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学校校长讲话汇编-45篇(第8/1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778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60分钟

新冠疫情改变着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也会对人类未来的思维方法、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谁也没有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的一个突出的扰动因素,会与医学有关。疫情成为过去半年、当前,很可能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扰动世界最突出的因素。这个病毒、这个疾病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认识透,未来我们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传染病都认识得很透,总会有新的问题出来。在自然界无尽的矛盾与规律面前,人类的科学发现、技术创造都是浅薄的,在医学领域尤其如此,我们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知道自身的浅薄是相对高一些的智慧。所以真正的医学家知道医学所能的地方和所不能的地方,知道什么是自然病程,什么是个体差异,什么是社会干预,什么才是科技的力量。

疫情凸显了医学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医学和医学界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够高,发挥的作用远不够大。医学和医学界应当有更大作为,担负起发展社会、照护人类的使命和责任。

以上问题,是我们、你们、咱们这些医学界人士需要一起思考的问题。老师们要研究,学生们要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科学与社会问题,在未来应当主动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付诸笃实行动。

毕业补课:医学是「多学」,医生要兼修科技、社科、人文

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它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密切交融,是「多学」。人类知识大致分三类。第一类,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掌握、创新改造自然的方法,如工学等技术学科;第二类,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研究人际社会活动与改造、发展社会的方法,将社会问题中讲得出规律、能相对量化的部分成其为学,比如经济学、法学等;第三大类,人文(humanities):人文不是科学,不宜称人文科学,通常叫做人文学科,或者就叫「人文」,像艺术这样难以名状的,无法用方程式表达、难有定则的人类心灵感受与创作能力就是人文。以上三大领域有时难于截然划分,相互间多有交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关系,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关于维护人、人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医学是对人的躯体和精神的全面照护。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成立时就提出健康的定义是「身心俱泰」,而不仅仅是没有病痛和机能残失。1990年,又强调了道德健康。中国的医学教育主要是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我们、你们都是如此。咱们身上缺乏社会科学的训练,少了人文的浸染。因此,咱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行医、处事、为人,都与这一模式的教育与知识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不善于影响社会,沟通患者。于是,医学界要检省自己。其实,我们不仅缺社科人文知识与能力,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其他方面,又何尝不缺。而医学对其从业者的素养要求之高,无以复加,因为学医、行医、传医者担负的是人的终极利益--健康和生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切实加以改进。我们,老师们,更要反省自己的短处,必须在未来对学生的教育中作出历史性的努力。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社科人文方面少有安排,或安排太窄,基本上是让学生处于自然感受、自主学习的状态,而不是在教育体系、课程中有充分安排,相关授课比例远低于国际通常水准,今后需要改变。协和医学院之所以坚定地启动、推行「4+4」医学教育模式,就是为中国医学界的未来计,坚实地践行现代医学教育思想,以教育的体系构架为医学的多学科性奠基。

由于未及在你们在校期间系统地「灌输」医学是多学的观念,今天,在毕业之际,补一点课,期望大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注重加强对其他科技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学习与运用。

Vision:现在是见识、眼界,将来是辨识、眼光,最终是远见

和老师们在一起时,聊到一个英文词:vision。它的中文意思很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涵义。在学生、青年阶段,vision主要指见识、眼界。你们在这个阶段应当让自己多听多看、多知道、多学习。到了中年阶段,vision应成为眼光、辨识力。对医生来讲,不论是鉴别诊断、治疗决策,还是人生选择、事业定向、生活安排,都要有眼光。这个阶段,慢慢地,你们的眼光独到了,审美品位提高了,能够明辨是非了,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了,这就是真正的有了「眼光」。等你们走上领导岗位,能够为国家、民族、集体承担更大责任的时候,那时候vision叫作远见。远见使你能透过红尘迷雾,看出未来的方向。有远见是最不容易的。领导要有远见,管理要有远见,每个学校的校长、医院的院长、科室的主任、学科的带头人都要有远见。在一个有远见的人领导下工作,与之为伍,是人生之幸,而你们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并以此为人生目标。

