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计划、工作思路-7篇(第6/13页)
6.加强队伍保障。强化师德考核评价,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机制。建强校长队伍,针对本区校长队伍年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缺乏具有高端引领作用的教育家型校长等现状,着力健全校长"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完善校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孵育、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建强教师队伍,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新一批学校投入启用、新一轮课程改革纵深推进、教师退休高峰接连持续等因素,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推进教育人才"引进、培养、稳定、流动"四大工程。建强教师教育机构,做好教师进修学院更名工作,整合教师进修学院等优势资源,健全研训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培训体系,有力提升基础教育教师专业能力。
三、聚焦创新驱动,纵深推进高动能教育综合改革行动
7.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新一轮教育综改,推进区域"X+X+X"示范项目建设,组织学校申报新一轮教育综改项目,指导学校落实教育综合改革任务。持续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持续打造一批区紧密型学区集团,争创市级实验性、高质量学区集团,持续加强优质园、新优质学校建设,推动初中强校工程、城乡携手共进计划,推动师资、课程、教研、管理等全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完善教科研工作体系,深入开展新时期教育教学政策研究,跟踪指导课程教材使用和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8.系统开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XX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清单要求,统筹推进评价改革X个专项行动落细落地,坚决杜绝负面清单。做好2023年中考招生工作,落实高考综合改革配套举措,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宣传和引导工作,指导学生合理确定选考科目。健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小学生基于课程标准的分项等第评价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化幼儿园办园质量过程性评价和常态化评价、义务教育学校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9.大力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区、校两级数字基座,推进校园网与5G网络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生态建设,加强基础教育数据归集共享。打造中小学数字教学服务系统,开展"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等应用场景建设,进一步丰富"数字教材""空中课堂"等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学前幼儿来离园智能管理、健康常态监测、在园户外运动监测和托育机构全流程管理等应用场景。推动构建实验小学、实验中学、XX中学、XX工商信息学校X家数字孪生校园,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推进新技术赋能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化教学方式变革。
四、聚焦格局提升,整体谋划高站位教育资源优化行动
10.打造XX新城教育新高地。对标新时代幸福XX和现代化枢纽门户定位,加强"老品牌"学校示范辐射作用,扩大"新活力"学校引领带动作用,推进XX"托幼一体化实验"幼儿园基本建设与课程建构"双同步",启动"未来学校"一期工程、XX艺术中心建设,成立XX附中XX分校基础教育集团、XX高级中学基础教育集团,加快建设复旦附中XX分校国际教育体验中心,整体搬迁XX中学,将XX新城打造成为各类教育创新示范引领的新高地。
11.树立XX地区教育新标杆。紧密结合XX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XX五镇联动发展,做强"XX大学XX基础教育集团",推动世外学校、XX学校、XX学校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与青东五镇公办学校融合发展,整体抬升XX地区教育发展品质;成立"区域学前教育联盟",将XX地区逐步树立成为示范区学前教育一体发展的新标杆。
12.建设XX地区教育新典范。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华为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前瞻性规划学校设点布局,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功能再造。启动示范区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行动,优化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持续稳定发展。"高定位"XX镇域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改建XX中学,加强XX公司配套教育资源布局与建设,将青西地区打造成为各级各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五、聚焦优质均衡,扎实推动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行动
13.扩大普惠性托幼资源供给。实施第六轮"托幼一体化"试点工作,新增X个普惠性托育点,增加XX个公办托班,使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XX%以上;推进社区"宝宝屋"工作,加强与街镇业务对接,争取到2023年底,全区社区"宝宝屋"实现街镇覆盖率XXX%。贯彻"幼儿发展优先"理念,坚持保教结合,落实本区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幼小衔接研究共同体建设,推动幼小科学衔接。提升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水平与保教质量,将科学育儿指导纳入"出生一件事"。不断提升公办优质园数量,推动普惠优质学前三年教育覆盖率达到XXX%。
14.提升"双减"工作水平。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建设。将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核心工作,依托校本教研等方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作业管理,推进学校高质量作业体系设计建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统筹用好社会资源,增强课后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巩固"营改非""备改审"和"重新审核"工作成效,推进学科类培训"综合监管一件事"试点。强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持续推广培训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培训机构风险防范,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举措。提升培训机构治理能力,规范管理非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推进培训市场综合治理,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15.建设泛在多元学习资源。深化推进社区教育设点布局与资源配置,打造泛在便捷的社区XX分钟学习圈,开展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达标创建工作;建设一批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和学校、服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争创一所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公办新型高职院校;深化示范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协作组运作机制,落实示范区三地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培养工作,建设青嘉吴三地终身教育合作联盟跨区域体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