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综合8万字民主生活会起草指南(第2/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15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9分钟

48.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大局属性,正确处理"两个全局"和"检察发展"的关系。"国之大者"具有高度的大局属性,要善于顾大局。当前我们最主要的大局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就是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全局意识、战略眼光,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同时也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大"与"小"、"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努力增强统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达到服务全局的效果。

49.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实践属性,正确处理"不折不扣落实决策部署"和"主动性创造性执行"的关系。"国之大者"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色,蕴含着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心怀"国之大者",关键是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关键在于抓落实、抓执行。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就是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要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担负起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

50.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暗流涌动,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为此,党员干部要善于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发展大局,强化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不断锻造政治判断力。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抓住主要矛盾,是防范化解风险和把握战略先机的关键所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要本着"有问题"要思考,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从"国之大者"着手,将发展中的问题转化为发展中的动力。

面对"国之大者",能主动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政治大局上,从实际出发搞清楚、弄明白,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为政治执行打好基础。

51.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提高政治执行力。政治执行力是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是其最终检验标准。执政领悟力中涵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鲜明表现,也是各项工作保质保量、不打折扣完成的重要保证。

52.心怀"国之大者",贵在落实,重在实干。只有坚决与党中央对标对表,不搞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低水平执行,才能保证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53.在"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的历史节点上,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增强统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能力,真正做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54.在工作中,要拓宽时间坐标,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工作中的"质"和"量"的问题。当前"量"的工作是长远"质"的目标实现的基础,长远"质"的目标又是指引和推动当前"量"的工作的保障。因此,统筹兼顾长远和当前的关系,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抓好落实,应该成为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也告诫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在抓当前和谋长远上实现高度统一。心怀"国之大者",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来调试好工作中长远与当前的关系、短时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55.心怀"国之大者",意味着统筹兼顾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对各种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所有工作不可能齐头并进,因而要摆正问题的解决次序,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优先解决重点问题。解决重要领域中的重点问题,就是"国之大者",是党和国家的主责主业。不同于重点领域,非重点领域在事物发展中并不具备完全支配地位,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掣肘重点领域当中问题的解决,进而影响整体问题的解决。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并非只关注"大者",放弃"小者",而是要弄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于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问题。

国之大者"这一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概念,对各级干部有着不同的要求,是各级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遵循。具体来说:中央政治局同志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高级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升"政治三力";年轻干部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心怀"国之大者"重要论述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突出了鲜明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这一思想理论统筹兼顾了整体性与系统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使命型党建规律的认识,增强了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

56.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关键时刻"应该有"关键作为"。为此,要主动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自觉讲政治,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行之有方,奋力谱写新时代为民服务新篇章。

57.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深入思考、认真解决如何在高度开放条件下有效防范各领域风险隐患。

58.增强学习本领,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不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提高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把握运用能力,提高对国际、国内政治时局认识能力,提高对涉稳矛盾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增强工作指导协调本领,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和执行者,向中央政法委报告请示到位,与各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到位,与市县指导协调到位,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到位,把党的决策贯彻到基层、落实到群众中去。

59.大局决定着事物存在发展的整个局面、整体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大势、顾大局、谋长远,想问题、作决策时自觉把工作实践与"两个大局"联系起来,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一致起来,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只有立足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思考问题、推进工作,才能作出科学决策、干出政绩。

60.强化"一盘棋"意识,从战略全局出发,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全局为坐标,找准具体方位,制定工作计划,处理各种问题,办好自己的事,做到知大局、懂大局、为大局。

"国之大者"事关大势、事关全局、事关根本。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着眼全局、放眼长远,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61.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就是要把贯彻党中央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

62."国之大者"的本质蕴含了整体与部分、重点与非重点、当前与长远三个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66.领导干部胸怀"国之大者",就要树立大局意识,把自己所在的地区、领域、行业放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统筹考虑,不能只顾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国利益和全局利益。

共同研究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势大局,在新的历史方位找准各自定位,共同分析思考"两个责任"怎么跟进适应、怎么相互借力,合力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

67.就是要求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指示精神学深悟透,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自觉坚持用党中央精神来分析形势、推动工作,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执行力,就是要在行动上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就是我们在政治上把握"国之大者"的根本要求。