志远,德厚,才盛:知识分子应当追求的三大品性

我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丹·牟德(Dan?Mote,Jr.)教授、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曹文凯(VictorDzau)大夫曾共同讲到,科技有三大职能:认识世界--科学;改造世界--技术、工程;照护人类--医学。如前述,医学是「多学」。医学界既要运用科学和技术,又要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来照护人类的时候,对于从医者的素养要求之高可想而知。你们是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的一群人,但还远远不够。大家在毕业的时候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你们事业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境界。

衷心地希望你们超越你们的老师们,成为我们期望的大知识分子。所谓大知识分子,其内心本质是以无我为自我。现在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把那点「聪明才智」太用在自己身上,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争取个人利益用情用智过多。就在旁边的协和医学院二号楼,即解剖楼,顾颉刚先生的骨架立在那里,你们应去瞻仰。顾先生以一生学问贡献社会之后,又以其生命的最后存在,奉献医学。站在他的骨架前,在他无言的教诲中,会有助于感悟何为科学、人文、人生。国家对协和医学院的定位是小规模特色办学,是培养医学领军人才的地方,国家对你们寄予了期望。你们,协和毕业生,一定不要在考虑自己上太过用心。你们应当是小至考虑学科、中至考虑行业、大至考虑社会和人类前程的人。

值毕业之际,给大家一点叮嘱。志远、德厚、才盛,是成就知识分子的三大品性。志远,不是志大,志大和才疏如果加在一块,那是人生与社会之害。志远是指的价值取向,是能够穿越世俗、穿透「红尘」、引导终生的价值观。德厚,有其厚才得其稳固,才积其高。才盛,知识分子无其能者无以济世,而协和的校训就是:「科学济人道」。

在此,我代表老师们道一声歉,我们对同学们肯定有照护不周的地方,肯定有因时间、精力不足,品德、修养、才华所限,对你们教导不够的地方。祈谅!

以文化为媒,共赴百年之约|王胜楚校长在2022年春季开学典礼暨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新年好!祝大家新年快乐,新的一年虎虎生威。

斗柄回寅,万物更新。在中国女足登顶、北京冬奥正酣之际,我们又相聚在这月亮山头,接续我们奋勇拼搏、追求卓越的历程。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关键之年。教育的使命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执行长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2022年,也是十五中建校100周年。弦歌不绝的百年征途,值得每一位十五中人去敬重且豪迈;峥嵘岁月的百年荣光,可以让我们静心聆听先辈们的感人故事。

1922年4月10日,湖南著名教育家宾步程、曹典球等老先生,在国家积弱、社会动荡的局面下创办了明宪女子学校,是为学校之始。《学记》中"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是为明宪之由。旨在通过办学阐发思想法则,以实现开启民智、国家崛起的崇高使命。在中华民族正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今天,回望学校百年发展路。自明宪以降,经抗日烽火淬炼而意志弥坚,五易校址废墟重建而发展壮大,历代十五中人能行稳致远,惟有不忘教育救国的办学初心,坚守"公勇勤朴"的校训,焚膏继晷诲人不倦。

公而无私是十五中人应有的担当。84年前,身处战火纷飞的中国,老明宪人举校搬迁至安化蓝田,只为延续教育救国的理想,这是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而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既要专攻博览,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又要关心国家、社会、世界,学会担当的十五中人一定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新篇。

勇而无惧是十五中人应有的气概。这个寒假,无论是登顶亚洲的中国女足,还是冬奥赛场上屡破纪录的运动员们都传递着一种坚定的气概--勇敢。它源于专注与坚持,源于对极限的不断挑战,对创新的不断追求;更源于对自身实力的充分认可。获得勇敢,需要我们从容不迫地反复锤炼,需要我们饱含生命力地开拓探索,也需要我们自强不息地进取,因为唯有勇敢,我们方能攀登更高的山峰,望见更大的世界。

