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篇(第3/118页)

秩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89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97分钟

各位代表!
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五年来,我们风雨兼程、奋发向前。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省情。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链质量有待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亟待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偏低。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不小差距,外贸主体不强,利用外资明显不足。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高耗能行业和煤炭消费占比较高。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公共服务体系短板较多,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干部担当精神不够,奋勇争先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拿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硬招数,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待!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释放我省在经济地理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巨大潜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为我省高水平开放筑起了强大势能;多年来培育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积淀了深厚底蕴;快速壮大的新兴产业集群,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全省上下奋发有为、争先进位的精神状态,投资者看好安徽、投资安徽的旺盛势头,给了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的极大信心和底气。
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部署,做好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靠创新驱动、招大引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靠共同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以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深入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达到70%,"双一流"和优势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强化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群,推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积极培育和引进各领域人才队伍,推动全省人才扩量提质。
深入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交通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安徽。深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20亿斤左右,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成10个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深入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突出招大引强、提质降本,培育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和10个千亿级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深入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铁路网和高铁网分别覆盖95%、83%以上县(市),县城通高速全面实现。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深入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沪苏浙产业链等高对接、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制度创新同步衔接,增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市场枢纽功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加快县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构建多极支撑区域发展格局,不同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的市增加到5个。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规划建设,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以上。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森林覆盖率达31.2%,湿地保护率达57%。
--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开放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营收千亿级国有企业达到5家,力争入围全国民营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年均增加1-2户。大力推进创业安徽行动。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0家。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广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力争达到1.2万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倍增,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