68.任何工作只有放到大局中去考虑和衡量,才能知道该不该做、该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其次,增强大局意识还必须学会既要立足全局,又要兼顾局部;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一定要以大局利益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准确认识"国之大者"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与"家"、"大"与"小"、"近"与"远"的辩证关系,确保以"国之大者"统领和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69.所谓"国之大者",往往蕴含了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新的前进方向,只有把握住这种趋势,才能顺势而为,实现长久的发展进步。领导干部要对"国之大者"做到了然于胸,就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培养战略思维能力,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避免保守和僵化。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

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2.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

3.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循道而行,功成事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阶段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领导干部要深学笃信,通过不断的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精神要义和重大意义。

5.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场从体制机制到工作方法的全方位变革,是一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系统性工程,要融会贯通,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落实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6.要从问题导向上把握,发展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来的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

7.要从工作方法上把握,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试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8.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飘飘,而是必须把相关要求落实落细落常。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只有充分意识到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的紧迫性,从内心深处不断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信心和决心,在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上狠下功夫,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要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思维方式,始终在头脑中确立起新发展理念,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想着用新发展理念去思考审视、研究分析,打破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多从适不适应、符不符合去考虑问题,做到谋发展、干事情、上项目自觉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

9.要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工作的科学方法,立足岗位职责,善于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工作考核、责任考核、干部考核中,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及时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切实把干部群众引导到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想事谋事干事都向新发展理念看齐、都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路子去走。

10.要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践能力,准确把握改革发展与自身所做工作的内在联系,摸索规律特点,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涵养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切实提高应对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努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11.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悟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12.强化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系统性推进和针对性落实。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

13.新发展理念正是针对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来的,涉及发展各领域各方面,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14.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考验,必须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有举措更加精准务实、增强其针对性的发展自觉。

15.关键是要求广大干部树立全面系统的观念,克服单打独斗思想,不能只顾一点不顾其余,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前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不搞急救章、避免"一刀切",政策不能只是挂在墙上,要切实抓好落实,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16.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理解这项重大任务,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17.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18.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才能牢牢把握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有效破解产业结构偏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协调发展不够平衡等短板和问题。

19.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

20.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1.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勇扛"历史主动"的政治担当,增强"锐意创新"的行动自觉。

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23.新发展理念直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瓶颈问题、短板问题,引领我们在优化结构、增强动能、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可持续。

24.在新发展阶段,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需要系统性、针对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持续释放发展新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

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在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中育先机、开新局,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新发展阶段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5.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有效扩大内需。28.新征程上,我们既要破解长期存在的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可能要应对不少从未经历、难以预测的问题,存量矛盾和新增风险相互叠加,工作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绝不亚于过去。在新征程上解决一系列尖锐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更深更广层面落细落实。29.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畸轻畸重,不以偏概全。

30.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31.把握发展主动权、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就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32.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3.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之成为衡量工作对错、取舍的试金石,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34.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完整、准确、全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在谋划发展、制定政策、建设项目中一体遵循、一体落实,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

35.要在"准确"上下大功夫,切实把准方向,从政治高度加以贯彻,不能跑偏,更不能背离;切实把准尺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影响经济基本盘的"一刀切",坚决杜绝生搬硬套、盲目蛮干;切实把准重点,区分轻重缓急、找准发力点,不能不顾实际遍地开花、齐头并进。要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贯穿到干项目谋发展各领域,指导决策、执行。

36.对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必须全面排查,举一反三,及时校准偏差,尽快补齐短板。要深刻检视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实践要求,切实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深刻检视体制机制上的差距,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突破影响新发展理念贯彻的制度瓶颈,打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堵点和"最后一公里";深刻检视统筹协调上的差距,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发展与安全等重大关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提前做好战略布局,下好先手棋;深刻检视干部能力作风上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驰而不息整顿干部作风,引导广大干部加快形成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

37.切实把新发展理念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等各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38.放到新发展理念的参照系中,面临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优、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还要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既有量的不足,更有质的差距,还有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39.我们要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新事物,面临新要求、新挑战、新期待,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培养战略眼光,提升专业水平。要全面推动改革创新。总是囿于老思路老方法很难找到出路,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求得发展。要下功夫不断推动政策、平台、载体、方法、举措创新,通过创新解决发展动力不够、干部精气神不足的问题,不断以新发展理念指引方向、推动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突出增强整体协同,在谋划发展的"大棋盘"上,"五大理念"一起落子,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发展"根本路径,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坚决守住"保"的底线,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奋力拓展"进"的态势。