矢勤抱朴是十五中人应有的品质。曹典球先生曾言"余惟若以其实行,求其结果,则舍教育青年以外,殆无二事。"教育从不是浮于纸面的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不加修饰的践行与积累。"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勤勉与实践才能造就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的本领。希望大家在工作学习中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点滴积累,知行合一。

奔向远方不是为了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2022年是学校建校100周年,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年"。希望在2022年新的学期,我们全体十五中人能厚植明宪文化根基,以建校百年的历史节点为契机,凝心聚力,继续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传承百年明宪的文化,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开启百年强校新篇章。

武汉大学校长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再次齐聚富有历史感和特殊意义的九一二操场,为你们隆重举行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你们人生中的神圣时刻。临别在即,我心中十分不舍,而刚才听到你们热烈的欢呼,感受到你们涌动的激情,顿时让我觉得青春的活力足以驱散一切离别的伤感。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为你们即将奔赴的未来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今年5月,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恰好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你们的金秋艺术节辩论赛,其中,有一个辩题让我印象深刻:青春永不逝去是不是一句谎言?它引发了我关于青春、关于中国、关于武大、关于青年学生的一些思考。今天,在你们青春岁月告一段落、即将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想以"青春"为主题与你们共勉。

你们生长在生机勃发的青春中国,你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和可能。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她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再过几个月,新中国即将迎来73周岁生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正值青春年少。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大地正发生历史性巨变,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欣欣向荣: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北斗组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年轻的中国日新月异,处处焕发蓬勃生机。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当我第一次看到巴黎的车水马龙,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在那一刻,我毅然坚定了学成报国的决心;三十年后的今天,在你们这代人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当今的中国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吸引着无数富有朝气、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学海外的有志青年纷纷回国效力,他们选择与祖国同发展、共奋进。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永远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你们生长在生机勃发的青春中国,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伟大的时代赋予你们难得的人生际遇,你们的发展环境无比优越,你们的成长空间无比广阔,你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和可能!

你们成才于昂扬奋进的青春武大,担纲"国之大任"是武大人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

武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更是一所矢志追梦、昂扬奋进的大学。从西迁乐山时的弦歌不辍,到百废待兴时的经世济民,从改革开放中的勇立潮头,到四校合并后的和合生生,一代代武大"追梦人"薪火相传、奋斗不止,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想逐梦前行。129年来,正是这种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推动武大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进入新时代,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担当有为的武大,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倡导卓越精神和一流意识,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卓越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武大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学生成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历史性实现了居住校外学生回迁校园;高水平人才实现数量和占比双倍增,增速和增幅均居全国高校前列,人才工作成效已经或正在推动学校学科水平、教学科研质量、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度的全面提升;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指标持续上扬,首轮"双一流"建设三大总体指标评价结果均在第一档。今天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武大人的百年梦想。

同学们,武大培养的学生从来不只是为了个人的温饱,而是要以实现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谋求人类福祉为己任。你们成长在蓬勃发展的青春武大,兼具珞珈百年文化的浸染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传承了母校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激励着你们在国家召唤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担当重任。心怀"国之大者"、争做明日栋梁是母校赋予你们的使命担当!

你们正拥有黄金般的青春年华,用激情去燃烧奋斗的人生正当其时。

在武大,我常被学子们的青春气息感染:我看到你们在课堂上思辨青春,在图书馆里品读青春,在"草坪音乐会"上歌唱青春,在"火炬杯""腾飞杯"的赛场上挥洒青春,在"仲夏艺术节"的舞台上演绎青春......"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正因为青春是如此美好,如此弥足珍贵,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诗句劝诫青年人:要珍惜大好时光,切莫虚度年华。

因为青春,所以奋斗。同学们,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唯有奋斗过、拼搏过的青春才是不留遗憾的青春。你们正值最美的年华,正逢最好的时代,祖国给予你们追梦的舞台,母校给予你们奋进的力量,唯有立青春之志、践青春之行、奋青春之勇,在拼搏奋斗中书写最美的青春故事!

