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27篇(第15/15页)
二、存在问题
(一)一是经济指标相对落后。年初受两家大个体数据零上报影响,我县社消零、限上零售额增速等商务经济指标在全市处于末位,影响逐月加深,虽已采取三分离工作等措施,但难以逆转落后局面,经济指标未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县商务经济发展水平;二是限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截至目前,我县共有限上企业225家,但2021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仅6家,其中批发3家,零售3家。年营业额千万以上的住宿企业1家,餐饮企业3家。企业发展水平不高,未能匹配我县广阔的消费市场;三是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创新在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发展模式落后,缺乏转型升级主动性,前三季度,批发业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1.4%,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5%,在第三产业中增幅最高,但带来的产出效益却不尽人意。
(二)稳外贸工作。一是出口产品层次较低。县内企业多为农产品出口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随着原材料、海运费等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低,甚至面临无利现象。二是我县外贸企业少,规模小,骨干企业少,外贸出口结构不均衡,国际贸易竞争力不强。
(三)稳外资工作。一是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少新的外资项目,外资项目储备不足,存量外资有限,利用外资后劲不足。二是对外资企业招商力度较弱。因我县外向度经济不高,相关政策力度不够,投资方信心不足,加之缺乏对港澳台、境外招商力度,致使我县外资企业较少。
(四)一是电商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不强。产业是电商发展的根本,我县电商发展对应的产业基础支撑比较薄弱,生产能力不足,没有优势的拳头产业和产品作为基础,企业缺乏适合网销的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体系,且产品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电商经营主体虽然在不断壮大,但缺乏大型龙头电商企业,电商经营主体与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对产业带动能力弱,电商企业与生产加工企业融合发展能力弱;二是电商产品缺乏,货源渠道狭窄。本地农特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质化严重,且生产比较分散,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缺乏电商包装和宣传,没有产业优势和竞争力;三是电商人才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电子商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多领域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特点,如客服、营销、物流管理、美工、设计、网络技术等电子商务方面专业人才,我县这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四是产品品牌影响力小,竞争力弱。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小,公共区域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拳头"产品,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地域品牌以及商品市场缺乏有效整合;五是电商思维不够,宣传不到位。部分乡镇和村级对电商认识不足,缺乏电商知识技能和互联网思维,未能将本地产业与电商有效结合,对电商政策宣传不到位,镇、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电商意识缺乏,宣传氛围不浓。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内贸流通。一是不断提高工作质效。上下要凝心聚力,单位之间要进行及时有效沟通,认真分析和把握商务经济发展运行规律,对指标构成及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研究,同心同向同力扭转被动落后局面;二是加大培育商贸主体。把握好年度入库机会,深入企业专班指导、跟班服务,及时关注和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创新思维、明晰路径、打通渠道,加强同"三分离"企业的协作配合,把"三分离"企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作为推动商务经济增长的抓手,为全县商贸经济注入新鲜活力,全年计划新增限上企业60家以上;三是提高企业经营质量。通过开办培训班、交流会等形式,指引企业改变经营发展理念,汲取先进企业在管理、技术、经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政策扶植力度,对企业创新管理方式、绿色化、智能化提升等方面进行奖补,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二)拓宽对外经贸。一是进一步深入企业调研,强化重点企业跟踪帮扶,及时协调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拓展市场,推动企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培育一批出口稳定的骨干企业;二是及时兑现县财政奖补政策,为我县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精心组织参加华交会、广交会、进口博览会和重点境外展会,支持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四是积极为企业争取中信保、中小开等国际市场开拓扶持政策资金的支持,针对性加强信息引导和外贸业务知识培训,加大对重点企业包保力度,培育出口增长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五是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做好政策宣传,打好稳外贸"组合拳",确保外贸平稳增长;六是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外资企业。联合开发区、招商中心、临庐产业园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招商活动,广泛接触客商,宣传环境,推介项目,争取谈成更多的新外资项目;七是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对引进的外资项目全环节跟踪服务,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协调受理外商投资企业有关咨询和投诉。