40.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既有各自内涵,又相互联系、互为支撑,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一体领会、一体贯彻,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41.只有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挥棒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有清晰的路线图,我们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在新征程中育先机、开新局。

42.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更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把新发展理念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

202X年民主生活会第三方面问题起草指南

今天共享202X年民主生活会第三方面问题起草指南。

如果说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务虚,更注重思想、理论、认知的话,那么第三方面就侧重于务实,注重方法、措施和效果。这也是最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的一个方面。

这个方面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二是我为群众办实事,这就需要我们以服务为主线,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进行查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包括干部职工,一定要把握好。与人民群众直接关系不大的单位和部门,不要硬往上靠,将查摆的角度对准干部职工即可。

一、以人民为中心

可以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共同富裕、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四个角度进行查摆。

1.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上有差距。对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研判

得不够及时,掌握得不够全面,未能全面认清和系统把握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特别是面对当前人民群众复杂而又具体的利益新要求,以及多元而又具有个性化差异的新目标时,自己在谋划发展、统筹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关照各方、兼顾各类群体。对照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自己也知道要用改革思维来锻民生长板、补民生短板,但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较多,且纷繁复杂,自己在如何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方面,统筹谋划不足,举措办法不多,持续用力不强,成效还不够明显。(注:此方面需要融合本单位的工作职能)

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有差距。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干部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考虑得多一些,关注点常常放在如何加强和改善"硬件"上,认为这样见效快、反响好,能够快速增强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对干部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关注不足、调研不多、了解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一些干部群众在智力、健康、道德、素养、个性等方面的全方位协调发展上的短板日渐显现,在会前征求意见时,一些干部群众提出了"虽然现在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了,但精神还不够富足"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还没有真正打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后一公里"。

2.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够严实。主观上有时会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理念比较抽象玄奥,自己又在业务部门,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不是特别直接和紧密,因此,存在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片面认识,在思考谋划如何将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方面,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些好想法也常常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中,未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完全体现在谋发展、做决策、促改革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对照协心协力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自己并没有真正画好最大"同心圆"。(注:党委政府部门如要查摆这个角度,必须要具体到事!)

3.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不够充分。与一些同志相比,自己在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干部群众为师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能够做到问需于民、问情于民,但在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方面责任压得不实,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特别是在制定一些单位内部的政策方案时,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不够多,导致干部群众参与单位发展的积极性不够高,导致一些出台的工作措施未能完全契合单位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贴近日常实际需求,一些干部群众对此有意见。

二、我为群众办实事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成果的检验标尺,从形式上来说是一次活动,因此,可以按照活动的思维逻辑顺序,分为实践活动的推进、方法、成效三个方面,之后分别进行查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部分一定要有细节,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不然问题查摆就会显得假大空。

1."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不够均衡。在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对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考虑得不够全面系统,集中表现在对干部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关注得比较多,热点问题解决得比较快,但在涉及历史遗留的难点问题上,用力不足,效能不高,推进缓慢,解决问题不够彻底。虽然制定了考核督导方案,但综合运用跟踪督办、重点督办、挂牌督办的力度不够,有时只是注重下督办件,跟踪督办却持续用力不足,导致各部门在分工协作解决问题上,缺乏广度、深度、力度,使一些工作的效果打了折扣。

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方法不够科学。"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注重解决干部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但在解民忧的过程中,对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思考不足、形式不新,方法不多,虽然为干部群众办了好事实事,但在借力打力,传递党和政府声音,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干部群众心坎方面成效还不够明显,发动干部群众、组织干部群众、引导干部群众还未真正形成工作态势,班子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干部群众干、干部群众之间比着干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也尚未根本形成。

2."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效优势不强。对分管干部的教育、引导、纠正不够及时有力,干部为群众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有的干部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做做样子、拍拍照片、写写材料当成主要任务,落实成效却成了次要目标,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没有完全转变成为群众办实事的"履职清单",有的干部也未能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对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做法经验总结提炼宣传得不够及时有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走访反馈、跟踪督导、效果评估、激励约束等先进做法,没有及时固化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长效机制,一些重点工作跨越式赶超的思想优势和发展后劲稍显不足。

