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8篇(第3/7页)
(二)突出制度建设,全面推动依法行政落实
一是"深度化"融合。精准把握"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的要求,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6次带队赴沪苏浙学习交流行政复议、合法性审查、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公共法律服务、律师行业等领域先进经验,并取得丰硕成果:举行甬蚌司法行政合作签约仪式,签定了社区矫正刑事执行合作、律师协会战略合作、律所结对共建等4份协议书;依托盈科"全球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圈"落地了XX分中心智慧化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台州调研成果,推动了全市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覆盖率实现100%;借鉴宁波法援承办律师先进管理经验,筹建全市法律援助承办团队破解县域律师资源紧张问题。
二是"法治化"决策。出台《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办法》《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办法》等制度性文件。立足重大行政决策履行法定程序、全过程记录和卷宗档案集中管理,真正做到了从制定实施到档案卷宗的闭环式管理。
三是"全程化"审查。全省率先发布《行政机关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规范》市级地方标准。构筑专职审查人员为主,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及专家学者为支撑的专业审查团队,第一时间提前介入主动审查,推进合法性审查应审尽审。2023年,审查各类事项500余件,审查率100%。通过编写"一本指引",搭建"一个平台",制定"一个方案",全力推动乡镇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工作落地见效。
四是"扩大化"立法。深入推进"行政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运用该机制先后对《XX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3部法规规章进行制定。征求意见覆盖62.3万人次,收到社会公众意见58条,建立市政府第二批基层立法联系点10个,立法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是"规范化"执法。聚焦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法治督察,全省首家召开新闻发布会,实行问题线索查改"一表清",收集问题线索123条并全部整改到位。持续推进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制度,让行政执法更加包容审慎。2023年以来,全市共办理轻微违法免罚案件XX万件,免罚金额XX万元。
六是"优质化"环境。常态化安排247名律师对接1025家、40家律所对接41家商会提供一对一精准法律服务。组建10个企业专项法律服务团队,150名律师对400余家企业进行体检,提供"法治体检"并撰写体检报告375次,提出法律意见建议633个,举办政策宣讲138场。保障涉企矫正对象外出从事生产经营380次。市众信公证处为企成立知识产权公证中心,为民设立全省首家遗嘱中心。市仲裁委"世界驰名商标的仲裁保护"入选长三角知识产权仲裁保护概况白皮书十大典型案例。第三方测评市场主体满意度评价法治环境工作持续向好。
(三)突出法治为民,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
一是"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圈"护航企业出海。成立全省首家"全球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形成了覆盖97个国家167个国际城市的全球法律服务网络。为外向型企业提供15大类158个子项的全时段、一小时、一站式、一条龙的全方位法律服务。开展"全球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圈·走近企业"系列活动,精选16个涉外业务案例汇编成册为出海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办理涉外公证2460件,企业涉外法律事务50余件。中心工作开展情况获新华社报道,并翻译成多种语言向全球推广,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安徽法制报等十几家省级媒体采访报道。
二是"半小时法律援助工作圈"筑牢稳定底线。以8个法援中心、139个法援工作站、949个法援联系点组成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半小时法律援助工作圈"。深耕维权品牌,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保障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2023年办理案件5000余件,接待咨询3400余人次。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全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优秀集体和优秀工作者表彰中荣获"优秀集体"称号,为全省唯一。
三是"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拓宽服务半径。以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9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轴线,82个乡镇(街道)工作站为网格,1129个工作室为辐射点,1122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初步建成。发布公共法律服务产品2856件,落实"放管服"改革政策多元延伸服务,实行线上核实减轻企业群众举证负担,提供"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服务,服务人次2.2万,智慧法律服务向"7×24小时"不打烊全时空服务迈进。我市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被省司法厅推荐参加国家级评价验收并顺利通过,4个集体和4名个人拟接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全国表彰,居全省第二。公证、仲裁、法律援助工作分别位居全省第1、2、3位,公法业务始终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
(四)突出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构建多元调解格局。建成规范化调解组织1263个,全市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1085人,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网络全覆盖。建成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8个,建成全省首个金融纠纷在线调解工作室,调解各类纠纷1296件,挽回损失6500余万元。培育基层品牌调解室近30个,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770余个。完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和"信访超市"一体建设的乡镇40余个。
