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评论解读汇编(162篇)(第38/44页)
党在领导中国发展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在领导中国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重大贡献:一是在发展的作用问题上,确立了发展的本体性地位。发展的本体性是对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确认,是对发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心的揭示。本体性反映的是中国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即至上性的问题。我们党一直在强调这种发展的至上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等论断,就是对发展本体地位的揭示与强调。
二是在发展的价值观问题上,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正确的价值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表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效果要由人民说了算的认知和要求。
三是在发展的动力问题上,揭示了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中国发展指明了基本的实践方法。我们党在坚持发展的人民性的基础上,着眼于从广大人民的需要与社会生产或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维度来把握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揭示了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性、社会生产或社会发展的落后性缺陷性的问题,而这一关系的涨落结构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就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要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就要通过改革创新等实践方式来克服在社会生产或社会发展方面的落后性或缺陷性问题。
四是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揭示了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既强调中国发展的鲜明道路逻辑,又强调中国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体现了中国发展鲜明的"道路逻辑",这一逻辑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独立自主性,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定位和指导中国的发展,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揭示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阐述了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郑重承诺"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彰显了中国发展之于世界和平、人类共同发展的巨大正能量意义。
五是在发展的方法论问题上,确立了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我们党根据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并能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既强调中心、重点,又兼顾非中心、非重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这样一种既抓主要又抓次要的做法,实际上就是统筹兼顾发展方法的运用,体现着一种系统观念的要求和整体性发展的趋向。
以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的发展,如同一艘航行在汪洋大海中的巨轮。正是在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和齐心协力下,中国这艘巨轮才能高歌远航、踏浪前行。党对中国发展的领导,是通过中国人民这一主导力量实现的。因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党的领导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广大人民组织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一股万众一心、势不可挡的实现中国发展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主要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在发展实践中所生成的共识、共行、共利、共情的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和实践行动,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共识是广大人民高度认可和积极追求发展的集体意识。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种共识是实现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基础,是全国人民积极追求发展的精神自觉。共行是指全国人民在发展方面的共同的集体行动,是把关于发展的共识变成现实结果的大众化的实践途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共行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允许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只有一种既统一又良性的合力才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共利表达的是中国发展的价值趋向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全体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利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确立共利原则,即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这种共利既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坚持共利原则要求反对发展中的化公为私、相互伤害、损人利己或损自然以利人的现象。在国际社会,共利原则要求实现和追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反对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做法。所谓共情,是指中国发展满足了中国人民的需要、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使中国人民在发展中不断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人民自然会对发展抱有满意、肯定、认可等态度,进而对指导中国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生发出拥护、支持、热爱等的情感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都注重培养和激发广大人民的发展热情,新时期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调整、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对美好发展目标的设定以及对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等的追求,都是力争在广大人民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上培养人民群众的情感支持,并通过这种情感认同机制激发调动他们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而正是在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才由衷地共情着这个蓬勃奋进的时代、这个庇护着我们幸福和安全的国度、这个视人民为江山并带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共产党。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指出:"这xx周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对于不断坚定爱党、信党、跟党走,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出人类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谱写了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在这一历史性进步中,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中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那种靠殖民掠夺、只有少数国家和少数人获益、片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利益、"国强必霸"等模式特点的全新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依靠自身发展、艰苦奋斗和合作共赢来实现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坚持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追求和平和造福于全人类,极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自身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世界各国发展影响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改革开放以来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国家和地区行列,使世界上达到这一经济标准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不仅打破了所谓现代化只能定于一尊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神话",而且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序列,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执政规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同步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伟大社会革命与伟大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得到革命性锻造,成为世界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不断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勇于自我革命,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革故鼎新中重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同时,在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新境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潮中,一些社会主义老党大党先后丢掉政权、走向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社会革命成功后没有同步推进自我革命,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丧失了先进性和纯洁性而走向自我毁灭。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社会革命之路,而且以坚定政治自觉、顽强意志品质走出了一条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之路,探索解决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以自我革命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的历史性课题。同时,在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历程中,西方资产阶级选举型政党由于其先天缺陷和历史局限性,日益暴露出党派倾轧、金钱政治、利益分赃等症结和乱象,而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使命担当,日益展现出强大的执政优势、组织活力和政治担当,体现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新趋势,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是在艰难探索和历经曲折中发展前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开拓社会主义道路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坚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艰苦卓绝的牺牲奋斗,使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理想变为现实,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特别是由于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剧社会主义发展困难之时,中国顶住巨大压力和挑战,经受住重重考验,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捍卫和挽救了社会主义,成功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见证了"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奇迹、中国成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和发展的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解决自身面临的生存发展重大问题过程中,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人类社会发展新愿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反对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经济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生物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严峻挑战。解决好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需要全世界合作、形成巨大合力。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来,不断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新方向、新方案、新选择,也必将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继续作出贡献,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作者:汤俊峰,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论断,阐明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饱含着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
做好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深熔铸在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更好地起到指导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表明,应把作为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方向。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中国特色",对于探索和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密切结合理论和实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应从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等维度入手。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总的来看,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维度着手,深刻认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资源。唯有如此,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鲜明特色。
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历史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在中华文化世代赓续、历久弥新的历史传承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力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取向,"仁者爱人""修己以安人"的仁爱思想,"诚者,物之终始""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无数仁人志士以救亡为己任,展现出为振兴中华而一往无前的勇气。
五四运动爆发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努力追赶时代的勇气和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党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把握中国大势和世界大势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与这一自信紧密相关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形成的文化基因和构筑起的精神谱系,为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把握两个关系
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需要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把握好继承与创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两个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汲取了中华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应用。我们党提出的"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概念,语出《诗经》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等表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研究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时,也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而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合理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才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发展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具感召力、亲和力与影响力。
(作者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情感意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xx要论】
情感是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既可作用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作用于国家、民族、政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经过百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意蕴,包括对历史的珍视之情、对人民的敬重之情、对国家的挚爱之情、对民族的自豪之情和对世界的奉献之情,等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情感意蕴,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气质,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形象,也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珍视历史之情
对待历史的态度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基于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并通过纪念活动缅怀历史,强化历史记忆,展现了对历史的珍视之情。
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是现实之源,现实是历史的缩影,不理解历史就难以把握现实。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强调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基于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启迪作用,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这些表达诠释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彰显了历史的当代价值。
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应当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而无法左右历史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这种对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历史价值的肯定,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珍视历史之情。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立、各地纪念场馆的建造,逢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美援朝而举行的纪念活动,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隆重举行仪式,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烈等的纪念......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珍视历史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切怀念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革命烈士和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正是珍视历史之情的深刻表达。
敬重人民之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经验与实践体验,表达了对人民力量的肯定、对人民利益的推崇,确立了党的初心使命和党的宗旨,体现了对人民的敬重之情。
上一篇: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