202X年民主生活会问题素材第三方面

一、以人民为中心

1.从实践看,从内政到外交等党治国理政全过程、全方位,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评判标准看,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准,用人民标准来评判执政效能。

2.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

3.人民共享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党作出的每一项决策、推出的每一项改革、推进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把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作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就要根本扭转唯GDP等"见物不见人"的政绩评价准则。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6.富起来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不断提档升级,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等,也有了新的期待。我们要及时准确把握、积极回应满足这些新期待。

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中,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当今,尤其要体现在促进共同富裕上,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8.实现共同富裕成效的衡量尺度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实现共同富裕成效的根本标准。

9.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环境等方面更加用心用力,着力补齐基础民生短板,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同时,投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注重智力、健康、道德、素养、个性等人的全方位发展,实现人的自主与精神富足。

10.人民蕴藏巨大的潜力,这股潜力可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还参与并促成了我国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去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紧依靠人民,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指日可待。

11.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目标。市民群众对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居住等有着多层次需求。必须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导向,树牢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价值取向,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12.把"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群众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的反映较为强烈,既有较长时间历史积弊的缘故,也有制度机制创新不足的缺憾。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思维探索系统解决方法,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层次难题。

把"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作为工作支撑。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智慧,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倾听群众呼声诉求、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才能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民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上来。必须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战略牵引,进一步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才能同群众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13.把"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作为工作路径。实践证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需要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深圳发展格局"西密东疏、南重北轻",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基层管理相对薄弱,内部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必须把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力推进原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才能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14.群众所盼即是改革发展所向。深圳坚持民生导向的改革思维,用心用情用力锻长板补短板,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安康、更加舒适。

15.正确处理好群众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等关系,注重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形成以机制保障实效、以实效增强机制的良性循环。要紧盯问题、狠抓落实,着力办好年度民生实事和民生微实事,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困难,切实让人民群众看到新的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要深入研究、系统谋划,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长远利益。在系统涵盖"民生七有"目标涉及重点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量化目标,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6.在新的征程上,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新阶段,全党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在制度上作出更有效的安排,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唯有如此,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我们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17.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增福祉,让群众幸福指数跑赢经济增长指数。

18.把群众的关切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度量衡",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9.坚持执政为了人民。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精准聚焦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精准对接改革所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坚持执政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

21.坚持执政效果由人民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倾听人民的心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入手,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把人民凝聚成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磅礴伟力。

推进共享发展就是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次,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在实际工作中坚决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统筹好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辩证关系,在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过程中既尽力而为、也量力而行,不追求轰轰烈烈的表面形式,更注重扎扎实实的具体举措,用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展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

22.要在建立机制、完善体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收入分配机制、救助帮扶机制等,不断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把民生改善纳入制度化建设的轨道。

23.在科学发展上依靠。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赢得胜利,不仅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要汇聚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决策方法。"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在具体工作中,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群众为师,经常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不仅要问需于民、问情于民,还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真正做到懂民心、知民情。要多到相对落后、条件较差的地方去,多到矛盾多、群众有意见的地方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方案,确保工作措施更契合发展实际、更贴近群众需求、更能发挥利民实效。

24.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善于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善于在群众监督中开展工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来自于群众的意见和评价作为完善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要防止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共产党员一定要服务群众并教育群众。"做好政府工作,一方面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办好民生实事;另一方面,注重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做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统一,现实条件和主观意愿相统一,当前利益和长远持续相统一。

25.群众利益无小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人民群众身边事当成大事来抓。对照"八个更"的要求,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要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就学就医、救急救难等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推出一批为民利民的实招硬招,实施一批直接造褔于民的实事项目。

26.要完善抓落实的机制体制。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真正做到为民实事在计划上有安排、实施上有项目、资金上有保障、过程上有监管、结果上有考核,加快构建抓落实的闭环工作机制,确保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烦事急事真正解决到位,以实际行动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见效。

27.之所以出现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根本上是因为一些人发展观、政绩观出了偏差,没有按发展规律办事,没有把人民利益真正放在心上。抓经济工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把脉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慎重决策、慎重用权,真正把工作做好做实,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28.要让人民的利益诉求表达实时便捷。由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耗时是非常敏感的,不能快速回应或者解决问题往往会被看作是不担当、不作为或能力不足。

