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计划、工作思路-7篇(第2/13页)
四、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聚力攻坚
(一)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普惠跨越式发展。继续做好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的整改提升,助推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推动小区配套幼儿园转普,稳步提升区域学前教育普惠率,推进高质量公办幼儿园扩容增效,提升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创建更多等级幼儿园、现代化学校。优化辖区网格布局,强化业务指导,实现全方位管理。推进幼儿园品牌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幼儿园办园水平。组织开展园长素养培训,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加大保育员职称培训力度,提升保教职业技能,实现保育员队伍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实现区域学前教育"和美"品牌亮显、品质提升、样态重塑。
(二)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式发展。持续优化入学服务,科学调整积分入学门槛,有序挖掘潜力扩班扩容,义务段拟扩招xx班,普高拟扩招xx班,让更多xx学子入读"家门口的好学校"。坚持零起点教学,做好幼小衔接,推进小学强基、初中强腰工程,组织召开幼小衔接论坛,中小学"增效提质"分析会。发挥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作用,推动结对学校资源共享、教研互通、教学共进,促进全区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加强特殊教育校企社合作,优化长效帮扶机制,推动特殊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推动普高教育高质量特色多元式发展。加速推动普通高中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多样发展,探索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初高中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机制,亮显区域高中学术、艺术、体育、国际等特色办学品牌,帮助学子发挥特长,考入更多类型化特色高校。加强新高考全国卷研究,及时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努力提升高考出口质量,稳步增加考入高水平大学的学生人数。
(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式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政、企、校联动,创新合作模式,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基地和具有xx辨识度的"校企共同体"。深化与宁职院等院校企业合作,提高中高职一体化五年长学制人才培养水平,落实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培育更多省市级名师或名大师工作团队、专业带头人。深化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建设,建构模具设计制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德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新型技师型人才。加快提升xx职高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实训面积、专业实训工位设备等办学条件,积极推动第二职高(宁波港口物流学校)新建项目落地。
(五)推动成人教育高质量惠及全民式发展。加速推动终身教育服务升级,建立和完善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区域成人教育现代化水平,赋能现代社区建设。加强成人教育科研项目建设,提升成人学校教师综合素养。有序做好各类国家级考试的组考服务,推进标准化考点建设,扩建xx中学考点考场,不断提升社会考试服务水平,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浓郁氛围。
五、加速提升教育质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效提质
(一)竖好"风向标",坚持五育并举,探索评价改革。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打造学校-学生两级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模型和教育评价系统。创新学校评价考核机制,实施分类型评价,列出学校工作"底线清单",设置特色评价项目,引领学校守住底线、发挥特长、亮显特色。完善学生评价机制,突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纠正"五唯"和应试教育倾向。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打造区域和学校思政课特色品牌,组织召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交流会。加强体育美育,提高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课质量。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手册,用好劳动实践基地,打造劳动教育实验区xx样板。
(二)建强"主阵地",加速增效提质,打造高效课堂。坚持将教学质量作为安身之本。进一步完善"幼小衔接"机制,实现幼小平稳过渡。开发完善可供学生选择的丰富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发掘特长,实现适性发展。优化教研员"PDCAI"集体调研模式,为基层课堂"把脉问诊",开具"智慧处方",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学常规,打造高效课堂。扎实推进优秀教学团队、教研组及教科研共同体建设,建强兼职教研员队伍,定期开展项目化学习,深化教师队伍内涵。
(三)找准"突破口",优化课后服务,加强作业管理。继续巩固"双减"成效,全面升级课后服务,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打造一批体育、美育、劳动、科技品牌特色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助力学生适性发展。进一步优化作业管理,探索布置精准作业、分层作业、个性作业,建立作业量公示制度,为学生压力"减负",为作业效果"提质"。切实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实现学生作业数量减少、睡眠时间延长、手机依赖减轻、阅读时间增加、体质健康增强。
(四)下好"一盘棋",坚持多方共育,营造和谐环境。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联系,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用好家长成长学院载体,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实现免费学、随时学、掌上学。成立家长成长讲师团,开展巡回宣讲,定期评选"三好家长",推动家长教育制度化、普及化。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压实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主体责任,建好社会"大课堂"。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健康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安全副校长、家委会、志愿团体作用,助力校园安全稳定、丰富校园课程活动、护航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
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培训机构监管,营造健康教培生态。做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后半篇文章",疏堵结合引导机构正向转型,防止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机构滋生,严查隐形变异、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学科类培训行为。加强"双减"专班履职,统筹协调文体旅局、科技局、卫健局等主管部门和成员单位,加强文体、科技、早教类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归口审批、管理。协同综合行政执法局,加速推进"链式执法"项目,提高联合查处能力、案件移交处置效率,营造健康教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