同学们,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当前,我们国家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接力棒,已经交接到你们手上,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未来前行的路上,我希望你们以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奋斗、青春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新时代去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

青春当永怀梦想,希望你们勇立时代潮头,树立远大志向。今年2月,我们武大学子参与研制的"启明星一号"成功飞天。它是中国首个"学生造"卫星,是一颗承载着武大学子航天梦的梦想之星,是武大学子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生动诠释,是科技强国梦想征程中绽放的青春力量。在我的心目中,它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同学们,青年有梦想,国家就有希望。当前,中国正在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你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我希望你们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争当新时代的追梦人!

青春当脚踏实地,希望你们立足祖国大地,在实干苦干中履践致远。明天,你们大多数人将告别母校,奔赴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有人躬耕基层,扎根乡村振兴第一线;有人参军入伍,坚守保家卫国最前沿;有人投身科研,攀登科技创新制高点;还有人奔赴文化强国、教育兴国、创业实干、富国兴民的主战场。同学们,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青春的梦想只有通过青春的奋斗来实现。我希望你们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淬炼青春,在拼搏中磨砺青春,争做"强国有我"的践行者!

青春当勇敢无畏,希望你们直面挑战,在急难险重中奋勇争先。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勇敢是青春最鲜明的特质。疫情暴发的时候,你们中就有很多人挺身而出,有的担当志愿者与逆行者同行,有的主动请缨奔赴战疫第一线。这充分展示,在国家危难时刻,武大学子经得起考验、担得起重任。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今时代,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青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越是艰难,越显担当。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在大风大浪面前站得住,在风险挑战面前扛得住,在冷眼不公面前挺得住,争做勇往直前的奋进者!

青春当百折不挠,希望你们自信自强,在坚持不懈中攻坚克难。李大钊先生曾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你们中就有这样一位学子,从湘西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家庭到圆梦武大,从高考成绩末位入学到大学期间连续三年专业绩点第一,生活的困顿、学习的挫折从未让他气馁,相反,他以永不服输的精神一次次地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成为了一颗闪亮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同学们,当你们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你们会面临许多困难,经历许多挫折,受到许多委屈,但请你们记住,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心中的热忱与坚持,不为困难却步,不向挫折低头,不因失败颓废,做一个不被大风吹倒的人!

同学们,珞珈山下一段青春,强国路上一生奋斗。当青春的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交汇,青春将永不逝去,因为奋斗者永远年轻!愿你们都能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同学们,你们的学长、武大中文系1984级校友何五元曾以《永是珞珈一少年》为题,为母校写了一首歌,其中的一句歌词特别能够代表我此时的心情。临别之际,我把这句歌词送给你们:有一座山,没有谁比它更高;有一湖水,没有谁比它更宽;有一弯怀抱,回到她,永远都是17岁的少年。同学们,无论你们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在母校心中,你们永远是武大的孩子,母校的怀抱永远向你们敞开!

同学们,再见!祝你们一路平安、一生幸福!