二是复议改革全面完成。全面完成行政复议集中整合,实现从28家执法单位复议工作向市政府一个口子收拢的平稳过渡、无缝衔接。市县两级政府行政复议中心顺利挂牌。成立XX市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制定实施《XX市行政复议案件咨询工作规定(试行)》等配套文件5个,完成《行政复议工作指引》起草工作。全年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86件(含去年结转61件),办结187件,调解和解结案比率达45.83%,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684件,出庭应诉率为100%。
三是增强特群监管能力。"队建制"社区矫正三级执法管理新模式在全省推行,此项工作2023年获原司法部刘志强副部长亲自批示。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在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社区矫正工作创新论坛做经验交流。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人员接送率100%。2023年全市9605名安置帮教对象总体平稳可控。
(五)突出融合发展,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一是坚守意识形态领域,强化政治机关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学习教育,全年组织意识形态专题研讨2次。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举办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培训班,逐级开展意识形态谈心谈话36人次。抓紧抓好《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政法机关党组织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规定》贯彻落实,今年以来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13次,向政府请示报告重大事项22次。
二是实行"大科室制支部"制度,打造"一支一品一项目"党建品牌。深入开展"法润珠城.司法惠民"党建品牌创建活动,4个党支部分别创建"和谐珠城·法治护航""法润珠城·调助安宁""三人行·公证法律顾问""用心仲裁、用法解纷"等4个项目及LOGO,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培树"政法系统文明标兵"2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人次,组织机关党支部进社区3次,普法宣传受众1200多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解答疑虑解决问题37人次。
三是聚力求新求变,高标准推动行业党建高质量发展。市众信公证处将党员分为蓝红绿三个小分队,积极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公证服务和便民服务。市律师协会组织开展全市优秀律师事务所和优秀律师"双十佳"评选活动,在全省"两拥一做"主题教育暨律所规范化建设检查评估中获得第一名;联合北京大学举办律师综合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全市48家律师事务所主任参加。
四是狠抓队伍建设,凝心聚力锻造政法铁军。以政治建设为首要,以作风转变为重点,以廉洁自律为底线,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提能力、铸铁军,围绕政府系统依法行政业务技能等9个方面在全市广泛开展"教、学、练、战、考"一体化实战实训岗位练兵热潮。在依法行政业务技能竞赛、新闻舆论业务竞赛、司法鉴定业务技能竞赛等5个项目中获得全省三等奖。
二、2024年工作打算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市司法局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致力加快打造法治XX建设,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奋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基石。
(一)依法治市上,更加突出顶层设计系统思维。
一是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党内法规等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列出专题、系统研讨。推进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头雁"效应。依托法治XX研究院,以"一本一册一刊一会"四大研法释法平台为载体,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研究阐释、研用结合,不断增强政府人员的法治素质和依法履职能力。
二是完善依法治市制度体系。统筹推进上,强化县(区)及基层法治制度化建设,按照季度报进度,年度看总结,精准抓调度等形式持续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基层决策上。2024年,在全市实现乡镇(街道)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覆盖乡镇、程序完备、权责一致、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行政决策制度体系,制定并公布重大行政决策年度目录清单。督察监督上,对县(区)通过定期发工作指引、督办函、工作通报等形式加强重点工作督察督办,确保基层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探索建立基层法治观察点和观察员工作制度,到2025年底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设立法治观察点不少于1个。
三是持续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府检联动,在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活动、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专项监督等领域中合力,以法治化推进政府治理走向善治。强化府院联动,将"解决执行难"列入我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范围和年终述法工作内容,切实提升述法工作针对性、精准度。强化服务联动,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有机融合,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赋能乡村振兴、律师等工作一体推进,激活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二)法治政府建设上,以"七个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展现更高质量。
一是提升良法善治"内驱力"。坚持开门立法,深入探索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立法民意咨询库,形成以"基层立法联系点"为核心、"信息采集点"为延伸的"1+N"立法征集意见工作格局。