29.要让人民的利益诉求表达充分具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复杂而又具体,多元而又具有个性化差异,我们一定要关照各方,兼顾各类群体的需求。同时,我们还要做好相关的反馈工作,能第一时间解决的直接给予解决,不能短时间解决的,必须给出明确的解决时限,短时间无法解决的必须做出合理的政策解释。要畅通信息渠道,保证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及时表达出来,并为决策者所知晓,以便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33.把人民当作亲人,要求我们必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了解群众疾苦,做到在群众家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当作亲人,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热情地服务群众,坚决纠正官僚作风,切实改变"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34.坚决同特权思想作斗争。特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啃食人民群众获得感,破坏政治生态。广大人民群众对官僚主义、特权现象最为痛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坚守的职责使命。特权现象屡禁不绝,根子在于特权思想作祟。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自恃有些小权力,就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习气浓厚,这都是思想不纯、信念不坚,迷失初心、背离使命的表现。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须从思想反起、从自身做起。

35.共产党人要努力做到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坚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决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闹心事,做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

1.二、我为群众办实事

2.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内容,通过召开推进会、部署会、座谈会、巡视指导工作会等方式,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压实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3.一是跟踪督办。各地各单位每月底向本级党史学教办报送"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办理落实情况,党史学教办及时汇总梳理、统计分析,实时掌握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督办意见,推动项目落实。二是重点督办。各地党史学教办重点督办本级党委政府确定的202X年度民生实事工程。三是挂牌督办。省委党史学教办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民生需求、便民利民等领域,确定了14个在全省影响面较大、群众反映普遍、需各地各单位合力推动的项目作为省级(党史学教办)挂牌督办项目进行督办。
3.坚持"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的标准。

4.立足自身,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平台作用,传递党和政府声音,讲述百姓身边故事,着力办好群众实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员干部以上率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身边事有人办,自己人办自己事,"班子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之间比着干"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5.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用力不够均衡。

6.强化考核督导力度,将落实为民办实事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每月统计并及时公布工作进展情况。

7.及时总结提炼宣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做法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进行推广,提高整体工作质效。

8.首先是思想滑坡,宗旨不牢。有的党员干部对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得不牢,没有真正沉下身子倾听基层一线职工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的途径不多,为群众办实事的举措不多,于是得到的信息就不全,做事的效果就不好。

9.心浮气躁,停于表面。有的党员干部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口号喊得挺响的,落实起来却轻描淡写。把做做样子、拍拍照片、写写材料当成主要任务,落实成效却成了次要目标,并且是草草交差了事。

10.能力不足,办法不多。有的党员干部在面对问题时,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特别是面对一些急难险重或历史遗留问题,创新思路不够、解决办法不多、工作举措不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为群众办实事的"履职清单"。

11.要建立问需于民的征集机制。要强化走访反馈机制,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强化跟踪督导机制,力争"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要强化效果评估机制,坚持用群众满意度这个标准衡量办实事成效;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将评估结果纳入考核范畴,对完成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激励,对落实不力的提出整改要求,对不作为、慢作为的进行提醒谈话,甚至执纪问责;要推动建章立制,在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落实整改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固化成效。

12.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谋划工作、制定政策、部署任务、健全机制、督促检查都把重心放到解决问题上,以解决问题的程度检验落实的效果,以解决问题的成效评判干部的素质。

13.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4.健全完善民情反映、责任落实、跟踪问效等机制。

15.坚持把问题找准、把实事选好,从"实事怎么定""定什么实事""实事怎么办"三个方面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16.找准查实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瞄准"急难愁盼"事,精准高效解民忧,把小事办实、大事办好、难事办成,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X年民主生活会第四方面问题起草指南

今天共享202X年民主生活会第四方面问题起草指南。

这个方面重点不太好把握,如果方向不明确,极其容易写散写偏。因此,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方面的内容。

当前,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机遇期与风险高发期相互交织,各种重大风险更加复杂多样。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应对风险挑战。

怎么应对呢?

