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评论解读汇编(162篇)(第39/4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650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51分钟

如何认识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了一个政党对待人民的态度和感情。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对人民在历史发展、社会变革过程中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表达了对人民力量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都是由人民书写的历史。人民的力量源于人民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是对人民形象的整体建构,表达了对人民品格、人民禀赋的赞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表达,也是对人民力量、人民作用的充分肯定。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将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共产党人言论行动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尊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日益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正努力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对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关心,也是对人民利益的尊重。

基于对人民力量、人民利益的尊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收人民的实践智慧,并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关心人民生活。这些行为要求,同样饱含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敬重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守住人民的心,为人民谋幸福、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前提和基础。

挚爱国家之情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忧虑、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展现了对国家的挚爱之情,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情感底蕴。

近代中国备受西方国家欺凌,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使命就是改变国家命运,"建立一个新中国","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自由、繁荣、文明中国的向往,实际上表达了对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上愚昧落后国家状况的忧虑,而这恰恰也反映了对国家深沉的热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历尽艰辛、亲手缔造的国家,自然格外珍惜和爱护,期待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彼时,毛泽东同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而深感忧虑,甚至担心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因而期盼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爱国情感的表达,在对国家落后现状充满忧虑的同时,也饱含着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自信。"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目标在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论是"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还是"两个xx周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都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前途的充分信心,而信心之中透露出的也是对国家的挚爱。

民族自豪之情

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品格、中华民族的未来,饱含自豪之情。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未曾中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自豪感的真情流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底气。

伟大的文明涵养伟大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同样饱含自豪。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基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其中饱含着对中华民族品格的自豪与推崇。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为实现民族独立,党的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包含"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来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和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表明了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奉献世界之情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政党,也是国际主义的政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也在为世界谋大同,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富有担当精神、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是就一个国家来说的,而是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的。《共产党宣言》发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表明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国际性。中国共产党在思考中国问题的解决之道时,注意将其置于世界背景来分析,既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也为世界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也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和国际担当,由此可见一斑。抗美援朝的实际行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积极援助,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和巨大奉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少国际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情怀。正是这种情怀,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并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机遇。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情感意蕴,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格魅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的回顾,把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为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的视角来深化理解和认识,可以深深地感悟到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杰出历史贡献和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谱写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特定的历史动因,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19世纪40年代始,因备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而处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地。于是,如何以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的复兴,就历史性地摆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御外侮、太平天国的"共享太平"、洋务运动的"求强""求富"、维新变法的"托古改制"、义和团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到辛亥革命的"振兴中华"与谋求"国家的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对救亡图存的道路进行了种种探索,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国家衰弱、生灵涂炭、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义无反顾地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伟大征程。

党的一大和二大先后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既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又必须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而进行不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时期提出"必须力争整个的民族解放,推翻本国军阀及世界帝国主义,才有出路"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发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呼声,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力争"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这些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辛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历史性巨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我们党发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号召,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此后,我们党围绕如何"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的历程中,不仅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以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走上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不但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接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xx周年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指引,指明改革的方向"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以巨大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党基于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的标准,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正是以"我们要赶上时代"的勇气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底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从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更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理论指引。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的全面改革,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我们党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刚强意志,以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一切,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磅礴大气,"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勇于战胜来自国内与国际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小康"梦想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仅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且充满对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切期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的自觉,中国人民以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自豪,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教授)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建党百年,是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如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怎样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共同探讨。

--编者

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时间坐标中生长、绽放,激励着一个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胼手胝足、不懈奋斗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走过百年征程,铸就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什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xx周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由此开启,百年奋斗征程的精神史诗由此开篇。

1921-2021,在岁月深处激荡,从精神之源出发,一艘小小红船成长为引领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在7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上,100响礼炮响彻云霄,100面红旗迎风招展,飞机组成"100"的字样掠过长空......激昂的乐章呼应着百年浩荡进军,宏大的场面展现着百年艰苦奋斗。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时间坐标中生长、绽放,激励着一个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胼手胝足、不懈奋斗,托起了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日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员只有50多人,仅有10多名全国代表。但是,伟大建党精神为这个年轻的政党赋予了强大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心里始终装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肩上毅然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脚下铺开"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之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生命镌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无悔誓言。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不畏难、不怕苦、不惧死,为信仰、为人民、为国家,用自己的信仰与信念,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苦难而辉煌、经磨难而奋起的命运转折。

建党百年,不仅是一部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走向成熟、锤炼自我的精神史诗。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经革命的炮火与风烟,建设的热情与执着,改革的激荡与突破,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将永葆青春活力、永远朝气蓬勃。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站在"两个xx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建党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永远是我们党最可贵的精神财富。从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看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强体魄于伟大自我革命,开新局于伟大社会革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

"xx周年前,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播撒信仰的火种,点亮真理的强光。"天安门广场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清脆而坚定的声音,是对百年历史的呼应,更是向美好未来的宣示。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吸收营养、汲取力量,我们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来,锻造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党的伟大精神是保证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力量。xx周年来,党的领袖历来强调要弘扬党的伟大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和党的伟大精神研究高度重视,进行了一系列系统阐释,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把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境界,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xx周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鲜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对其作出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标识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和起点,是对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不仅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锻造史。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发展和锻造史上占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源头和根脉。伟大建党精神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传承和发展的基因,并贯穿到党的奋斗史全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起点,是百年xx的根脉、中国共产党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源头活水。xx周年来,从伟大建党精神发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为党在不同时期完成目标任务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尤其是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丢了精神,就丢了一切。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政党的历史高度,必然取决于其精神世界的高度。

经过xx周年的风风雨雨,党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历史,不了解党的历史就不能了解党的全部,不了解党的过去与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是党的历史的生动记录,是党的宝贵财富

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是党的历史的生动写照,是党的宝贵财富,是学习xx、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内容。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我们党最为宝贵的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实践证明,党的宝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党的精神谱系不断形成的过程,就是党的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xx、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都是"四史"精华的高度凝练和鲜活体现。xx周年前,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见证了建党初期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记录了开天辟地的建党历史时刻。铁人精神,深深记录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热火朝天的场景,"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形象地表达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气神。特区精神,敢闯敢试,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体现了解放思想和锐意进取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特殊时代的精神元素,深深记录着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巨大变化。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真实记录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难忘岁月和不懈奋斗的时代脚步。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