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评论解读汇编(162篇)(第40/4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650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51分钟

毋庸置疑,在xx周年的风雨征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早已与党的历史融为一体。党的所有精神既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丰碑。通过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党的艰辛奋斗的脉络,能够从"精神的历史"中领会到"历史的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历程最为宝贵的记忆,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党最为宝贵的财富。

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根脉,是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

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的外化,是党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追求、工作作风、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始终决定着党的性质。所有党的精神谱系,既是党长期艰辛奋斗实践的产物,也是党长期理论探索的思想结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精神谱系是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锤炼而成的,是伟大革命实践的产物,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品格和人格力量。

回顾党的艰辛奋斗历程,xx周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反动派的百般阻挠和压制下,冲破重重难关,秘密召开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靠的就是伟大的革命精神,正如老红军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因为我们跟着真理走"。革命烈士夏明翰英勇就义前的临别诗写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习近平总书记还曾经深情讲述"真理味道"故事,我们从中更加理解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所付出的艰辛。真理味道是甜的,凝结着真理的革命精神同样也是甜的。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已经锻造成为一种革命文化、一份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促进党的理论守正创新。

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发展的革命精神,是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宝,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政治资源。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精神谱系都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力武器,都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赴后继、英勇前进。

正是有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我们党才能在异常艰险的情况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卓绝奋斗,度过无数个历史的紧要关头和一次又一次危难时刻。从五四运动到上海工人大罢工,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从湘江战役到过雪山草地,从北上抗日战争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无一不是严峻的挑战,无一不是用汗水、泪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最终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也正是有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党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新中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看过去,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看未来,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更加需要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更加需要伟大建党精神这个传家宝为党的自身建设增添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央xx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望

成立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诸路皆走不通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逼出来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努力后的全面觉醒中,在实践和理论的艰辛探索中形成的自觉选择。

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不断给历史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壮丽史诗。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xx周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以大历史观的视野,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抗争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中,言简意赅而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自觉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和自甘沉沦,而是在民族屈辱和历史沉沦中奋起抗争。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政治力量提出和尝试了各种方案,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都没有成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农民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颁布了以《天朝田亩制度》为代表的施政纲领,拟定了以《资政新篇》为代表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早期方案,抵制和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加速了封建专制政权的衰败。但太平天国运动在经历短时间的辉煌后就迅速败亡。其所以如此,除了内外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及其联合镇压外,根本的还在于其阶级基础及领导集团的落后。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尝试,但最终没有成功。这首先是因为,它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是地主官僚和官商勾结的官僚资本家,他们举办洋务的目的是引进先进技术来维护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而不是突破封建制度,这就是所谓的"中本西辅""中体西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在组织领导上幻想依靠光绪皇帝颁布变法令,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而没有建立明确的政治组织,没有成立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难以形成领导核心力量;运动的主体力量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不但脱离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群众,在遭到顽固势力反扑时不能得到群众支持,迅速失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失败之后,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面临灭族灭种的危机,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辛亥革命是一场有主义、有政党、有组织的革命运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呼唤新的政治组织的诞生。中国人民在磨难中抗争及其连续失败表明:"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没有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引,没有先进政治组织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能把握历史发展方向而难以找到正确道路,就难以上升为自觉自为的历史主体,就依然陷入一盘散沙状态而难以形成强大的历史合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永远只是一个梦想而难以成为现实。换句话说,成立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诸路皆走不通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逼出来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觉醒后的自觉选择

在近代以来一系列的抗争和失败中,中华民族内生性的思想觉醒逐步展开。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启蒙的狂飙,但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局限及其理论工具的不科学,这次思想启蒙运动并没有真正完成。就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给彷徨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线光明。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启发和外交失败的刺激下,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猛然爆发。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推动中国人民认清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军阀政府的无能,认清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以彻底革命的精神奋起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民族的思想觉醒。与此同时,五四运动推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生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了坚定而先进的主体力量。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的内在驱动下,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同时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顺应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代表并引领人民群众,开始把思想觉醒转变为建党的自觉实践。由此,中国共产党应时应运而生。

最先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李大钊和陈独秀。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中得到深度认同和广泛传播,他们迅速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工人运动当中,建立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任务日益成为思想自觉并被提到了实践前沿。1920年2月,李大钊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二人商讨建党问题。陈独秀到上海后就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酝酿建党。1920年春,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在北京同李大钊就中国革命形势、建立共产党的条件等进行讨论,之后又到了上海同陈独秀商谈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随后,北京的李大钊和上海的陈独秀分别在北南两地着手建党,这就是史称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为建党做准备。1920年8月,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共产党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并计划在一年之中,于北京、汉口、长沙、广州等地先成立预备性质的组织,为成立全国性的中国共产党做准备。

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先进青年也在实践和理论求索中形成了建党的自觉。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学会开始是一个建立在个人共同兴趣基础上的学术团体,而不是以主义为纽带、以信仰为基础的政治组织。毛泽东经过五四运动、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的锤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经验的分析,对创建党组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1920年2月,他在给新民学会会员陶毅的信中初步提出要把新民学会发展成为"一个高尚纯粹勇猛精进的同志团体",形成"联军"共同作战,减少"各自为战"的"浪战",准备把新民学会发展成为更具思想统一性、团结战斗性的先进政治团体。1920年11月,他明确提出必须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的政党组织,在给罗章龙的信中提出,"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这种以主义为核心的同志团体,就是他与何叔衡等人正在组建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蔡和森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他在1920年8、9月份给毛泽东的信中,明确提出先要组织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建党的紧迫性和原则,而且对建党步骤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在法国开始酝酿筹建党组织。

