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校工作报告
2025年高校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有特色为发展主题,以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为工作主线,锚定"双高校"建设目标,抓特色、抓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提升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学校荣获"2023年〔...〕省优秀高校领导班子""〔...〕省红十字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通过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验收和"双高"计划国家终期验收(评价良好)。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党的建设,发展合力更加强劲
推进党建"领航工程"。通过第二批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终期验收,获评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完善"大思政"工作机制。获批〔...〕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个。获〔...〕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省老年教育教学创新大赛等比赛奖励3项。获评〔...〕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1项,〔...〕省教育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品视频课1项、优秀教学案例1项,〔...〕省教育厅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课6项。两个项目获得2025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省级推荐。多渠道开展征兵宣传,本年度入伍70人。宣传工作亮点频出。学校官微连续12个月入围〔...〕省高校官微影响力月度前50强。全年市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41次,其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打造医学院校特色美育体系》《坚持改革驱动新发展构建人才培养新高地》分别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二、聚焦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更加扎实
推进综合育人体系建设。学生荣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学创杯"、英语演讲、跆拳道、劳动、军训营等赛事一等奖19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9项;教师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承办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12项。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在线精品课65门,接入资源库5个,视频公开课2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作品2个;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占比89%。提升信息化水平。教育部职业数字基座对接项目对接进度100%,数据量216万余条;典型案例入选2023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做好招生就业工作。高职单招录取500人,普通专科录取3160人,〔...〕省历史组录取最低分393分,物理组〔...〕分;在校生专升本考试升本率27%,报考录取率39.29%。就业率98.14%。
(三)聚焦改革创新,内涵建设更加丰富
推动产教融合。联合牵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个(全国康养、美容、应用心理服务)。召开高素质卫生康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讨会,发起成立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老年康养服务与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暨"机器人+康养"产业协同方阵;成立全国美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产业学院。与市医院等合作培养学徒664人;与北京红十字会抢救中心、华润新龙(北京)等院企合作订单培养;与北京九州通合作项目入选省级"提前就业班";与市中心医院合作获批教育部牵头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锻造高水平"金师"队伍。全年引进人才54名(其中"双一流"高校或QS排名前100国外院校毕业生占比62.96%),含博士8名,硕士44名,本科生2名。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3个,建立校级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聘请464名校外兼职教师授课,105名校外兼职教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新增101名校外"双师型"教师,建立了100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高质量完成国培项目4个,获拨款117.9万元,培训省内外教师187人。学校"双师型"教师达380人。扎实推进"双高计划""创新行动计划"和升本建设。在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市级现场核查中作为优秀典型推广;荣获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发展联盟"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典型院校"。
(四)聚焦职教定位,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大豆中心获评"省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示范单位"和〔...〕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纳米中心获批省教育厅平台资助50万元。学校获〔...〕医学科技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批省社科课题1项、省教育规划课题4项、市级课题70项;市旱碱麦特色产业科技专项项目1项,资助经费80万元。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完成全省乡医培训400人、市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255人。面向社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72次,培训人数〔...〕0余人。联合市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公益大讲堂"2期并在《〔...〕日报》和学习强国专栏发表。立项省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1项。与老年大学合作开设慢性病自我管理、计算机课程。与天成社区联合成立社区学院。医学系学生火车救人事迹在〔...〕日报、学习强国专栏刊登。〔...〕市社会工作研究院在我校揭牌成立。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与加拿大、德国、日本合作办学项目,共招收175人。入选塔吉克斯坦教育部留学基地并招收留学生12人。组织留学生参与〔...〕省外国留学生中文技能暨中华才艺大赛等活动,获优秀组织奖。学校获评E〔...〕ucationPlus2024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典型院校、突出贡献奖,入选世界技能发展联盟会员单位。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建设发展辛勤付出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升本建设诸多关键指标仍未达标,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卡点瓶颈,在思想观念、顶层设计、核心竞争力培育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工作中思想解放、创新意识不强,少数党员干部主动担当和积极作为的精神不足。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5年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
2025年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强校升本奋斗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十大重点任务",突出文化立校、质量兴校,加大科教融汇、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力度,着力提升干部、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服务支撑能力、国际合作交流、数字化转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学校建设和发展思路为"聚焦十大重点工作,扎实做好六方面22大项工作"(简称"10622")。
(一)立足升本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十大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升本"第三次创业"。严格对照普通本科院校设置核心指标,以"升本纳入省高校设置'十五五'规划和市'十五五'发展规划"为目标,全力推进学校升本"第三次创业"。
二是提升办学关键能力。推进落实学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任务、提质培优和创新行动计划共33个项目建设。高质量通过省职业教育创新行动验收工作并做好新一轮创新行动计划项目谋划和申报工作,确保省级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达A。
三是提升干部、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确定2025年为"干部、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年",着力加强干部队伍政治忠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规矩教育和专业能力、履职能力,着力提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是提升质量意识、争先创优进位。对标国内、省内标杆院校,梳理各项工作中国家级标志性成果项目清单,提高工作质量和标准,推出代表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提升的标志性成果。
