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长: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暨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第2/2页)
四要严把整改要求,一丝不苟改到底。财政部甘肃监管局本着对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高度站位,为我们"做体检""做透视",治已病、防未病,反馈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这是对我们各级各部门的警醒鞭策,更是帮助指导。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有猛击一掌、醍醐灌顶的警醒,有些要立行立改,有些要强化基础,有些要约法三章,有些要从头再来,有些要督办落实,以问题的真抓真改不断提升工作的成色。一是长短结合。"长"就是严格落实五年总体搬迁实施方案,使搬迁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真正让老百姓搬出安全、搬出绿色、搬出幸福;"短"就是相关部门要指导督促市州、县区,对2022年搬迁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对照方案、对照政策,逐户梳理、逐项对标、逐点核对,该纠正的要纠正,该退出的要退出,该完善的要完善,该提升的要提升。同时,各地各部门要配合财政部甘肃监管局尽快完成2022年财政补助资金清算工作,这项工作直接影响今年搬迁的预拨资金,请大家高度重视,务必于8月上旬完成。二是标本兼治。"治标"就是各地要按照今天会上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场反馈的问题,逐条逐项分析,立即整改、全面整改,确保反馈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治本"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监管、常态长效。问题整改方面,大家要向金昌市永昌县学习,他们在上次领导小组会上被点了名,但能够知耻后勇、奋起直追,统筹"反馈问题整改"与"新建任务推进",6个方面的问题按期清零见底。三是防患未然。之前,省里印发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函》,有效解决了两头跑的问题,既避免了搭车搬迁,又减轻了财政压力和群众负担,更体现了"搬出安全",效果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像类似这样的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之前,要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沟通和汇报,争取政策尽快得到明确。同时,新的配套政策必须围绕"是否符合搬迁工作实际""是否能够解决甘肃搬迁问题"这两条主线,确保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避免政策相互抵触、相互打架,避免出现随意调整、扩大搬迁对象补助范围的问题。
三、搬迁任务艰巨繁重、时间紧迫,必须鼓足"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干劲拼劲
各级各方面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锚定目标、鼓足干劲,拿出真本事、下足真功夫,把更多心思和功夫花在狠抓落实上,为全省工作树立一道真抓实干的风景线。具体来讲,要过好"五关":
一要过好"思想关"。生态及地灾搬迁已历时一年多,省里召开了5次领导小组会议,但为什么反复强调的一些问题总是屡禁不止,根子上还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思想关"过得不彻底、不合格。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工作推进的力度。一些地方没有把这项工作当成关系全局的大事,也没有当成造福群众的急事,视同于一般性工作,实施过程中按部就班、四平八稳,这种思想是坚决要不得的。大家想一想,在我省这样一个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地方,加之近些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党中央、国务院这么关心关怀我们,在全国范围内为我们开小灶、吃偏饭,量身定做这么好的优惠政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件事情干好!我们再扪心自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我们连老百姓的基本安全都无法保障,这个官还当得称不称职。各级各方面一定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党政一把手要将搬迁工作时时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推动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每月工作简报中,及时通报各地一把手主抓、工作进展、困难问题,对于工作不到位的,要在年底考核时算总账。各有关部门要像当时抓易地扶贫搬迁那样,倾力抓好生态及地灾搬迁工作。针对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充实工作专班,原则上总搬迁任务300户以上或者年度任务200户以上的县区,都要成立和强化工作专班,并给予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确保工作有力量、常年有指导、推进有力度、搬迁见实效。
二要过好"责任关"。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持续下沉一线进行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统筹调度和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和专责工作组要认真梳理研究国家政策和省级方案、标准,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系统思维,明确时间节点,严密工作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打好"组合拳"。自然资源部王广华部长非常关注我省生态及地灾搬迁工作,省自然资源厅要继续加大向自然资源部汇报力度,争取将我省有搬迁任务但不属于原深度贫困县的43个县区纳入政策范围,或每年单列专项跨省域交易指标。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向国家部委争取支持,加大汇报衔接,力争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得到更多倾斜。各市县要落实好搬迁工作考核督查通报制度,通过周报告、旬汇总、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倒逼工作有序推进,务必将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机制真正落到位,真正把"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最好一公里"。
三要过好"质量关"。住房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来不得半点闪失。要把质量安全作为搬迁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来抓,确保安置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公共建筑质量绝对安全、绝对可靠。前期审查要慎之又慎,选择有实力、有实绩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与建设,绝不能将工程违法分包转包,导致层层截留、偷工减料,影响房屋建设质量。从实际来看,各地安置点建设模式多种多样,有的采取地方国企代建,有的由开发商承建,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房屋成本造价,切实减轻群众负担。过程督查要实之又实,注重强化日常监管和巡查抽查,防范杜绝擅自改变建设内容、降低建设标准、盲目抢工期等行为,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问题隐患,确保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要严之又严,各级住建部门要加强督促,组织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依法依规进行竣工验收,项目未经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不得搬迁入住。这里提醒一下,搬迁入住时间可以按交钥匙时间计算,验收方案可以适当延长搬迁周期,确保搬迁群众真实入住。
四要过好"监督关"。这次财政部甘肃监管局实地检查还发现,个别县在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各类项目资金时,将以前年度中央财政专项用途资金拨付至安置户予以整合,既违反了直达资金管理要求,也有违规整合专项资金之嫌。这方面,要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守好搬迁资金"事前预审+事中审核+事后抽检"全周期防护屏障,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绝不能发生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中央给的钱一年一结账,必须要从每年11月开始到次年3月前完成验收。这笔钱要一分不少地用到老百姓身上,如果发现有截留挪用、违规操作、优亲厚友等现象,必须严肃追责问责,切实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五要过好"作风关"。生态及地灾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遇到的问题形形色色,越是这样,越需要各级干部的高站位、硬肩膀、好作风。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满怀对搬迁群众的深情厚谊,针对群众搬迁意愿反复的问题,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帮他们算"经济账""长远账",把工作做在前、做上门、做到家,最大程度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迎着困难上,奔着问题去,挺直担当作为的"铁肩膀",跑出善作善成的"加速度",做到心里有思路、眼里有问题、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真正干出新气象、实现新突破。要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把搬迁工作作为检验干部责任担当、能力担当和资格担当的"大考场",比作风、比能力、比进度,形成大干快干、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真正把生态及地灾搬迁打造成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