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139/280页)
"这是一个求真务实、令人振奋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刘兴云具体谈了四点体会。
一是政治站位高。刘兴云认为,预算报告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税政策供给。特别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去年减税降费1万多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新增减负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1.5万亿元,用财政收入的"减"换来企业效益的"增"、就业岗位的"稳",充分体现了财政在稳定经济大局上的责任担当。
二是政策力度大。刘兴云表示,除了减税降费,中央通过合理安排赤字、特定国有机构上缴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6.7万亿元、增加2万亿元以上,新增专项债券3.65万亿元,既释放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明确信号,有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又妥善处理了减税、增支和控制赤字的关系,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投资信心、促进经济增长,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靶向调控准。刘兴云说,今年中央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在预算安排上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优先支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比如,在减税降费方面,更多采用结构性减税措施,定向支持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直达市场主体,减负量更大、精准度更高。又如,聚焦稳投资扩需求,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与专项债券衔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再如,聚焦乡村振兴,安排专项资金1650亿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
四是工作措施实。刘兴云表示,围绕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措施。在过紧日子方面,从严控制一般性开支,强化"三公"经费管理,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腾出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在直达资金方面,进一步扩大范围,加强"一竿子插到底"资金监控,保障惠企利民政策落实;在基层"三保"方面,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增长18%、增幅是近年来最大的,并安排一次性特殊转移支付8000亿元,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政策。
刘兴云表示,长期以来,财政部对山东工作大力支持,在财税政策、转移支付、新增债券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为山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合山东实际,他建议,对受减税降费政策影响较大的地区进一步加大特殊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刘兴云表示,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的制造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近1/3,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1300万户、约占全国的1/12,与其他省份相比,山东在减税降费方面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山东人均财政支出偏低,近年来一直居全国第30位,财政对重点事业的保障捉襟见肘。为此,建议中央在分配特殊转移支付资金时,对像山东这样受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大、人均财政支出低的省份,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同时,刘兴云建议对项目储备多、资金需求大的地区,进一步加大专项债券支持力度。他表示,今年中央进一步优化专项债券投向领域,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充分体现了"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当前,山东省正在谋划实施包括基础设施"七网"在内的扩需求"十大行动",优质项目储备较多,建议中央在分配专项债券额度时,重点向山东等项目储备多、资金需求大的地区倾斜,更好发挥专项债稳投资的作用。
此外,刘兴云还建议对财政较为困难的革命老区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他说,革命老区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基础弱、底子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保障水平较低。建议中央财政充分考虑革命老区实际困难,通过安排专项财力补助等方式,帮助老区加快建设发展。
政策导向鲜明、靠前发力措施聚焦重点、精准持续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政策导向鲜明、靠前发力,措施聚焦重点、精准持续,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财政领域的实化、细化,既全面客观总结了2021年的工作成效,又为2022年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对于2021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吴素芳表示,预算报告全面总结了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中央财政带领各地财政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工作成效。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财政收入呈恢复性增长。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10.7%,超过年初预算2.6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增长6.4%。这一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的稳定恢复。二是加大了对基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逐年扩大规模。2021年安排资金2.8万亿元,基本实现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为地方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三是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坚持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全年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帮助市场主体在疫情常态下更好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吴素芳认为,预算安排上,预算报告在准确分析财政形势基础上,提出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的总要求,明确了7个方面主要收支政策,部署了7个方面改革措施,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指导性强。其中,4个方面要重点关注,也是北京可以有所作为的重点领域。
一是"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局出力。吴素芳表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作为综合经济部门,更应在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大局上发挥重要作用。北京作为首都,财政工作更应在全国有示范作用,达到首善之区的标准。财政部门更要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的短板,找准政策发力点,研究细化落实财政政策措施,助力经济稳定,把工作往前赶,更好地释放政策效应。
二是实施新的退税减税政策,聚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吴素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提出,将实施新的组合式退税减税政策,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5万亿元,远超去年1.1万亿元水平。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将有助于全国经济从疫情中加快恢复。北京市更应不折不扣落实好,在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政策和资金引导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