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53/280页)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障大事加快实施。坚决服从服务大局,主动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推动"三件大事"实现重要突破。一是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交通领域率先突破,筹集省以上资金292.2亿元,支持京沈客专京承段开通运营和京雄、京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等;围绕产业领域率先突破,落实省级资金4.7亿元,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能级,打造京津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围绕环保领域率先突破,落实资金49.5亿元,支持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推动潮白河、滦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和坝上造林绿化,加快首都"两区"建设。二是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积极推动财政部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6方面23条财税政策落实,研究优化财政管理体制相关举措,激发新区发展活力;统筹省以上资金179.2亿元、安排新增债务限额630亿元,支持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制定《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管理办法》,改进资金分配使用,促进淀区水质稳定提升。三是保障冬奥会筹办。紧盯基础设施建设和赛前准备、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统筹转移支付、特别国债、新增债券129.7亿元,保障所有场馆和配套设施高质量完成、准备工作全面就绪、系列测试赛顺利举办,助推全省冰雪产业和张家口地区加快发展。
--积极创新政策措施,支持发展成效显著。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财政支持政策,改进资金使用方式,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一是深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全省达到101.3亿元。大力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出台改革完善省级科研经费使用管理9方面25条措施,为科研人才松绑减负。优化人才引进、分配激励、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我省创新创业。对县域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的县给予奖励,我省"分类施策推动县域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二是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项财政政策,规范产业资金绩效评价,下达产业资金50.7亿元,积极支持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2%,县域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三是深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财政政策,下达奖励资金7.4亿元,有效激发县级发展内生动力,全省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县新增7个、达到51个。四是深入推动商贸流通大循环体系建设。围绕促进扩大对外贸易和居民消费,制定自贸试验区财政奖补政策,统筹省以上资金12.2亿元,支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省新增中央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1个,外贸进出口增长21.5%。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民生支出715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0.8%,推动2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顺利实施,国家和我省各项民生政策全面落实。一是全力保障疫情防控。面对2021年突发局地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紧资金筹措,畅通"绿色通道",完善保障政策,全省累计投入疫情防控相关资金150多亿元,有力保障了抗疫物资和确诊患者救治,以及34类重点人群定期集中核酸检测。建立疫苗采购资金保障机制,落实资金97.1亿元,免费接种疫苗6746万人,着力构建群体免疫屏障。全省投入资金7.84亿元,为县乡配备负压救护车和核酸检测车,基层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二是积极促进稳就业保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筹集省以上财政就业创业补助资金31.2亿元,促进城镇新增就业92.5万人;落实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7.68亿元,助力企业稳岗;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奖补资金申请、分配和拨付流程,撬动新发放贷款19亿元,直接扶持7100多人自主创业。三是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省教育支出162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8.4%。其中,支持解决"三点半"难题,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23所。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省卫生健康支出860.6亿元,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实现职工医保市级统收统支、全省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实施养老服务提质增能工程和助残助孤工程,落实省以上资金7.1亿元,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为残疾人康复、就业提供服务。落实资金105.6亿元,支持公共文化体系和体育强省建设,保障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四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连续17年提高企业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26元;连续12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74元增至79元;医保补助标准年人均提高到580元,增加30元。聚焦困难群众和重点人群,统筹省以上资金199.7亿元,保障退役军人各项权益落实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将重点救助对象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范围,并对难以负担的个人自负费用给予补助。此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省以上资金70.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3057个、棚户区11万套、市政老旧管网288公里、雨污分流690公里。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推生态持续改善。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全力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蓝天白云越来越多。围绕治理大气污染,投入省以上资金117.6亿元,完成"气代煤、电代煤"工程扫尾,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5.3%;完善"双代"运行补贴长效机制,省级财政补助年限由5年调整为9年,推动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运行;争取承德、秦皇岛成功纳入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国家重点支持范围,我省实现中央财政试点城市全覆盖。围绕治理水污染,研究制定水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统筹省以上资金10.5亿元,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73%;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筹集资金45.7亿元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压减地下水超采量8.8亿立方米。围绕治理土壤污染,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等管理办法,改进资金使用管理;落实资金2亿元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围绕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植树造林投入力度,全省高标准完成营造林63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42.3万亩。同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意见》,创新统筹保护模式和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保持财政投入强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三农"作为财政保障重点,保障国家和我省政策全面落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省安排衔接资金149亿元,其中省级投入70.4亿元、占到近1/2;严格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政策,全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达到41.4%。政府采购"扶贫832平台"完成采购额2亿元,搭建起"脱贫致富"桥梁。二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及时拨付发放资金134.6亿元,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万亩,建设农业创新驿站64个、县域智慧农业示范区20个。将中央11.1亿元一次性补贴在2日内分配下达、仅用10天就全部兑付,有效应对农资价格上涨影响,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全省236万农户从中受益、获得赔偿22.35亿元;争取我省纳入财政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小麦、玉米和稻谷保障金额每亩分别提高450元、400元、880元,基本做到"旱涝保收"。三是优化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落实资金3.5亿元,对示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奖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统筹资金7.5亿元,扶持1500个村壮大集体经济;投入资金8亿元,支持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0个农业品牌建设等,扩大我省农产品影响力。四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筹措省以上资金27.3亿元,新改造户厕141.8万座,新建美丽乡村2341个,推动82个综合改革示范村建设;整合资金109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95.6亿元,促进"空心村"治理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