(三)发挥电商优势,打造拳头产品。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原牧场公共区域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但是在电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叫得响的拳头产品,电商推广方面严重不足,产品包装研发落后,包装设计不够美观,不能给产品有效附加值,产品包装和规格,不适应电商销售需求等问题。接下来,建议一是利用中原牧场的区域公共品牌的优势,整合3-5款左右我县的拳头产品。如我县的三粉(粉丝、粉面、粉皮)、芝麻油、蜂蜜、芥菜丝等,中原牧场可以重点打造3-5款拳头性的农产品,从产品的研发升级、包装、推广等方向进行投入,同时发挥我县龙头电商企业的带动,线上销售拳头产品,通过拳头产品销售带动整个产品上下游产业发展。二是建立中原牧场公共区域品牌的推广团队,加强我县电商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企业与中原牧场合作,成立公共区域品牌电商推广团队,利用我县现有电商销售和产业基础,通过商业合作方式,联合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研发适合电商销售的品类,一方面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中原牧场的品牌旗舰店,另一方面利用新兴的直播电商方式,增加中原牧场的品牌知名度,打造我县"拳头产品"。通过线上全方位宣传、推广中原牧场公共区域品牌。
(四)加大对电商的支持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我县已出台的电商政策有《临泉县促进快递物流与电商协同发展扶持暂行办法》(临政〔2019〕18号),但我县快递成本较高,大大增加了电商企业的经营成本,我县电商企业大多销售本地农副产品,而我县农产品本身价格不具有优势,再加上快递成本的增加,就使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建议出台政策,对销售我县农产品电商企业给予快递补贴等措施,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壮大我县电商企业发展规模。
(五)发挥中原牧场资源整合作用,建立本地农产品发货云仓。目前我县农产品龙头电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本地农产品经营品类差别不大,目前由于电商经营快递、仓储成本较高,且农产品价格不具有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农村电商企业发展壮大,不利于我县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推广,建议利用中原牧场公司资源优势,建立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统一仓储、发货基地,一方面节省电商企业仓储、发货快递成本,提升我县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形成聚集联动作用。
(六)壮大电商经营主体,鼓励本地电商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孵化一批"壮大本县电商经营主体。一是通过引进大型电商企业落地临泉,激发本地电商发展潜力,深化与国内知名各类型电商平台合作,推动电商平台服务渠道下沉,引进优秀的电商人才,为我县电商发展提供新动力。二是培育本土电商企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开展电商创业,吸引在外发展的网商网企利用现有渠道、品牌等优势资源返乡发展,培育村级电商经营主体,鼓励村级网点、村致富能手带头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电商业务。三是孵化本地生产加工企业发展电商,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和人才建立电商运营团队,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鼓励电商企业做大做强。
(七)一是继续加大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排查与整改力度;二是时近"两节",返乡人员增多,疫情防控压力大,在县局党组的布置下,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三是非法加油站整治方面,一如即往的做好加油站点的停业巡查,确保在手续完善之前非法加油站点不得违规经营;四是加大案件办理力度。加强对安全生产、汽车销售以及单用途预付卡方面案件的查处力度。
县乡村振兴局关于呈报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县乡村振兴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及省市县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防止规模性返贫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把五道关,常态化防返贫监测帮扶。一是严把发现关。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三种方式开展排查监测工作。今年以来,全县共有139户农户通过"安徽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小程序自主申报监测对象;强化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管理,全县2232名网格员对全县农户落实常态化全覆盖监测;牵头构建县级行业部门会商制度,依托"大数据"分析比对,累计发布21114条监测预警信息。二是严把纳入关。按照对象精准、政策严格、程序严谨的要求,入户核实农户情况,严格掌握纳入政策标准,简化程序,及时纳入,原则上不搞突击纳入,更不能超时纳入,纳入认定工作要坚持应简尽简,公开公正,一般不超过15天。三是严把帮扶关。对纳入的监测对象选准帮扶责任人,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补齐短板,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并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已对2022年新识别的916户3422名监测对象,逐户逐人制定针对性、精细化帮扶措施,从源头上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四是严把消除关。监测户风险消除要坚持实事求是、持续稳定原则,动态化开展,不搞一刀切,工作中重点把握收入是否持续稳定、风险点是否稳定消除、刚性支出是否降低等。目前系统有已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216户791人。五是严把审核关。以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为关键,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建立数据层级审核机制,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完善行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问题数据清洗能力,坚决杜绝体外循环情况发生,切实提高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动态监测帮扶数据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中,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核心指标以及监测户数据问题均为0,我县数据质量位列全省第一。
