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实施“八项行动”推进新时代新民政建设工作报告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7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实施"八项行动"推进新时代新民政建设工作报告

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呼应、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具有XX辨识度的民政发展新格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全面推进新时代新XX新民政建设,重在实施XX合作、精准保障、治理强基、X悦养老、X童守护、地名乡愁、善满山城、逝有所安"八大行动"。

一、打造区域民政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坚持统筹协调、互利共赢、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通过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撬动资源、共享信息、合作研讨等路径,推动成X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民政领域合作走深走实,助推XX民政工作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一是协同推进XX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建立XX两地区域内养老服务协作协商机制,探索建立"养老扶持政策跟着户籍老人走"机制,鼓励和引导区域内联建共建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建立XX两地统一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标准。依托民政部"金民工程"系统,试点推行成X两地养老服务地图。

二是协同推进XX边界服务管理。定期开展四X省与XX市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及时协商解决边界管理纠纷隐患。共同组织指导界线毗邻地区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开展以"XX一家亲"为主题的地名寻根文化交流活动。

三是协同推进XX综合服务纵深发展。持续推进养老机构登记备案,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婚姻登记预约、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等7个事项"XX通办",并不断结合实际予以拓展,优化协同办理流程,提高通办事项办件量。

二、实施精准保障行动

着眼保障对象精准、制度落实精准、措施实施精准,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社会救助格局。

一是建设"一大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信息平台,形成横向连通各职能部门,纵向贯穿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社会救助网络,实现困难群众进一个门、申办所有救助事项。

二是健全"三个机制"。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及早介入、即时救助。健全急难先行临时救助机制,做到从发现、受理到发放临时救助金不超过3个工作日。健全救助服务机制,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三是聚焦"八大群体"。最低生活保障群体方面,规范社会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完善低保渐退制度。特困人员方面,按照不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1.3倍调整供养标准;将纳入特困供养的未成年人年龄延长至18周岁,确保应保尽保。低收入群体方面,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老年群体方面,落实高龄津贴、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优待等制度。儿童方面,建立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分类实施困境儿童保障政策。"三留守"群体方面,完善农村地区困境儿童和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流浪乞讨人员方面,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和返乡人员信息台账,优化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残疾人方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家庭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三、持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持续深化以"党建引领、三治结合、三事分流、五社联动、智能支撑"为路径的社区治理实践,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突破口,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加强领导,规范基层民主选举程序。建立党组织领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项目。规范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运行管理,拓展村(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二是强化"三治结合"。自治方面,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行为规范作用、村(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保障作用,推动城乡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法治方面,重点规范村、社区机构牌子和村、社区组织工作事项、证明事项,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德治方面,重点规范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工作,引导和培育居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三是推广"三事分流"。将居民诉求通过基层议事协商,按照"大事"、"小事"、"私事"进行分类处理。丰富民主协商载体,不断提升民主协商水平。

四是深化"五社联动"。坚持以融合发展、资源共享为核心,加强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促进"五社"协同发展、互联互通。

五是强化智能支撑。依托"X快社区",整合人、地、物、事等数据,建好全市基层治理数据库。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融合基层党建、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功能,推动基层智慧治理平台乡镇(街道)、村(社区)应用一体化。

四、实施养老行动,实现老有所养

扎实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努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

一是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完善老年人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体系,有效统筹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强化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与残疾人两项补贴、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整合高龄津贴、高龄失能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提升补贴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是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合理布局数量充足、功能适老、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设施,在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完善层次清晰、覆盖全面、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推广"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模式,在农村推广"四助五有"(助餐、助安、助医、助娱,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有制度)模式,推进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中心)乡镇(街道)全覆盖、区域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区县全覆盖。

三是优化养老机构服务供给。试点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制度。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现代化管理和运营方式,支持其公建民营。鼓励养老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提供生活照护、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专业化养老服务。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推进护理型和普惠性养老床位建设。

四是深化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发挥乡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功能,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区日间照护服务。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支持老年人就近接受老年教育。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进社区、进家庭,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失能老年人全托、短托等服务。

五是繁荣养老服务新业态。加强医养深度融合,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试点推进康养小镇、养老服务中心、森林康养基地、旅居康养中心等设施建设。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建设老年人健康产品生产研发基地。实施科技助老示范工程,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集成应用与推广,发展适老康复辅具、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型机器人与

五、实施童守护行动

坚持儿童优先发展,加快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完善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发挥"四个作用"。发挥好统筹作用,各级未保办牵头谋划,研究构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推动"六大保护"深度融合。发挥好协调作用,重点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好督促作用,完善督查工作制度,形成上下联动、横向配合、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重大事项联合督查督办机制。发挥好指导作用,通过宣传法律政策、调查研究、示范引领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验。

二是构建"四级网络"。建立健全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区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四级工作网络,进一步明晰各级责任。

三是建设"三支队伍"。组建XX未成年人保护专家队伍,建立市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委员会。充实基层工作专门队伍,配优配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培育社会工作者等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发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组织和个人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

四是开展"一项行动"。以开展未成年人安全守护行动为抓手,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控水平。加强政府兜底监护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家庭监护为主体、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兜底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六、实施地名乡愁行动,让地名讲好文化故事

紧扣"地名中有文化、有历史,要注重文化传承"要求,建立健全地名管理服务机制,加大地名文化保护,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一是完善地名审核机制。制定出台XX市《地名命名更名办事指南》、《标准地名使用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综合评估制度》、《地名专家论证制度》、《地名管理意见征求制度》等5个配套制度,优化地名命名更名程序。

二是开展文化宣传保护。编撰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和地名故事丛书,制定《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评定标准》。开展市、县级历史地名评定,启动千年古镇、古村落评选、推介。丰富XX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展陈,筹建奉节县地名文化展馆。开展消失地名挖掘、整理,编制消失地名录。

三是开展乡村地名"点亮美丽家园"活动。推动乡村地名规范命名。建立县级乡村地名保护目录。推动与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导航标识等有机结合,构建具有XX特色的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开展乡村地名、乡村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农家乐等兴趣点采集上图,推动实现国家地名信息库乡村地名信息应收尽收、标准规范、及时更新。

四是打造数字地名。制定《XX市地名信息系统接入技术规范》,开展地名审批、备案、公告网上办。推动"地名+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化建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