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两会专访-10篇(第4/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4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5分钟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人才,关乎千家万户、百姓冷暖;一头连着企业,关乎发展运营、宏观经济。尤政代表认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间的供需匹配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尽管总供给量巨大,但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一些战略性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反映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且培养水平不够高,输送的毕业生难以达到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和素质水平的要求。

在尤政代表看来,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培养方式还不能充分适应现实需求,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其中既有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与需求端脱节的问题,也有高校师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不够的问题。部分高校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使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标准,导致学生既支撑不起原始创新研究,也解决不了复杂工程问题。

柱长天以大木,开莽原以上庠。尤政代表说,高水平大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在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断向制造业注入人才活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摒弃"用一套标准培养两类人才"的观念与做法,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分类施策,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相结合,形成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应做好制度衔接,建立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尤政代表表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和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厚植专业基础,并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导向,形成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立足产业实际,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尤政代表建议,建立完备的创新链条,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优势,切实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制定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考核评价指标,充实卓越工程师的产业导师队伍,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探索评价体系改革,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人才培养评价考核周期。为此,尤政代表呼吁,高校层面要结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指标,统筹解决好近期问题导向与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匹配问题。

【两会专访】筑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两个基础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代表

2023年03月10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我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持续筑牢基础研究和人才基础这"两个基础",争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排头兵与先行者。

"第一个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丁奎岭代表认为,当前在基础研究方面应该做好"三个区":

一是"集中区",主要指面向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急迫的切入点与着力点。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瞄准"大科学""大工程"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如上海交大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制定实施"大海洋"专项行动计划,建立"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全力推进上海长兴岛海洋装备研究基地和"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落地,构建了从科学到工程、产业全链条系统化科研体系。

二是"自由区",主要指面向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是揭示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途径,要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性成果。上海交大在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的支持下,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等研究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等,会聚了一批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青年科技人才,已经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成果。

三是"融合区",主要指面向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产学研融合的基础研究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共同设立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方式,面向未来,推动中长期前沿科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基础科研攻关。如上海交大与宁德时代、国家电投等头部创新企业共同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立了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和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贯通起来,形成企业与高校相互增益的正循环。

"第二个是人才基础。当前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丁奎岭代表认为,要深刻认识到项目、平台、经费只是发挥人才效应的依托。找项目、找经费就是找人才,建学科、建平台就是建队伍,要在构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的同时,打造涵盖职业发展、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交通住宿的宜居宜业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用得上、发展得好,无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丁奎岭代表指出,在汇聚人才涓流的同时,还要注重"筑池挖井",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潜质的后备人才。对于大学来说,博士后是人才的"蓄水池",要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扶上马送一程",为他们到国内外最顶尖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创造机会。上海交大自主设立优秀博士后留学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给予支持和资助,让他们到国际上最好的实验室、最顶尖的科学家团队去深造。

"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基础教育是人才的'源头'。要持续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层次,以'拔尖'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丁奎岭代表强调,要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与人才优势,探索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带动区域教师素质提升的拔尖教师队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