(二)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一是聚焦教育保障。严格落实教育资助各项政策,建立完善教育资助台账。2022年以来,春季学期累计资助脱贫户(监测对象)家庭学生6368人657.38万元;秋季学期资助正在陆续发放。对因病等特殊原因无法上学的11名学生开展送教上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二是聚焦医疗保障。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全员纳入医保体系,2022年以来。通过日常监测和部门筛查预警完善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防范机制,对个人医疗花销超过5000元的人员进行排查,对确需救助户,落实帮扶措施。三是聚焦住房安全保障。开展农村住房全覆盖排查,对摸排出符合条件危改户,按照政策要求及时进行改造,做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纳入改造计划84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保障住房全部竣工,发放补助资金208.2万元。四是聚焦饮水安全保障。投入2.4亿元实施4个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项目,开展乡村出厂水、末梢水和水源水的水质检测591次,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突出三帮扶,持续推动群众发展增收。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向产业发展项目的倾斜力度,2022年以来,全县共安排各级衔接资金10644.2万元,实施项目47个,其中到村产业发展项目28个,投入67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积极配合农业农村等部门,研究出台到户产业奖补实施方案,已发放到户产业奖补资金572.5万元,带动1964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农业自主产业。二是强化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情况动态跟踪,摸清就业意愿需求,通过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对有意愿就业人口实行动态清零。目前,全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稳定就业16227人。持续落实脱贫户(监测对象)省外务工交通补助政策,按季度为符合条件的4337人发放一次性补贴86.74万元。持续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管理,落实就业激励奖补政策。2022年以来,7家就业帮扶车间共吸纳脱贫人口就业75人,发放脱贫人口居家就业补贴3.72万元。持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2832人,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859.157万元。三是加大金融帮扶力度。以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应贷尽贷为目标,落实落细过渡期内小额信贷各项政策,确保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应贷尽贷发展生产,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建立健全还贷风险预警提醒机制,做好现有存量贷款的到期偿还、使用监管和财政贴息,推动贷款资金高效平稳运行。现有存量脱贫人口小额贷款2998户14694.5万元,2022年新增放贷477户2276.5万元,无逾期贷款。
(四)坚持两手抓,持续稳定发挥带动作用。抓资金项目投入。今年以来,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县级投入总体稳定,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切实发挥衔接资金引领作用,扎实做好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工作。持续加大衔接资金项目实施推进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库建设,确保各级衔接资金都落实到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实施,资金早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10644.2万元,用于实施产业发展、公益性岗位等47个项目,已完工项目46个,正在实施项目1个,支出资金9393.86万元,资金支出进度88.3%,超序时进度7.8个百分点。抓驻村帮扶加强。继续对20个重点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共选派省市县三级60名驻村干部。其中,我局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到东刘集镇西杨村驻村。积极帮助西杨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联系东刘集镇政府提出建设村村联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项目,建设约6000平方米秸秆仓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资金规模390万元(涉及西杨村资金145万元),项目建成后预计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10多万元。今年,局领导班子在春节期间为驻村工作队送去了慰问品,并从脱贫户家中采购210斤粉丝帮助其解决销售难题。10月,县乡村振兴局向西杨村捐赠村级"救急难"基金1万元。同时配合县委组织部对驻村工作队进行5次督查,共156人次,督促驻村干部干在日常、抓在平常。
(五)聚焦问题整改,不断提升基础工作质量。统筹推进2021年度考核评估反馈问题、集中排查发现问题、暗访调研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围绕2021年度国家和省考核评估反馈及县自查4个方面32个问题,制定整改措施87条;省暗访反馈的5个方面问题,制定整改措施17条,集中排查的6个方面2892个具体问题,制定整改措施3026条。各类问题全部按期完成整改,基层基础得到有力夯实。
二、特色亮点