五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提能增效行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建文化、医药文化、校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等全方位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规范有形文化载体,打造"大爱之光"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六是强化考核工作。评定首轮教职工聘期考核结果并落实考核要求,修订完善考核办法。学校出台党建思政和宣传、教学、就业、社会服务等专项考核文件和中层正职干部考核方案,突出工作业绩导向,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七是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超长期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政策机遇,超前谋划推进综合学生公寓、综合教学楼和第二餐厅项目的建设审批手续,推进两栋新建学生公寓、新综合实训楼和学校35栋旧建筑不动产登记工作,推进康养产教实训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建设。
八是全力推进新图书馆全面开馆。完善新馆功能,推进图书回溯建库,确保新学年实现图书借阅功能,多措并举增加馆藏纸质图书数量。
九是打造〔...〕康养品牌。积极推进康养相关专业中高本贯通培养项目,扩大专业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扶持省内和市域优质中职开办康养类专业。
十是启动学校"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组建团队,开展调研和数据收集,广泛征求意见,精准锚定"十五五"规划的核心目标与重点任务,举办学校"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论坛"8-10期。
(二)立足文化立校、质量兴校,全面做好六方面22大项工作任务
第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铸魂育人,构建"大爱铸魂、场域协同"大思政育人体系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第一议题"制度落实和检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不少于12期。
2.实施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引领行动。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并完成换届。深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打造"五联五促"校企联建模式,推进党建工作量化考核。做好省级"样板支部"建设并积极申报国家样板支部,争创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推动2个省级专项行动团队建设,培育党建案例1-2个,做优党建品牌10个,微党课、微视频1-2个,立项高校党建课题3-5项。
3.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政治监督,做好巡察和整改工作。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干部作风转变专项检查,深化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建设。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和警示教育活动,探索特色廉政文化基地建设。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活动。
4.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年行动方案》,明确干部培养目标和路径,选派年轻干部外出短期研修15人次以上。发挥党校作用,开设"领导干部大讲堂",组织干部理想信念主题研修活动1期,专题教育培训5-6期。
5.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教育宣传工作。打造品牌官微,讲好〔...〕故事,加强重点媒体宣传,市级及以上主流媒体报道≥20篇,培育省级案例成果3个,争创省、市教育宣传先进单位。落实《〔...〕省教育厅2025年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精神,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切实履行党委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和网络舆情风险监控体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妇联、青联、文联、知联会等群团组织纽带作用和育人功能。规划、设计、调整老干部活动中心,深入做好老干部工作。
6.深化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健全"十大"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党委抓思政课工作机制,落实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和现场办公会要求。深化集体备课,推出数字化课程思政资源,培育思政工作精品项目8-10个项目,争取高校思政精品建设项目零突破。发挥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积极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开展专题培训及研讨会2-3次,培育思政优秀教学案例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5-10门,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校、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资源库。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强化国防教育,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协助开展新兵心理健康提升方案,打造市级人民武装部示范样板。
7.全面提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落实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学习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实行健康学校行动计划,力争创建"健康〔...〕"建设品牌。
第二方面:创新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打造"五育并举"高素质卫生康养人才培养高地
8.实施"金专、金课、金教材、金基地"提质工程。
一是启动高水平专业群和专业建设5年行动计划,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质量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功能,重点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和重点专业,培育微专业项目3-5个。对接中西部院校对口支援计划,扶持新疆、云南等地职业院校。持续深化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和毕业后跟踪调查。
二是启动一流核心课程建设5年行动计划,推动整合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改革。创设数字化教学场景5个,争创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评选校级一流课程≥10门,力争入选国家一流核心课程。
三是启动优质新形态教材开发5年行动计划,建立产教融合、多元合作的教材开发机制、建设标准及评价体系,开发"互联网+"新形态立体化教材10部以上,培育省级、国家规划教材10~15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卫融合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体测及格率不低于75%。
四是启动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5年行动计划,提升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重点推进医护康养一体化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基地、OSCE基地、GMP基地建设,开发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3~5个,探索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研究和基地建设。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实习管理大数据分析。
9.实施"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建设工程。加强"两翼"建设,参与临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拓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合作,探索多元人才培养形式。重点打造全国康养、美容、应用心理服务3个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行"重点任务+牵头负责制"模式,形成典型项目。探索实施职业教育"101计划",聚焦智慧康养等领域,联合康养头部企业、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围绕"五金"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创新职教集团模式机制,确保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通过验收。承办省赛10~14项。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开展合作培养项目10~15项;重点建设康养、爱尔等产业学院;鼓励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梳理成果共建校企合作展厅;力争入选国家、省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参与"百园百校千企",建立精准对接渠道与长效合作机制,围绕成果转化等开展深度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力争入选卓越医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
10.依托"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质量。修订学校《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建立校、省、国家大赛荣誉体系,施行"喜报到家"制度,力争省级及以上获奖15项以上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突破。力争实现执业资格通过率临床助理医师、中医助理医师50%,口腔助理医师60%,护士资格95%。完善职业生涯发展和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建设,组织职业生涯工作坊、职业生涯规划、模拟面试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争创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国家级赛事获奖1~3项。落实教育部访企拓岗要求,组织青春风华讲坛8~10场,编写优秀毕业生就业案例库。拓展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8~10家,年底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服务区域毕业生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