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了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这是要学习、研究和运用的。

单单学习和运用就够了吗?显然不是。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逼与后而心不惊。"领导干部必须要有事前有忧患意识,遇事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也是一种领导能力,做不到这一点,其他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仅仅有这种能力还是不够的,这是领导干部宏观上的能力,对于基层的领导干部来讲,中观和微观能力更为重要。提高能力本领,主要就是指中观和微观能力。

那么,具体包括什么呢?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在2020年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要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②在202X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

指向非常明确。各位文友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高层提工作要求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研判各类文件后综合而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因此,上述的那些能力,可以视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

其中,政治、调查研究、群众工作、抓落实四方面能力,在之前三个方面的查摆中,已涉及,这里就不要重复查摆了。主要在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查摆。之后,经济、金融等相关部门,只要有一点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就要对经济工作能力进行查摆。

具备以上的能力就可以了吗?还差一点,这个文字逻辑闭环还没有合上。就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敢于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还要运用上面的本领,实现善于斗争。只要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做到了以上的要求,那么,这艘巨轮就可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下面,我们要紧紧围绕"能力"这个核心要素,进行具体查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面主要是指领导干部个人的能力,如果是单位层级太低或职务级别不高,就不要采用"靶向下级"这种写法了。

一、应对风险挑战

这是一个大方面,必须要找到具体的抓手,才能进行有效查摆,不然,查摆问题就会陷入迷惘而不知所措的境地。

建议从底线思维的能力、从风险中学习的能力两个角度进行查摆。

1.底线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自己作为"关键少数",对当前战略机遇期与矛盾高发期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多样的风险,缺少全面认知和科学掌控的能力,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不足,防范知识和工作方法存在短板,未能准确站在领导干部的职能定位上,始终坚守底线思维,做足长期准备,时刻做到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自己预判形势风险、驾驭工作风险的执政本领不够强,导致对一些风险掌控的主动权把握得不够紧、不够牢,有时遇到突发紧急事件,在心理和本领上都面临底线思维的"恐慌",出于求稳考虑,在化解风险的行动上也慢了半拍,一些可以初期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的风险,却由小变大,由局部变成系统,虽然仍在可控范围,但却对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得不走"回头路",甚至要以多于之前数倍的精力去解决,这都是自己底线思维能力不足而造成的。

2.在风险中学习的能力不足。自己在风险预警、风险研判、风险防控的过程中,把"坏事"变成为"好事",把教训变成财富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从风险挑战中学习改进,对于在应对风险中发现和体会到的事物发展的科学性和趋势性规律,没有及时提炼总结成经验,也没有开展经常性的反思、查摆和梳理工作中的风险点,未能把应对风险所形成的经验,有效地变成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的能力。

二、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

这个方面与之前查摆的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交叉,查摆角度不好选择,容易造成问题的杂糅,同时,还要围绕"能力"这个核心要素,难度系数较高,不建议文友查摆。一些层级较高的领导干部,这个方面需要进行查摆,主要围绕战略定力。

1.未能从根本上保持战略定力。对保持战略定力的认知不够深刻,主观认为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可以了,思维定式存在偏差,战略规律把握不牢,对于当前"两个大局"、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发展等新时代下的重大命题,自己还没有完全从之前的中央的战略部署中走出来,对于战略发展中形势和事物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改变不够高效,自己的战略定力未能及时把握住新时代脉搏,持久生根。

三、提高能力本领

主要在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查摆,还要注意经济工作的要求。

1.在科学决策能力上有差距。对分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获取决策的重要信息不足,信息不对称,听取意见建议也不够广泛,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科学研判得不够及时深入,导致对一些工作的目标、问题、方案、举措、效果、过程未能做到全面掌控,精准精确,在做决策时,未能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没有准确充分地把握规律、看清态势,厘清思路、抓住关键,作出的决策虽然也取得了成效,但距离科学化、高质量的要求,距离行家里手、内行领导的标准,还有存在一定的差距。

2.在改革攻坚能力上有差距。对在工作中推进现代化建设,应对得不够及时有力,学习新知识、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情况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对于自己在新本领上的短板、新经验上的欠缺、新专业上的不足,也未能全方位地进行锤炼,导致在遇到没有先例可循的新工作时,问题研究、原因研究、思路研究、对策研究、方法研究等方面,科学性、预见性不足,原始创造力不强,不能及时拿出推进改革创新的有力措施,工作推进按部就班,分管的工作很少形成可供复制的先进经验。

在应急处突能力上有差距。对新发展阶段不够适应,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接受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讲跨界的新形势较慢,导致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实践不够丰富,能力不够综合,没有形成新时代下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在遇到基于新形势诱发的突发事件时,自身的能力本领不足以科学有效应对,未能完全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解决问题有时事倍功半。

