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两会热评-28篇(第6/1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680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3分钟

数字化助推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质效提升

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财会监督。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聚焦贯彻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加强基层"三保"等重点任务,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是2023年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的重点领域。

统筹推进财会监督数字化建设是助推财会监督高效实施的重要举措,应持续提升数据治理效能,统一数据标准,打造财会监督共享平台,更好发挥财会监督职能作用,保障各项财税支持政策贯彻落实。

一、摸清数据家底,提升数据治理效能

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财会监督工作与智能化工具深度结合,摸清数据家底,进一步提升数据治理效能。继续加大财会监督数据挖掘力度,拓宽数据采集范围,夯实数据基础。依据各类数据资源的自然特征、业务特征、使用特征分门别类建立数据治理标准,匹配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形成"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决策、让数据监督"的治理机制,更好地反映被监督对象的行为实质。

二、统一数据报送标准,打造财会监督数据共享平台

标准化上报数据信息是有效开展财会监督的基础。应建立标准化监督流程,规范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编制、会计制度执行等行为,获取监督主体可用、社会广泛认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有效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标准化的基础上,打造财会监督数据共享平台,形成在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不同应用场景之间具有一致性、可比性的智能报告,确保不同职能部门依法获取规范统一的财会信息。同时,通过监督共享平台,实现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结果互联互通,一方面重点监督问题对象,加强事前风险防范,另一方面避免监管重复和监督漏洞,节约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

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数据共享和数据治理的前提。在安全技术层面,随着数字新基建国产化的不断发展,通过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健全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监督数据在各监督主体之间流动过程中的隐私安全。在数据融通层面,依托智能技术确保数据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保证数据在流转过程中路径清晰,数据归属部门和共享部门权责明确,形成持续、可信的数据共享交换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在"统筹"中彰显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 '三保'工作。"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在统筹中彰显"加力提效",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着力做到"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加力"就是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

(一)在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多措统筹"强度上加力

这里的加力需要在"统筹"中把握。相较于2022年,2023年加力更多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2023年经济形势预期转好,财政收入增长6.7%,增量1.36万亿元,高幅增收将为政策加力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在此基础上,考虑2023年赤字率上调到3%,增量较2022年增加5100亿元;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贴息的撬动作用,整体的加力效果更加凸显。

财政收入增速和赤字率设定为6.7%和3%,也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把握。根据赤字率3%,赤字规模3.88万亿元,倒算GDP的现价规模达到129.3万亿元,意味以现价计算的增加值的增长率将达到6.86%,相对于6.7%的收入增速还是比较稳妥的,进而相应的赤字安排也体现相对稳妥的把握,为后续留出了充分的政策空间。

(二)要统筹把握专项债在投资拉动上加力

要在结构优化中把握专项债的加力力度,总体上呈现为增加一般债,由去年的3.37万亿元增加到今年的3.88万亿元,减少专项债,今年安排3.8万亿元,低于去年的4万多亿可用规模,体现了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的要求,所以单看专项债的可用规模可能不如去年多。加力首先体现在"结构统筹"上;对既定的专项债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带动扩大社会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三)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兜牢"三保"底线

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安排超过10万亿元,剔除特殊转移支付安排,增长达7.9%,有效地贯彻落实了财力下沉的要求。另外,2023年一般债规模大头落在中央,地方保持了去年的规模,为地方腾出了债务安全空间;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地方财政运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债务结构优化的体现。

二、"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

(一)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整体看,2022年税费支持政策远超预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力度空前,在助力企业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在总量上2023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要小于2022年水平,存量留抵退税政策大头在2022年"退"了,2023年更多是针对现行税费优惠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确需退出的要做好实施设计,注意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用好"有限"的政策空间。

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要聚焦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精准扶持困难行业企业。稳投资与促消费并行,在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基础上,考虑继续对部分乘用车推出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等等。同时,针对退出的优惠政策要做好政策实施设计,避免政策叠加效应。强化2022年与2023年减税降费政策衔接,防止出现政策断档、政策急转弯。例如,缓税费政策停止,则既要缴纳当期税费,还要补缴前期"缓"的税费,容易形成叠加效应。所以在此类政策上要避免"一刀切",充分考虑不同企业情况,给出一段可选择的政策退出期。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