(一)"四路径"蓄好乡村振兴"资金池"。以金融贷款、财政撬动、分散筹资、自身造血四种模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速注入强劲资金动力。一是活水长流,以"小贷款"惠及"大民生"。按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年龄要求、劳动能力状况、产业发展情况,将脱贫户、监测户划分为三类人群,抓住重点制定放贷目标。组建"三次宣传方阵"、制定特色种养奖补、商业保险补贴等贷款使用配套政策,消除脱贫户(监测对象)不敢贷款"顾忌心",勇于贷款发展。2021年以来,实际放贷3690户次17857.2万元,其中2022年新增放贷477户2276.5万元。二是投石问路,以"小资金"撬动"大资本"。聚焦财政杠杆作用,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建好产业项目及周边配套设施,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自主涌入。2021年以来,共投入15458.43万元财政衔接资金,用于实施83个产业及配套设施项目,吸引社会资本23500余万元涌入乡村,直接带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200万元。三是聚沙成塔,以"小爱心"做强"大事业"。依据脱贫户(监测对象)及行政村发展情况列出"需求清单",通过线上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布、线下开展各类社会帮扶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乡村发展集中更多社会分散资金。2021年以来,共筹集各类社会资金1875.16万元,实施乡村发展项目217个。四是激发主体,以"小变化"激发"大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县狠抓"两强一增"行动,采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积极促进就业、培育更多规上农业企业、提升劳动力素质等举措,助力居民增收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773元。收入稳步提高,农民投入乡村振兴劲头更足,乡村振兴"资金池"源源不断。
(二)"四突出"破解项目资产管理难题。我县始终将项目资产管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练好四字功,深入破解4个方面痛难点问题,切实提高项目资产管护运营水平。一是突出"制",破解"不会管"的问题。自2019年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多次修订增补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不断完善项目资产确权、资产管护等规范性操作流程。制定分行业、分部门项目资产管护制度,详细规定了每种资产的管护办法、管护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纵深推动基层项目资产管护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同时,指导产权方针对性制定项目资产管护方案,切实看好守住"一亩三分地"。二是突出"责",破解"谁来管"的问题。压紧压实三方管理责任链条,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聚焦牵头责任。由乡村振兴、财政、农业农村三家部门牵头抓总,负责项目资产管理全过程全周期指导监管。聚焦主体责任。由产权方负责项目资产日常运营,确保项目资产不流失。聚焦监管责任。由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负责本行业本部门项目资产监督管理,切实延长项目资产生命周期。三是突出"精",破解"管不好"的问题。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实现项目资产精细化管护。对光伏等特别资产按照专门性文件要求予以单独管理。将饮水安全等管护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资产,全部确权到乡到县,由专业化人才负责日常运转。对交通道路等日常管护难度不大的公益性资产,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日常管护。四是突出"查",破解"不想管"的问题。通过强化监督检查,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持续调动产权方积极性,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高效落实。同时,瞄准经营性资产重点督查方向,详细登记经营性资产历年发包、收益、分配、管护等信息,一目了然掌握资产闲置、发包收益未足额到位等问题,及时督促产权方整改落实。对发包合同快到期的经营性资产,提前2个月预警产权方,避免因发包时间过长、管护人员更换造成产权方遗忘合同约定期限,影响项目资产收益。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找准差距,苦干实干,推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进一步强化动态监测帮扶。扎实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有序推进防返贫监测第二轮排查,抓实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排查、精准化帮扶,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做到"应纳尽纳",防止"体外循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细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兜底保障等政策,健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信息采集工作,持续关注帮扶政策落实到人到户情况,切实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
三是进一步抓好产业项目发展。持续抓好五河县有效衔接项目库建设,优先纳入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以产业项目为基础,围绕"两强一增"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落实消费帮扶、小额信贷等政策,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进一步抓实稳岗就业增收。全力以赴抓好稳岗拓岗就业工作,按照"两个不低于"的要求,保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稳中有升,持续加大村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确保村级光伏收益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开发。进一步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服务等方式,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岗增收。促进更多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五是进一步推动问题整改落实。把问题整改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较真碰硬抓落实,坚持月分析、月研判、月调度。督促各乡镇和行业部门紧盯反馈的突出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意见,建立台账、对账销号,整改完成一项、认定一项、销号一项,认真抓好问题整改落实,确保反馈问题清零见底。以问题整改为抓手,举一反三、穷尽问题,切实抓实抓细自查自纠问题整改,既解决点上的问题,又补好面上的漏洞,整体落实推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