3.在经济工作能力上有差距。有时认为自己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关联性不大,因此,主观上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没有认真学好练好经济学的理论内功,未能充分认清"两个大局"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更全能力要求的新形势,忽视了学好经济理论、掌握经济思维就可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向的道理,对照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由于自身经济工作能力的短板,导致了一些决策谋划不够合理,推进质量不高,成效不够均衡。

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这个方面主要围绕善于斗争来查摆,因为敢于斗争和能力匹配不够紧密,善于斗争才是一种能力。

1.斗争策略不够科学。对斗争所需的法律规范、决策部署、群众诉求和专业知识没有做到深入了解和精准掌握,对社会上、工作中、网络里的杂音,实事求是地讲,有时只有能力制止,而没有能力批驳,斗争的知识体系还不够牢固。斗争的艺术有所欠缺,不善于在复杂多变的斗争中找准规律,把握时机;斗争的角度、尺度、力度把握得不够精准,有时面对不同的群体未能快速地选择出最合理的斗争方式,常常采用正面驳斥的方法,让人产生居高临下的训斥之感,反而产生了厌烦之意,斗争的效果不够好。总结斗争经验不够及时,在把强烈的斗争精神转化为自身的斗争能力上,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202X年民主生活会问题素材第四方面

一、应对风险挑战

1.善于主动防备风险、科学管控风险并及时从风险挑战中学习改进,从而能够积极稳妥地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并在应对过程中愈挫愈勇、百炼成钢。

2.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在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历史阶段,战略机遇期与风险高发期相互交织,各种重大风险更加复杂多样。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

3.以底线思维为科学方法,推动重大风险具体化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的操作化。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基本导向,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

4.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开展重大风险情景构建,客观设定最大假想敌,采取有效的防备措施,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5.坚持底线思维,做足长期准备,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工作。

6.底线思维被列为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被列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驾驭风险"成为增强执政本领的重要内容,"应急处突"成为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

7.党中央统揽全局,对重大风险事态及时作出研判,把重大风险管控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风险管控的总体要求并通过强大的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快速高效地贯彻落实。

8.善于从风险中学习,在挫折中奋起,变"坏事"为"好事",变教训为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重大风险的基本态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内容。

9.今天,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10.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践证明,越是形势复杂、任务繁重,越要把握大势、坚定信心、站稳脚跟,聚焦聚神聚力做好自己的事。保持战略定力,就要说了算、定了干,稳扎稳打、勇毅笃行、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奋斗去达成目标。

保持历史耐心,不是一味等待、无所作为,觉得工作可以"慢慢来"、条件可以"等等看"、有点成绩就"歇歇脚",而是要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只争朝夕、干在当下,"跑好自己这一棒"。保持历史耐心,也要防止毕其功于一役的浮躁、只求短平快的功利、大干快上的盲目,而是要把目标逐个分解、把任务逐项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11.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潜在风险与挑战日益显露,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推进。

12.一些敌对势力对中国歪曲、丑化之行不断,西化、分化之心不死,遏制、施压之态加大。世情的变化与问题的存在,考验着党的斗争智慧、斗争能力和斗争意志。

13.我们党以敏锐意识和高超能力,准确研判事物发展的趋势性、规律性,洞察问题的苗头性、倾向性,不断增强斗争的科学性、预见性,对斗争的方向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科学判断,即"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1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域不断拓展,让需要满足的层次不断升级。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加快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临更多风险挑战。16.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围绕风险预警、风险研判、风险防控,在落实风险防控责任等环节建立健全制度、机制。17.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级要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常观大势、常思大局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锤炼"松风一起知虎来"的见微知著能力和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同时,要坚决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认真排查并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完善风险防控预案。

18.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深入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安全,强化国家安全工作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我们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当多的法规制度、工作流程和处理规范。一些重大风险本来可以在初期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但是,正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防范知识和工作方法,使工作没有做到位,才会发生那么多没有被发现,没有被盯住的风险点,最后由茶杯里的风暴变成真正的重大风险。过去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谨小慎微地开展工作,经常性的反思、查摆和梳理工作中的风险点,及时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并防微杜渐合理应对风险,尽早将风险隐患消除。20.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防范、应对、善后、总结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略,其中,防范风险是掌握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主动权和制胜权的先决条件。

