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情况汇报(第2/2页)
4.必须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进。坚持提前研究、科学布局,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既科学制定改革时间表、任务书、流程图,精准把握时序和节奏,又征求公检司法等部门的意见建议,时刻做好法律准备,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改革有法可依、于法周延。
5.必须坚持把思想引导贯穿始终。坚持把谈心谈话作为推动改革的有力抓手,按照"县到乡、乡到户"要求,从思想上打牢调整改革基础。县委书记对乡镇党委书记一对一谈话,乡镇党委书记、乡镇组织统战委员分别对现任村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一对一谈话;同时,乡镇按照"户户走到"要求,对群众侧面"吹风",并用好"农民工之家"微信矩阵,营造改革良好氛围,切实打牢改革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确保改革风平浪静。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新班子的深度融合上还需要加劲加力。此次村建制调整,我县调减比例居全市前列,其中涉及多个X合1、4合1的建制村,干部任职后对新村的村情、民情还需一定时间熟悉了解,工作开展的质量、为民服务的效率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上还需要加劲加力。虽然每个村都按要求储备培养了X名村级后备干部,但从此次干部选任中看,个别镇、村对后备干部储备培养浮于表面,选而不育、选而不用现象比较明显,跟踪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此次改革中个别村因在选优配强班子时找不到合适人选,由镇党委下派7名机关干部到村担任临时党组织书记、5名机关干部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X.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还需加劲加力。改革后,建制村幅员面积扩增、地理版图重塑,加之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新形势、新任务,致使村级干部的工作强度、职能职责较之改革前明显增加,而村级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与乡村发展需要还有差距,专业化能力提升迫在眉睫。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健全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一站三平台"服务体系,在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地方打造村级便民服务站,将党建服务、便民服务、农业服务、医疗服务、文体活动等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全民服务站建设,实现群众办事"跑一次""不出村"。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结合合村并组重新规划农村网格,在村常职干部中设置辅警助理岗位,推行"1+N"工作模式,使社会治理力量成倍增强。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由"四老"人员、新乡贤等组建调解小组、说理小组,主动排查隐患、了解民意、畅通联系服务渠道,把发生在农村的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快进行处理。搭建自治性服务平台,通过规范村规民约培树清风正气,探索完善新乡贤治村补位,"群众议、四老评、榜上亮"道德评议治理陋习顽疾,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2.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加强村级建制调整后村(社区)干部集中轮训,全程评估研判村(社区)过渡班子运行情况,精心筹备和组织村(社区)换届工作,发现和培育一批先进典型,清理不适合、不适应的村(社区)干部。以"红领计划"为统领,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动员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返乡工作,储备"千名能人后备干部",用好"职校+党校+乡村振兴讲习所"三方联动培训体系,加强常态化培训,对表现优秀的及时调整充实进村"两委"班子,梯次培养为村党组织书记。
X.狠抓基层减负瘦身。按照中央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精神,结合村建制改革,针对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三项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清理,严格实施县级部门延伸到村事项的准入制度,建立村级事务清单,凡是事务清单职责范围以外的内容一律不列入考核,在村"两委"和村干部不合理负担上做"减法",让村干部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谋发展和抓服务上去。
4.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X+2"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部署,突出稳产保供,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提升特色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水平,夯实基础支撑,依托麦冬--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梓州藤椒现代农业园区、优质粮油产业园梯次推进全域建园,全链推进多业强园,着力构建整合发展格局。
5.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以构建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年"着力提升村(社区)干部治理能力,切实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协同运转的工作机制。并结合今年疫情防控中取得的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健全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完善群众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