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长: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暨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第2/2页)
三要突出工作难点,确保靶向攻坚。这个难点就是我们反复讲反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搬迁对象认定方面,主要涉及生态敏感区的问题,目前尚未通过三级认定的搬迁对象中,处在生态敏感区的占90%以上。部分县区搬迁对象虽然出具了"三线一单"专家评审意见,但既不在生态红线范围,也不在省市双评价范围,无法通过省级复核,导致部分符合"三线一单"的搬迁对象无法纳入搬迁范围。省生态环境厅要尽快开展实地调研,坚持实事求是,既要符合政策要求,也要契合当地实际,确需纳入的结合实际修订现有认定办法、做到应纳尽纳,不搞"一刀切"。同时,要把三级认定工作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总的原则还是"总体统筹一期搬迁、规划动态调整、搬迁对象一次上报、重点区域优先挂号",争取能纳尽纳、能认尽认,明年的三级认定工作今年11月底前至少要完成60%,12月底前要全部完成。基础信息采录方面,错采错录、填报不实等问题十分突出,比如去年清算工作中"五统一"的不达标问题今年依然存在,比如个别县区集中安置点没有达到房屋领取钥匙标准,但在信息系统中却显示已经入住等等。大家对数据采集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这是搬迁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数据不准、信息不实,将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大麻烦。为什么说我们搬迁的底数是1298万户?因为最早上报财政部的就是这个数字,国家也是按这个口径下拨资金,将来也会按这个口径结账。在这个问题上,各地一定要实事求是,对搬迁对象一遍一遍过筛子,既不能以旧充新,把过去已经搬了的再纳进来,也不能寅吃卯粮,把还没有搬的算进去。接下来重点要从"摸、录、核"三个方面加力加效。"摸"就是摸清家底,各县区要加强指导督促,推动乡镇、街道特别是社区、村一级,严格按照"五统一"标准排摸核查,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录"就是录入信息,县区要指定专岗专人专门负责,按照系统要求一项一项进行填报,严防缺项漏项、少项错项,一旦人员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维护更新;"核"就是核对情况,省市两级要定期抽查检查,对信息录入不完整、更新不及时的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对弄虚作假的,要严肃追责问责,绝不姑息。土地复垦方面,上次现场会我专门强调过,从搬迁户迁入新房之日算起,9个月之内必须完成拆旧复垦复绿,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迟滞。目前来看,去年拆旧率为66.1%,张掖市、陇南市不足50%,全省倒数第一的民乐县仅为1.5%,特别是对审计署双审、财政部甘肃监管局、省搬迁办各项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不力,导致全省搬迁资金清算暂缓,影响了全省搬迁工作大局。拆旧复垦是促进"潜在土地资源"向"优势拉动资本"转化的关键之举,今年我省完成土地增减挂指标交易1.28万亩,涉及资金38.9亿元,在这个政策上自然资源部是给我们开了绿灯的,我们要抢抓机遇、用好政策,拆旧复垦要与奖补资金紧紧挂钩,还是那句话,"谁拆得多复垦得多给谁的支持就多,哪些地方腾挪的指标多就给哪些地方资金多",特别是进展慢的县区一定要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占新腾旧"政策,积极推进旧村庄改造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除符合条件的可用于跨省交易外,其余的与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挂钩使用,为富民产业培育注入"造血因子"。当然,决不能因搬迁而导致耕地撂荒,这是底线。
四要突出问题堵点,确保见底见效。上次省领导小组会议上,省搬迁办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向各市州现场交办了督导发现的问题,目前137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30个。但在最近的省级督导中,又发现一些反复出现、屡改屡犯的问题,比如进度不一、账实不符的问题,比如工作专班"只发文不见人"、专班人员"两头跑"的问题,还比如市县审核把关流于形式的问题,上次向财政部甘肃监管局提供去年资金清算台账时,经市州审核报到省里的数据仍有很多错误。大家要认真反思一下,为什么审计和省级督导发现的问题市县两级就发现不了呢?归根到底还是领导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问题。今天会后,各市县要主动认领通报反馈问题,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一项一项抓整改,一个一个改到位。各市州要盯紧工作进度、政策执行、信息录入等重点方面,加大对县区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倒逼工作推进。省搬迁办要同步建立问题台账,定期督导督办,实行销号管理,力争整改一个问题、避免一类问题、规范一个领域,对整改不彻底、屡改屡犯的市县要在全省范围进行通报,下次会议单独作反思发言。
三、着眼长远发展,在综合施策中强化后续扶持
对于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工作来说,搬得出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实现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还需下恒久之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把搬迁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统筹起来,全力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要促进"三业"共兴。