21.我们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过程中,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交互融合,真正把握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精神实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相辅相成,真正把握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逻辑前提;必须讲求斗争策略,坚持把握规律和善于行动有机统一,真正把握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全面提升。

22.根据应对重大风险挑战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实践,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基本要求,在战略上精心谋划,在理论上深刻阐释,在实践中有效推进。

23.要从底线思维上把握,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防止矛盾风险挑战由小变大、由局部变成系统、由国际演变为国内、由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转化为政治领域矛盾风险挑战。

24.防止思想上有偏差。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重温革命烈的家书。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较正偏差,聚焦党和人民新要求,守正创新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

1.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在战术上强调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积极响应伟大号召,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强化斗争意识,把握斗争时机,掌握斗争策略,讲究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以勇于战胜一切的志气和底气,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2.战略定力源自政治定力,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凝心聚力。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保持战略清醒,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永葆原则和守住底线,以强大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积极应对各种风浪考验,确保始终掌握历史主动。

3.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越是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要牢固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化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4.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底线,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高科学研判、见微知著的预警能力,作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必要准备,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把握机遇、赢得机遇。

5.对于战略规律的把握,绝不是与时俱变,而是与时俱进。在前进中就需要把握战略发展中哪些事物变化了,哪些事物没有变化。通过在变与不变中,更加明确哪些事物在战略发展中应该扬弃,哪些事物应该延续,由此战略定力在战略发展中就能持久生根。

6.战略定力的思维模式主要由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构成。三者以辩证思维为主轴,底线思维偏重战略发展中矛盾的底线坚守,由此守住底线,夯实战略基础。

三、提高能力本领

1.要锤炼过硬的专业本领。推进现代化建设,很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很多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五年是我省现代化夯基垒台、继往开来的五年,直接关系到江苏未来15年、30年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自觉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种本领""七种能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切实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拉长本领上的短板、弥补经验上的欠缺、克服专业上的不足,全方位锤炼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工作本领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我们要在工作上经风雨、见世面,进一步练胆魄、磨意志,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持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养,让自己成为从事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推进重点工作中积累经验,在解决重大矛盾中经受考验,

3.安而不忘危是战略定力底线思维的重要内容。在战略全局中,战略定力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但只有坚守不忘危亡的底线才能用更为理性的意志推进战略的发展。

4.不断增长能力本领的过程,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势与任务都有了新变化,也带来新挑战,比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面对数字化时代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都需要我们继续锤炼本领。

5.锤炼本领既要继承党在历史上积累下的经验、优良传统,也要和当前的发展相结合。

6.不断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方法至关重要,不能局限于所做工作本身,视野要开阔、实践要丰富。互联网时代是讲多元化、讲跨界的,有多种能力傍身、提升综合素养,才能适应发展大势。

7.党员干部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和科学化解决办法,并真正加以解决。

8.要把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体现在防患未然上。面对新的困难、新的问题、新的风险,身处危局困局时敢于果断出手,才能有效处置、妥善安置。

9.要学习有关风险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升自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切实提高居安思危意识、敏感警觉意识、未雨绸缪意识、临危不乱意识、总结反思意识,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足思想准备。

10.科学决策中的全面权衡、科学决断,就是要在全面掌握有关情况、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科学研判,所作出的最后决断。

11.科学决策的真谛就是思考要全面,包括目标、问题、方案、举措、效果、过程等都要体现全面的要求,要代表各方利益、体现各方诉求、符合实际情况。12.既要听取专业人的专业意见,又要听取非专业人的一般意见,据此可以拓宽思路;既要听取领导干部的真知灼见,又要听取基层百姓的真实感受,据此可以更接地气;既要听取党员群体的意见建议,又要听取党外人的建言献策,据此可以更加全面。

13.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必须在坚持抓经济工作上下大功夫,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夯实抓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向,练好经济学的理论内功;不断提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锤炼抓经济工作的过硬本领,努力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14.自觉学习新知识、新信息、新要求,提高运用创新思维、专业方法、法治手段、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15.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具备专业能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做到科学谋划,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既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又要学好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使自己真正拥有"几把刷子",成为领导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和工作成效。16.增强能力本领、胜任工作要求,同样一刻也离不开学习。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无处不在,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如果不抓紧学习,就难以履行好领导职责,就不能胜任领导工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