树牢"四个意识"的政治站位,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担当,做到"两个维护"的忠诚实践,高质量推进党建工作迈向新发展阶段。

在真学真悟中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按照"规定+自选""线上+线下"原则,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在落实落细中推动政治担当成为自觉。在自学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学、支部联合学及线上学等方式,突出抓好"一把手"、新任职干部、年轻干部、基层干部等群体分众化教育培训,加强多方面知识学习培训,不断强化提升广大干部"专精尖"能力素养。结合"党课开讲啦""干部大讲堂"等实践活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一般干部上擂台等制度,让实践丰富的高人论"实践"、专业过硬的能人讲"专业"、担当有为的强人述"担当"。

在聚心聚力中实现党的教育走深走实。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继续用好用活"红旗峰大讲堂""党群服务中心""警示教育基地"等红色阵地,扎实开展红色文化汇演、红色故事宣讲、红色作品展览、瞻仰红色先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持续深化"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具体实践,引导全区党员干部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根植于坚定信仰、熔铸于坚强党性、见诸于实际行动。

二、纵合横通强党建积厚成势添动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十年来,大柴旦以巩固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统领,以提高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核心,突出党建引领,强化融合思维,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

横向联通,多措并举聚合力。紧紧围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持续实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机关党建"聚光亮灯"工程,按照各领域党支部全覆盖的要求,对全区21个机关党支部全面考核评估,推动全区机关党建工作整体提升。以"打造品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引领"为工作思路,把基层党建工作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以项目化党建形式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专项行动高质量推进,确保机关党建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十年来,先后召开直属机关工委党的建设工作会议5次、机关项目化党建立项评审会议3次,建立20个机关党建项目。

纵向聚力,聚焦基层激活力。按照"融合党建"工作要求,实施村集体经济"村村示范+整体提升"工程,城镇、村、社区党组织在巩固深化"三级一体化"网格化党建联盟工作成果上出实招,持续推进"一核八联""六清单四服务""351""加减乘除"等村(社区)党建工作法,有力推动镇、村(社区)、驻区单位互联互动、共建共治。有力实施村(社区)干部"建队提能"工程,进一步提升村(社区)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能力。

齐心抓,联建共建添动力。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抓、两促进,持续推动"两新"党建扩面提质工程,用工作业绩检验党的建设成效,确保做有目标、抓有成效,争创一流。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和"两新"党支部联建共建机制以及"建、管、撤"全链条管理机制,在"两新"党组织中深入实施党建"领头雁"、党员"排头兵"培植工程,积极推动"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梳理完善"两新"组织基本情况、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党员队伍"四类"台账,成功打造"两新"党建示范点6个。

三、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

方兴未艾,如日方升;与日俱进,利时而成。十年来,大柴旦紧扣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创新主题,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织密建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基层组织"提档升级"、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基层治理"提速跨越"。

以"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村(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组织体系建设"找问题、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以"五聚焦五落实"工作模式等为抓手,建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逐级销号"问题整改机制,通过"问

题查摆、专项整改、评估问效、巩固提升"四个环节,有效补齐机关、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退休干部七个领域党建工作短板弱项,促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行"党建+""党组织+"模式,持续推进马海村肉牛养殖、骆驼骑行项目,推进柴旦村布草间建设、"光影之城"民俗风情园项目做大做强,有效巩固党委掌舵、政府修渠、企业放水、群众行舟的协同发展成果。

构建"一化双联三服务"网格化党建联盟体系,合理划分12个责任片区、29个党建网格,将辖区46个党支部和670名党员全部纳入党建网格实现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握指成拳、快速响应"吹哨报到"机制,坚持网格化、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群众化、信息化"六化"融合,实现疫情防控联防、市域治理联抓、精神文明联建、平安法治联创、民族团结联推、群众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帮、流动人口联管、公共安全联促、发展平台联办"十联"齐发互动治理局面。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大柴旦始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让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全州文化振兴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31日)