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努力后的全面觉醒中,在实践和理论的艰辛探索中形成的自觉选择。有了思想和实践的自觉,建党活动就快速推进,在上海、北京早期党组织成立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早期共产党组织相继成立,旅日、旅欧的先进分子也建立了共产主义组织。在此基础上,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通过自己艰辛努力不断接受人民考验、不断进行历史赶考的历史。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不断给历史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目标,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更加坚定地牢记初心使命,以更加自觉的意识、更加努力的付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历史辉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百年,是党领导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百年,是从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再到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百年。回顾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百年历程,至少能带给我们如下两点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能够真正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提供了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总问题来观察、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全局,从民族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普遍联系中来认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不可能离开社会革命总问题而求得单独地孤立地解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战略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科学研判不同时期民族问题的阶段性特征,综合施治,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眼于缔造一个崭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一个全新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合民族工作体制、民族事务治理体制的建立,依托计划经济体制,以民族身份为主要依据实施各项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体谋求"政治解放",并通过向民族地区派中央访问团、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内地参观,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进行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增强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改革开放时期,深刻认识把握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基本特征,从思想上拨乱反正、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为科学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松了绑""铺了路";又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启动了对少数民族的优惠财政政策和适当减免税收政策,把各民族政治、法律的平等权利更好地变为一种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处理民族问题,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精准扶贫战略和各民族必须同步实现小康、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等重要论述,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使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启示之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在大一统的政治框架之下,创造了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基本前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共性交集、凝聚共识、夯实各民族的最大公约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由潜隐到凸显,成功解决了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多民族国家"我们何以共同生存"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革命年代,共产党人清晰地意识到各个民族"战下去,团结下去,--中国必存。和下去,分裂下去,--中国必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团结各民族为一体",正是在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并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一些处于"刀耕火种"状态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几千年的历史跨越,废除某些民族地区存在的奴隶制或封建农奴制,把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共同的政权性质、制度基础、主导文化、人民政治思想及党的领导,成为各民族的社会主义共性",各族群众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改革开放时期,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的投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富。

进入新时代后,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回顾百年,我们可以发现,在任何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在演绎着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党的百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具象到内化的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凝结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强大而日益强化,升华、铸就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精神家园,成就、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郑大发)

中国共产党人道德的先进性

道德乃人之本质的精神规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共产党人道德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创造百年辉煌,其成功奥秘离不开共产党人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随着党的执政条件、任务与环境的不断变化,永葆先进性是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者、组织者与示范者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源泉,有助于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人道德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先进性和道德修养的率先垂范性。

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先进性

理想信念是道德之本。自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公开说明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之时起,为了早日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党人以其革命信仰和理想信念投身无产阶级运动之中,并且从来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可言。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坚定信念、履行义务的可靠保障,更能充分彰显向善的道德力量。筑牢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和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忠诚。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也是每名党员自觉遵循的道德守则,成为保持自身党性纯洁的道德维度。忠诚既要体现在党员个体身上,又要贯穿党组织的全部活动过程。对党的信仰的忠诚,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革命年代,有舍生取义者方志敏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有杀身成仁者江善忠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岁",无数先烈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高扬,在纷繁诱惑中立场坚定。忠诚于党的组织,共产党人在相信依靠组织,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与纪律约束,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中,挺起了道德脊梁,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王荷波等同志,于极端严酷的条件下开展监察工作,牺牲在战场与刑场者有之,却无一人背叛党组织,用生命写就了对党组织的无限忠诚。忠诚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抗战时期,正是靠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明大德之觉悟、践忠诚之赤心,党领导的军队才得以实现小米加步枪对敌人飞机加大炮的绝地反击,成功完成历史使命。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其中,"心中有戒"既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践履的基本原则,更是全体共产党人严守道德底线,永葆纯洁党性的重要方法。戒,是标准,更是规矩。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个体,理应对道德戒律有所遵循、有所敬畏,唯有警钟长鸣,方能警笛不响。自觉践履心中有戒,是共产党人在漫长实践探索中收获的宝贵经验,是党长期保持团结统一,党员队伍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可靠道德保障。

中国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率先垂范性

品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我国传统道德思想富含品德修养文化,以《论语》为例,四百余章语录中约一半论述品德修养,深切反映了孔子对弟子及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的期许与要求。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品德修养,强调在砺己修身中展现自我道德先进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革命实践中赋予了加强品德修养崭新的内涵与意义。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可见,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努力修好"慎独"这门党性修养课,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天下之本在国,而国之本在家。共产党人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正体现为其能否在修身齐家过程中以身作则,积极培育优良家风,从而在弘扬家风中展现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家训家风既是共产党人个人作风的重要表现,又是促使人民群众效仿学习,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环节。党员干部要自觉将律己置于正人之先,一方面引导培育优良家风,严格要求家眷亲属,另一方面则应牢固树立榜样意识,善于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感染人、说服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品德修养不仅应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而且要立政德。政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更是共产党人先进品德修养的集中体现。共产党人正是以过硬的政德以上率下、身先士卒,自觉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的先锋模范。列宁曾说,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就要把全体青年都组织和团结起来,要在这个斗争中作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无私奉献、率先垂范的卓越道德品质赋予了共产党人无穷的人格力量,促使党员群体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社会公德的倡导者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成为坚守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道德典范,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坚定践行者与弘扬者。

共产党人道德的先进性,正在于其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先进性既是共产党人道德的目标和要求,又是原则与做法。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从领会共产党人道德先进性特征中汲取力量,有助于坚定初心使命,行稳致远,守正出新。面向未来,共产党人将在一座座革命精神丰碑的映衬与洗礼下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夯实信仰之基,坚持激发奋进之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开创新局面。(作者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