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省市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65篇(第44/10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5595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20分钟

(四)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壮大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夺得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规上工业中,八大新兴产业链营收占比提升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面上0.9和7.2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云上芯湖州"智慧园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县域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启动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深化工业全域有机更新,腾出低效工业用地1.2万亩,预计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7万元,新产品产值率提高3.7个百分点。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新增雄鹰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进重点项目357个,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3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1%。大力发展"八业千亿"乡村产业,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18个,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1,夺得首批"神农鼎"。

(五)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更加充沛。举办"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撤地建市40周年系列活动。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着力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市、县两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相关工作列入省级试点。制定出台民营经济"39条",净增市场主体3.6万户。新增国家重要改革试点37项、省级试点101项,"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深化,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全国首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领跑全国,国资国企等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坚持全市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上海头部园区运营主体合作共建南太湖半导体产业园、沪湖产业协作示范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获省专项政策支持。坚持交通接轨融入先行,攻坚"1211"综合交通重大项目,湖杭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沪苏湖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加快建设,杭宁高速公路湖州市区联络线、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长兴西至浙皖界段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加快构建,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同类型港口第1。

(六)促进城乡融合,品质能级稳步提升。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编制实施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城市设计方案。制定中心城区给排水专项规划,西部水厂建成投用,两库引水工程实现通水。南太湖未来城主地标即将结顶,39幢产业大楼全面建成。西塞山科学城、长田漾生态文化区等重点片区加快规划建设,小梅山公园建成开放。创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0个、未来社区35个,改造老旧小区44个,创建"美丽小区"130个、"美丽街巷"107条,打造"席地而坐"场所96处、口袋公园30个,整治提升桥下空间194处、农贸市场临时疏导点46个。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成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集中连片优质耕地9万亩,成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全覆盖。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主体完工。

(七)聚焦人文赋能,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实施文化遗址保护、非遗再造等六大专项行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修编,毘山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颁布实施,鄣吴古镇入选全国首届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成立陆羽茶文化国际推广基金。新建城市书房18家、文旅驿站8家、乡村博物馆25家,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95个,举办民俗文化活动187场,开展"文艺赋美"等演出3.6万余场次。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出和赛事25场,龙之梦冰雪世界等新业态对外运营,南浔古镇游客人次首破千万,旅游经济全面恢复。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获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联盟在余村成立,市文旅集团组建运营,三县全部进入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文明城市创建复评获全国优秀,入围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

(八)强化减污降碳,生态文明走在前列。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创设"生态鼎"评选,实现美丽浙江考核"十一连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全覆盖,获评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五水共治"九夺"大禹鼎"并三获金鼎,蝉联全省"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实施能耗"双控"三年攻坚行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成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推进生态修复,建成省级美丽河湖11条,治理中小河流82.4公里,新增造林2万亩,修复废弃矿山9座。获批设立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绿色知识产权推广中心落户湖州,生态产品评价、以竹代塑、生态警务等实践领跑全国。深化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成为全球首个响应"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城市。

(九)致力共同富裕,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市财政民生支出447.5亿元,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7%。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全省第1、满意率全省第2,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省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实现"四连冠",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启动新时代蓝领行动,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8所、义务教育学校15所,新增学位2.3万个,湖州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一期投入使用。三级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医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工作入选全国示范项目。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国家试点,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738张,每千人口托位数增至4.56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提高到13260元。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97万套,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国试点。

(十)护航杭州亚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对标"争创最佳赛区、打造最靓窗口",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开展迎亚运"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动,出杭首站火炬传递圆满顺利,湖州赛区106场赛事场场精彩,荣获亚排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扎实开展"拔钉除患"专项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5%和13%,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8%,"无诈单元"创建走在前列,高分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平安湖州建设有望实现"十七连冠"。

过去一年,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对口支援合作、外事、侨务、港澳台、史志、档案、咨询研究、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标准开展主题教育,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重点工作攻坚,大抓落实、大干实事,大力营造实干比拼、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9件、政协提案348件。持续深化清廉单元建设,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做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一年的发展殊为不易。全市上下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攻克一道道难关,办成一件件大事,干出了实干争先的新气象。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界人士,向驻湖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对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特殊使命,对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湖州发展中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我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带来一系列挑战;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还需要大力度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传统行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持续发力;城市品质能级不够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减污降碳攻坚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离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领域仍存在不少风险隐患;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担当精神、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将直面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6日在淮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和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七个强市",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面对多重困难挑战和艰巨繁重任务,我们奋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办成了一批事关发展的大事要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增强了斗志。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实干争先,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把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多项经济指标取得多年来最好成绩,许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1.6%、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投资增长72.3%、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居全省第3位,税收增长45.1%、居全省第1位;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7.5%、居全省第3位,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长12.7%、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7%,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新增"四上"企业250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居全省第3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我市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全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首批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第2位,政府透明度指数在全国较大的市中居第4位。淮南经开区"亩均论英雄"改革获评全国改革专项创新案例,淮南高新区成为全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潘集经开区获评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田家庵区荣获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区。寿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凤台县、潘集区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淮河能源集团荣获全国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特等奖、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特别贡献奖。淮河能源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安徽理工大学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入选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淮南师范学院在省属高校科技创新"赛马"中位居前列。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

(二)聚焦引育并举,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成功举办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把发展制造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编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4个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启动实施制造业发展4个三年倍增行动、数字赋能制造业行动、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行动,改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调度推进和考核评价机制,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41.2%。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企业加快集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各54家,新增国家5G工厂3个、数量居全省第2位,新增上市在审企业2家。大力开展专班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新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0个,其中50-100亿元项目7个、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太蓝新能源固态锂电池、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等116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拓普汽车底盘系统、赛纬锂电池新材料、健坤制药等164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加快推进,中环低碳新能源二期、国晟异质结一期、合众汽车核心零部件一期、坤泰专用变速器一期等56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后一年内建成投产。陕汽氢能重卡成功下线。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科创孵化基地(淮南)挂牌运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规划获批。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潘集电厂一期投产,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产业园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16.5万千瓦、增长57.1%。产教融合、招才引智工作深入推进,新增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个、省级创新平台28家、高技能人才1.27万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个。

(三)聚焦宜居宜业,城市更新加快实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获批。山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春申里商业街、市档案馆等62个项目开工建设,高新产业园三期等20个项目竣工,北师大淮南实验学校北区、非遗文化街区、山南儿童公园建成投用。城市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38个、任务量是前五年之和,新建安置房2.7万套,新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9个。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风西路等12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朝阳东路等12条城市道路完成改造,学院路下穿工程建成通车、创造了涉铁项目"淮南速度"。新增城市绿道和健身步道61.4公里、公共停车泊位5312个、公共充电桩1239个,春申湖公园基本建成,新增城市游园和口袋体育公园35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8个、户外劳动者城市服务驿站710个。城市安全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改造燃气、供水、排水等老旧管网近400公里,整治户外广告隐患1142处、破损脱落建筑外立面7.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4万平方米。系统化推进城区排水防涝综合治理,有效解决20余个低洼小区积涝问题。荣获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城市组二等奖。扎实推进城文旅融合发展,启动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71%、85%。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安徽分院落户淮南,电视剧《六姊妹》在淮拍摄,淮南马拉松、龙舟邀请赛等众多赛事助力淮南"出圈""吸粉"。坚持以大交通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我市自主建设的合周高速、淮桐高速、怀凤高速、淮扬高速有力推进,凤毛快速通道、G206改扩建等11条国省道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凤台新港综合码头、陶圩综合码头等项目开工,"淮南-宁波"铁海联运班列开行,谢家集通用机场选址获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