二是提升依法行政"公信力"。通过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区)和示范项目,促进依法行政能力提升。持续深化公共政策兑现与履约践诺行动,实现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政府承诺兑现到位。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等制度,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三是提升重大决策"支撑力"。推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制定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力争做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率100%。落实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全面发挥法治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效能。
四是提升行政复议"化解力"。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行政复议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坚持溯源治理倒逼行政执法规范化,发挥行政争议化解、调解、和解主渠道作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探索行政复议员制度。
五是提升普法守法"推广力"。促进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精准融合,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普法短视频创作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大赛、"十佳法律明白人"评选活动,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和法治文化精品创作,努力推动全民法治信仰的形成和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是提升营商环境"保障力"。在立法意见征求、法律审查专班、"企业+律师"、涉外法律服务、保障涉企矫正对象外出生产经营、仲裁、金融调解等多方面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企业设立法治信息联络员,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法治需求和反映的问题,快速予以解决。
七是提升结对共建"行动力"。进一步深化甬蚌两地司法行政系统共建机制,在社区矫正、律师行业、法律援助等方面加深互学、互促、共进。
(三)公法服务上,打造独具XX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以市、县、乡(街)、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为支撑,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完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推动基层公法服务智慧化建设,通过安装智能终端、设置无人律所、远程视频等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扫码可得。在全市推广固镇县村居法律顾问平台创新做法,拓宽法律服务渠道,提高村(居)法律顾问科学化监管水平。
二是严守助困底线。织密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联系点三级法律服务网络,打造维权品牌,全力保障农民工、老人、妇儿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筹建XX市法律援助承办团队,全市统一管理使用调配律师资源,优化法律援助承办队伍结构,缓解县域律师资源紧张问题。
三是聚焦高端服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全球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为抓手,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能力提高、涉外仲裁制度开放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上多下功夫,补齐涉外法律服务短板,推动法务与产业有序发展,法务与商务外事深度融合。
四是勇于开拓创新。以创新法务区为龙头,以"一基一院三区"为支撑,将区域性专门审判机构、法律服务核心产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聚力扩大公共法律服务外延,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更贴心的服务。
五是提升普法质效。积极创建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县(区)。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普法短视频创作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大赛,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和法治文化精品创作,发挥新媒体在普法中的下沉作用。继续开展好"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十佳法律明白人"评选活动,努力推动全民法治信仰的形成和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筑牢底线上,确保基础建设底盘更加稳固。
一是社区矫正筑"防线"。加强预测预警预防,全面建成"管理智能、管控精确、管教便捷、协同高效"的智慧矫正中心。加深甬蚌社区矫正协作共建,全面推进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守住"队建制"先发优势,确保社区矫正刑事执行高效运行。
二是安置帮教明"红线"。加强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服务管理,落实司法行政调解领域实施方案和责任清单。探索县区级安置帮教中心建设,规范安帮操作流程,加强监、所、地三方协作衔接。
三是人民调解守"前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XX特色解纷体系,推广禹会区"调解直通车"模式,着力构建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五)政治建设上,在各领域各环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围绕支部班子建设、党内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纪律作风建设、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建责任落实6方面,狠抓党内法规和制度规定严格执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是擦亮廉洁自律本色。着力夯实主体责任,全力推动"一岗双责"落地见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同司法行政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坚持严格的整风肃纪,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抓好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三是锻造司法行政铁军。按照"五个过硬"要求,加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政治建设,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切实做到由"业务型"向"综合型"转变,由"技术型"向"创新型"转变,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以党员干部作风的大转变、大提升,推动工作的大落实、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