武汉大学校长在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段时间,许多同学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障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珞珈山,沉寂多时的校园因为你们的到来又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为校长,每年的毕业典礼,我都想给予你们最庄重、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仪式感,以彰显大学对学生应有的重视、对知识应有的尊重、对学术应有的敬仰!前几年,"九一二"操场万人拨穗、雨中高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知道你们一直非常期待属于自己的青春盛典。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暴发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巨大牺牲,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包括湖北省、武汉市在内的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加快恢复。今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采取以线上为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殊形式举办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尤其是少数同学以极高的热情回到校园参加现场毕业典礼,显得弥足珍贵!学校之所以要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举办一场专属于你们的送别仪式,就是希望武汉大学的毕业典礼不因任何艰难险阻而中断,就是希望为你们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就是希望你们在最后的大学时光不留太多遗憾,就是希望寄托在这场仪式中的武大精神能由你们这届毕业生得以延续和弘扬,也希望通过这场典礼纪念武汉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可贵胜利!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疫情大流行仍在持续。而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并在全球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正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得益于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包括武汉大学师生在内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我们身处中国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这场肆虐全球的疫情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它不仅加剧了原有全球格局的改变与冲突,还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的进程与未来,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场疫情给人类社会发展的冲击是巨大的、影响是深刻的,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从一个国家到我们每一个人,应对疫情的态度和疫情之下的选择,直接决定不同的结局和不一样的未来。作为校长,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关于疫情的三点思考,希望你们从抗疫这本鲜活的"教科书"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第一、永葆爱国之"心",大力弘扬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建造启用,19个省市区对口支援湖北,全国364支医疗队、4.2万余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投入这个不见硝烟、事关生死的战场,凝聚起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这几个月来,我见过、听过太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有一位援鄂医疗队护士,她叫周国红,曾经参加过SARS和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这次又来到了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临行前,女儿陈彦然躲在被窝里哭着不让她走,她对女儿说,"你将来要读武汉大学对不对?武汉现在生病了,如果我不去治疗她,将来你就没有学校可以读了"。这位可敬可爱的周国红护士在抗疫一线多次晕倒,却不忘牵挂女儿,在防护服上写下"认真写作业"五个字督促孩子。这个故事格外感动武大人,我听到这个故事后,特地给周国红护士的女儿陈彦然同学写了一封信,对她的母亲在抗疫中的贡献表示感谢,并期待她努力学习、早日来到珞珈山求学成才。抗疫结束后,周国红护士病重入院,目前还在与病魔作艰苦的斗争。正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在危难之中帮助了武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所以,学校做出决定,明年在樱花盛开之际专门选择一天,向所有帮助过武汉的医护人员专场开放。

武汉大学此次身处新冠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学校附属的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不仅是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还接管了雷神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支援金银潭医院危重症患者救治,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有不止一位杰出校友在抗疫中献出宝贵生命,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我们还有许多校友企业家多方奔走、千里驰援,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构筑起生死时速的医用物资运送通道,武大校友捐赠总额超过12亿,占武汉市接受捐赠总额的四分之一;我们还有一批医学研究生在实习医院主动请缨,发出了"我们既是准医生,更是共产党员"的时代强音,一些回到家乡的学生也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一线医务人员的子女远程上课;我们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党员干部和后勤人员,他们坚守岗位、下沉社区,为学校疫情防控筑起一道坚强的防线。

同学们,历经淬炼的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从挑战中汲取力量,在磨难中不断奋起,在这场伟大的全民抗疫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全体武大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可贵精神。家与国、民族命运与个人前途,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希望,你们永葆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坚定信心,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展现武大人应有的家国担当。

第二、认清危中之"需",主动担纲科学报国的重任

回顾2002年末开始发生的非典疫情,尽管我国首先发现了感染病例,但在确定病原体、分离病毒、DNA测序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十八年后的今天,在面对比SARS冠状病毒传播力更强的新冠病毒时,我国在十天之内就率先甄别出病原体、并在第一时间研发出检测试剂盒,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武大人也没有缺席,一批武大学者深入疫情一线,在病毒鉴定、检测诊断、新药创制、基础研究等方面攻坚克难,书写了武大人在民族危急关头的责任与担当。我校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蓝柯教授团队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就完成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依规上报,成为国内最早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的团队之一,为中国在疫情早期快速锁定病原体作出重要贡献;我校药学院的刘天罡教授团队开发出纳米孔靶向测序法,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率,为病毒检测和临床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今,国内外对于新冠疫情的药物研制和疫苗研发还没有定论,要打赢这场硬战,只有向科学要答案,还需要科技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拼搏、攻坚克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