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崭新活力,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文化+"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在我州,文化振兴的美丽图景已全面铺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根本。近年来,我州坚持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在旅游产业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上,统筹谋划引领,系统规划设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临夏特色的文化振兴之路。

一、聚焦传承发展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近日,记者来到康乐县康丰乡杨台村,昔日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宽敞舒适的住宅与漂亮宜人的环境让记者耳目一新,而杨台村村史馆更是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走进村史馆,里面面积不大,却摆放着村里不少压箱底的"宝贝":上世纪承载一代人记忆的粮布票、广播匣子、杆秤、黑白电视机等,还有麻布机、麻线车、打绳车、木犁、木锨等生产工具,静静地讲述着"吃水靠人挑,运输靠畜驮"的岁月。还有平常家用的火盆、陶罐、瓦罐、瓷罐、蓑衣、木鞋每一样老物件都承载着杨台村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参观者边看边了解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寻找记忆、感受历史,奋斗当下、展望未来。

杨台村村史馆只是我州着力实施农耕文化打造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农耕文化长廊、文化墙、民俗文化村、村史馆等体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结合传统农耕文化特点,收集碾盘、纺车等民间文物、古老物件和经典老照片等,高标准建成48个村史馆、9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设立各级各类非遗展厅(馆)、传习所、保护传承基地等31处。

同时,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秧歌表演队、傩舞队、永靖鼓子、花儿、财宝神、牛犊爷等开展民间民俗文化汇演展演,各县市广泛开展了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入校园活动。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传习所的作用,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工作,每年在非遗项目集中乡镇开展传承培训活动。

二、聚焦产品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说起临夏县先锋乡,就不能不提坐落于此的临夏县乡村振兴民俗文化产业

园项目,该项目由甘肃明丰集团旗下子公司--临夏州明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占地面积66亩,分两期实施。其中,项目一期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东院、中院、西院等体现临夏传统民居风貌建筑群,充分展示临夏木雕、砖雕、园林等营造艺术。项目二期占地46亩,着力建设集民俗文化展示、地方美食品鉴、儿童游乐设施、特色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据现场讲解人员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日接待旅客1000多人,可容纳500余人同时就餐,将有效带动周边餐饮零售、观光采摘等相关行业,为全县乡村旅游业增加新的景点。我州在文化惠民活动方面,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等各类群众性文艺演出20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3万多场次;全州农家书屋藏书量达144万册,广泛组织开展农民读书会等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和旅游节庆活动,全年安排部署文化艺术、旅游节庆、体育赛事、学术论坛等活动256项,州文联、州民族歌舞剧团、州图书馆等45支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送去文化大餐。同时,在全州乡村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美丽临夏"创建和"数家珍、说变化、话未来""说变化、感党恩、爱家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聚焦产业赋能繁荣乡村文化经济

深宅大院,亭台楼榭,餐饮民宿位于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的折桥大院项目是该市谋划实施的重点文旅融合项目之一,主要包含游客接待中心、展厅大堂、民宿体验区、公共餐饮区、露天剧场、文化戏台、休闲水系及相关配套设施,是一个集游客接待、产品展示、餐饮美食、特色民俗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作为打响叫亮"魅力折桥湾"金字招牌的重点文旅项目,"折桥大院"吸引着大家关注的目光。"项目建成运营后,我们将探索形成以折桥大院综合体为中心,辐射周边农家乐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对于全方位提升折桥村乃至临夏市乡村旅游形象、打造新型农家乐产业链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谈及折桥大院的发展前景,临夏市折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金玉轩充满信心地说。

不仅是折桥村,我州还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示范村,像临夏市南龙镇妥家村、临夏县新集镇苗家村、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和政县陈家集镇上王家村、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等一批乡村文化振兴品牌示范村方兴未艾。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以现代观光农业、农家乐、农场体验、民

宿等为载体,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魅力折桥湾""嘴头馋"等品牌,逐步成为了"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样板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