搬迁群众有收入、能致富是搬得出、稳得住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兴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就地就近配套培育产业,引导搬迁群众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发挥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优势,引导鼓励东西部协作地区企业、社会组织与大型安置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飞地"园区、帮扶车间等。像舟曲县天津对口帮扶的一个村,通过村企合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增加了老百姓收入。要千方百计帮就业。围绕有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坚持内部挖潜与对外输转并重,以实施产加销项目为牵引,通过全产业链带动就业,把搬迁群众尽可能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实施农村道路、水利等小型工程,设置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让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强化"点对点"劳务输转,积极探索资产收益分红,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夯实收入基础。要多措并举促创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搬迁群众自身特长,用好创业扶持资金,聚焦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社区便利服务、产品组装加工、现代物流等领域,配套制定创业支持政策,引导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二要推动"三生"融合。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让生产环境优起来,生活环境美起来,生态环境靓起来。要统筹空间布局。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统筹三类空间互动的用地结构关系,促进"三生空间"比例规模协调发展,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完善基础配套。近期,省里印发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个专项行动",关键是在规划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县城、中心镇与安置区的设施配套联通,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向安置区延伸,同时,结合省里实施的"八改"工程,全力改善村居环境,确保搬迁群众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要优化生态功能。针对靠近县城、集镇、园区和中心村4种安置点,采取符合实际的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绿化、生态保护等措施,努力把搬迁安置点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三要加快"三治"互促。主要是解决搬迁群众融入的问题,通过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真正让他们产生社会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要让搬迁群众有"说事"的地方。引导各安置点探索建立群众性自治组织,选优配强组织负责人,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让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要让搬迁群众有"讲法"的渠道。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通过在安置区设立综治中心、组建普法工作队等方式,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把安置区打造成良法善治的示范样板。要让搬迁群众有"家乡"的归属。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文体娱乐以及支部共建等活动,拉近搬迁群众和当地群众的心理距离、感情距离,让搬迁群众迅速融入新生活。这方面兰州新区做得就比较好,通过定期为舟曲搬迁群众举办联谊会、锅庄舞等特色活动,使他们与当地群众团结一心、打成一片、融为一家。
四要强化"三级"联动。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说到底就是个责任的问题,大家要切实把各自的责任扛牢扛实。要压实省级"统"的责任。省搬迁办要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用好用足周报告、旬汇总、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更好地把工作统起来、力量聚起来。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职责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措施,强化业务指导。特别要发挥好督查考核的导向作用,该奖励的奖励、该支持的支持、该约谈的约谈、该问责的问责,决不允许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要压实市州"督"的责任。市州既是搬迁政策传达的"中间环节",也是搬迁举措落实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市州往往不是"缺位"、就是"隐身",有的领导只挂帅不出征、只"传声"不"加劲",习惯于当"二传手",把工作甩给县乡,这是极不负责的态度,今后工作中要坚决杜绝。今天在这里明确一条,以后各县区的搬迁工作首先市州一级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心里有一本账,出现问题先找市里,希望大家督在一线、督在平时、督在要处。要压实县区"抓"的责任。县一级是搬迁工作的责任主体,县区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把搬迁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完善机制、建强专班、充实力量,尤其是领导变动、人员调整后,决不能出现工作断档、责任断链、任务断茬的情况,确保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干、问题有人管,有力有序、高质高效推进搬迁各项任务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